愛與自由 (牆內開花牆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並轉載一些他人寫得比較好的文章
正文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2016-09-01 00:15:28) 下一個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拾文化 2016-09-01 10:14

拾文化

shiyafengshe

文化改變生活,信仰照亮心靈;這是一個客觀、理性、包容、新知、風趣的文化花園;也是一份有趣、有料、有內涵、有情懷的文化讀物。

?

眾所周知,人群裏有溫暖,

入了群就像是有組織的人。

於是大部分人為了避免單身,驅散寂寞,趕走無聊,都紛紛加入這群、那群。

大家一起追劇,逛街,聊新聞。朋友接連不斷約聚會、打牌、吃飯、夜場。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可是有時也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在群裏、在聚會中,明明聊著自己毫無興趣的話題卻要強裝笑臉,頻頻附和,飯局裏明明不想喝酒,卻要觥籌交錯。

聚會越是場麵龐大,人們彼此之間需要遷就和忍讓的需求就越大,即便內容如此枯燥而無味,乏味而無聊的聚會裏邊最合群也是最無聊的。

我們不得不逢場做戲,隻有彼此相像、投契才能夠維持聚會的和諧萬分與歌舞升平,世界才會和平。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很多時候是無效的社交禁錮了自己的發展。

那些害怕寂寞,成天在飯桌、酒局、歌廳裏看似合群的人,或許都會淹沒於芸芸眾生中。

如果過度社交,閱讀、培訓、專業學習、創業計劃就會被擠壓,自己可支配時間、金錢、生命被浪費,尤其創新思想也被同化和淹沒。

不合群不是因為孤僻,不是因為孤芳自賞、狂妄自大,而是因為喧囂終究過去,孤獨必然而然。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看過這樣一則微小說:當廳長後,別人送土特產,他堅決推辭。好多人說他不合群,他也感覺別人疏遠自己。

老伴開導他:“土特產值不了幾個錢,人家就是聯絡下感情。”

“爸,您沒當廳長時,也沒見他們給送土特產。”兒子一旁插話。

“對!收土特產,就能收金項鏈。我不合群,但我活得坦然!”

誠然,從現實情況來看,歪風的形成,以及很多腐敗問題的出現,似乎就是從相關的選擇開始的。

小說中所說的“不合群”,其實就是一個人在潛規則麵前做出獨立的選擇之後,出現的衍生現象。

這種潛規則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實際上是社會局部運行的不成文規矩。

透過一些類似“石油幫”“山西幫”等塌方式的腐敗案例,我們可以對這類現象進一步解剖。

在這些案例中,有些落馬官員把自己的問題歸咎到為了“合群”上,他們認為自己腐敗的起點就在於:吃飯喝酒,過節收禮,是正常的人情往來,如果不收,就是不近人情,就會不合群,就會讓人不信任,繼而產生隔閡。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曾在豆瓣上看到過一篇短短的自述,作者叫“人五”,以前是一個“坐在網吧裏和同學一起打魔獸吃外賣炒飯”的男孩子。

從開始“小心翼翼地在豆瓣上寫詩、畫畫,當同學路過都要馬上迅速地切換界麵,生怕別人好奇看到了我在做這樣的事”,到後來因為受到人們留言鼓勵,變成畫畫、出書的手藝人。

像這樣的孩子,我相信大家身邊會有很多。

而他們以後大多會這樣合群地生活下去——在廣告公司加班,收入穩定,買房學車……

但他是幸運的,在豆瓣上,他的秘密世界擁有很多喜愛者,那些人不要求他相同,不要求他合群。

201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書,並決定要出國讀書。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他說:

“我終於

足夠出色到不用再掩飾自己的不合群,

我可以大聲地說:

我就是文藝矯情,

我就是喜歡畫畫,

我就是喜歡 作。”

這句話真令人羨慕。他最後說:“你們鼓勵我,給我表達自己的機會,不是像這個殘酷社會一樣隨意的嘲笑、謾罵、揣測。我很珍惜,這很難得。”

