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一篇新進文章: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2016-07-07 10:38:05) 下一個

國內豆瓣網昨晚新貼出的一篇文章已在微信火爆,盡管說的是國內一本和二本的區別,但其概念實際上也適合藤(們)與州大的糾結。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66692/

(原貼鏈接)

老美是有考上藤卻讀州大的現象,但那是個別的。這和每個人的家庭,經濟等狀況都有著聯係。

真正不想上藤的,當初為什麽去報呢?

去藤校的SCHOOL VISIT場合看看就知道了,多少老美拖家帶口領著孩子朝聖一般地在學校參觀,老美們自己搞起來的藤和牛校,他們會不想去?老美才不傻。

~~~~~~~~~~~~~~~~~~~~~~~~~~~~~~

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2016-07-06 18:39:54

   來自: 特立獨行的貓

 (公眾號: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精進

的評論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5


  1 名校與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

最近高考出成績,很多人在報誌願。我收到一些來信,都是高三學生,信中說:“星姐,我高考成績一般隻能上二本,但當年你也是二本畢業的,我覺得我畢業時候能跟你一樣好。”

不是,你等等,聽說我。我是二本畢業的,可能你覺得我現在還挺好的,但我依然覺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學有巨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畢業後的薪水,也不是學業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種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為什麽這麽說呢?

我一直沒法清楚的描述這種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進》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描述的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麽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按時,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學習時候的感受。在北大最讓我震撼的不是老師多牛,同學多聰明,而是一種大家都積極努力的氛圍。比如期末考試過後自習室依然燈火通明,上課永遠都人滿為患,課間20分鍾換教室時間學校裏到處都是奔跑叼著麵包奔跑的人。每個人都毫無時間觀念的瘋狂學習,參加各種活動。在我眼裏,他們永遠充滿了鬥誌,談起各種競賽和活動都特別興奮,每天從睜眼就忙的不可開交,到晚上一兩點睡覺都是常事兒。沒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沒人抱怨生活艱難,大家每天都忙的雞飛狗跳,但又特別開心的樣子。

我一直記得的是這種從每個人身上散發出的生活學習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不由得帶動著我,雖然我跟他們差距很大,但也不斷激發我向他們看齊的標準。直到現在,我一直用我能見到的周圍最牛的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雖然也經常做不到,但這讓我覺得我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總有很大進步。

我的大學是二本學校,也有一些二本學校的網友給我寫信說一些現狀,比如自己努力學習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同學們都抱怨老師不好天天宿舍睡覺,學習氛圍很差隻有考試時候才努力學習等等。而個別一些稍微努力點的同學(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麵真正的世界,就會覺得自己相當不錯了,或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學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錯。

其實每一個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懷著努力學習的心態,一二三本都有好學生,也都有特別努力勤奮的人,但為什麽走著走著就會消失一大半呢?其實就是《精進》裏的這幾句話“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

2 為什麽名企喜歡要名校的學生?

為什麽名企喜歡要名校的學生?非名校表示不服。當年我也覺得不服氣,非名校的同學也有努力的,為什麽要一棒子都打死呢?進入社會久了我才明白,其實名企要的不是多麽高的GPA成績,而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就像《年薪百萬的年輕人都是怎樣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萬的年輕人,他們拿著高薪,卻依然選擇為了工作到深夜,並且他們的狀態很不一樣,每天都為自己讓世界變得更好了一點點感到振奮,非常積極。他們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為百萬年薪。辛苦是他們獲得自我實現的途徑,自我是實現使他無窮快樂。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的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是不是感覺逼格老高老高了?

我們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呢?

上班稍微努力點就開始講究公平,自己不得誌就開始抱怨公司和領導,下班後看幾頁書就覺得自己特別上進,辛苦上幾天就覺得自己要趕緊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幾天班就擔心自己會過勞死。遇到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就鬱鬱寡歡,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難題磨磨唧唧解決不清。看見牛逼的人也會心生羨慕,但總也突破不了努力卻總不得要領魔咒。

當然,這話不能說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類拔萃的英才,但就大範圍來講,一個人受環境的影響會非常之大,《精進》裏還說了一句話:“一個二三流大學的學生,能夠勇敢以名校學生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恰當的做法,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我把這句話發給一個大學老師,她跟我講:“太難了,我就這麽要求我的學生,但層次的差異太大了,大部分學生理解不了,也許畢業後才會理解吧。”

不過,畢業後估計也很難理解。在學校都對自己沒要求,進入社會環境更嘈雜以後就更難了,所以,努力的人總顯得那麽不合群。

--------------------------------------

3 越能幹,越努力;越有錢,越上進

前幾天回老家,我姐問我,你覺得北京跟二三線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麽?我說:“北京跟不用跟二三線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層次的人群。我總結就是幾個字:‘越能幹,越努力;越有錢,越上進’。”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個朋友來找我商量點事兒。她還有50天生孩子,懷著雙胞胎。姐們已經財務自由很多年了,在懷孕期間又開了兩家公司,要創建一個女性理財平台(經常看到她神采奕奕的跟很多白富美在一起,摔啊!)。你可能會問:“這都什麽人啊?”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經財務自由的,有錢的,能幹的普通人。

進入社會十年八年後,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名氣和基礎學曆教育的差異漸漸就不明顯了,更多的是個人經驗,經曆以及社會化程度的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過越好,有的人越過越找不著北,甚至日子越來越慘。而造成這一切的差異,最主要的來自人的精神內核。簡單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你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還是一個愛抱怨懶散怠惰的人,直接決定了你之後的全部生活。

此時此刻一個人的精神內核,一半來自於進入社會後對自身的要求和改變,一半來自於從小到大養成的思維與生活習慣。前者改變的幾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很多大學一般,但進入社會很優秀的精英都來自於此,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與曆練,重塑了一個進入社會後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們出自名校的氛圍,一直以來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而他們自己也生活在這樣的層次和圈子當中,同學同事都是樣的人。你會發現,在領導人,或者名企當中,他們都手拉手一樣成批存在著。

但無論這些人他們多有錢,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特別努力,特別勤奮。這種勤奮不僅僅在自己身上,還在自己的伴侶,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天,她是一個社會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攝影師,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點,就要上很多培訓班了等等,她列舉了自己女兒上的比如舞蹈,鋼琴,馬術,跆拳道等五項。也許你會說,孩子太苦逼了,她會快樂嗎?答案是她女兒超級快樂,每天都過著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兒園一放學就著急的去各種培訓班裏,還經常主動提出來要學這學那,她媽媽看她實在沒時間隻能哄她長大點再去。

你覺得苦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學習和生活很苦逼,才會覺一個小孩子學那麽多更苦逼。而在這些人的生活裏,好奇心強,努力勤奮,積極向上就是常態,也是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啊。

我們很難明確而苛刻的講,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差距到底是什麽,是畢業後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思維方式和做事態度上來看,名校所帶給人的自律,進去,積極,勇敢所帶給人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金錢很難傳承很多代,但精神卻可以永遠流傳。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會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們也擁有同樣的精神與氣質,這些通過自我變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後重塑起來的優秀者,他們和那些名校出身的優秀人才一起,活躍在人生的舞台上,創造自己的榮光。

當然,那麽非名校的,還沒什麽榮光的我們該怎麽辦?就像文中的那句