時過境遷,即使到了現在,移動互聯網已經為人們表達自我提供了這麽多工具,這麽多平台、社區都號稱自己倡導個性,但真正能讓人自在地表達並且無拘無束的地方,仍然是太少了。

大多數規則都是關注和追逐,都是鼓勵讚同和喜愛。

而那種不但不需要反對,甚至不需要讚同的氣氛,至今仍然是稀缺品。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大家所熟知的史蒂夫·喬布斯,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

喬布斯在上學時,從他同齡夥伴那裏並沒有收獲什麽,得到的盡是麻煩,因為當時他就已經與同伴們格格不入了。

多年以後,一位同學這樣描述他:他是一個孤單的、愛哭的男孩。

史蒂夫與這位同學曾參加過同一支遊泳隊,這也是他參加的為數不多的體育運動隊。

“如果比賽失敗了,他會自己跑到一邊哭泣。他和別的同學也很難相處,他就是這樣一個家夥。”這位同學說。

多年後,與朋友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相識後,發現兩人在性格上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很孤僻、不合群,不愛開玩笑,也不是團隊裏的活躍分子。

正是這種“不合群”的調性使他們走在了一起,並合夥創立蘋果公司。

在曆史的長河中,諸如喬布斯的有很多。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類如《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之人——盧梭;再如那個“躲”在滕尼斯堡的康德;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被譽為一個奇怪的老頭,排斥西方價值卻又不可思議地打著另外一種算盤;

朱學勤躲進書齋,硬是弄了本《書齋裏的革命》;陳丹青放棄一個清華大學的教授不做,敢當自由畫家和作家;

這樣的天才可能無法容忍其他人大腦反應速度太慢,或是他們自戀情節以及他們的人生使命感很重,這些因素都使得他們顯得更加不合群。

正是他們的不合群成就了他們的思想,也成就了他們的事業與人生。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不妨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不合群”的問題。合群與不合群,要作具體分析,要有個起碼的標準。

要看與什麽樣的人“合群”,與什麽樣的人“不合群”,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把時間都用在工作上,或者都用在治學上,不會稱兄道弟,不交煙朋酒友的人,就是不合群?

作家劉瑜說:“我沒有‘圈子’,因為我懶得去經營關係。”

劉瑜說自己在這樣缺乏溝通、交流、刺激、辯論、玩笑、聊天、緋聞、傳聞、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裏,她多年來僅僅憑著自己跟自己對話,堅持思考,保持了表達欲,寫小說、政論、論文博客,反而成就了自己。

同樣不合群使韓寒卻成為了自己。我想象文革中的顧準、獄中的楊小凱、在文學圈之外寫作的王小波,就是這樣的人。

你可以說他們“清高”,我倒覺得那些所謂“不合群者”還真有點“清”和“高”的地方。

比起那些“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的人來,不知要“清高”多少倍呢。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可以說,各行各業或多或少地存在類似的“不合群”狀況。

那麽,是服從潛規則還是恪守自己的原則,成了很多人麵臨的一道考題。

考試,別人都在作弊,我要不要“合群”?

晉升,別人在向領導阿諛奉承,我要不要“合群”?

開車,別人在闖紅燈,我是等綠燈,要不要“合群”?

這成了不少人的心靈困惑。

不合群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其實,既然“合群”背後是一種潛規則環境,我們就必須對其去塵除垢,除掉困惑的根源。

而就個人而言,

合不合群,實則是一道

關於妥協還是無畏的

選 擇 題 。

也就是說,人什麽時候妥協,什麽時候無畏,是要分情況的。

在大是大非前,哪怕不合群也要堅定地選擇無畏,不能因為明哲保身、維護個人利益就放棄自己的底線。

否則潛規則就會橫行,社會風氣就會更加敗壞,人們的困惑也會更多。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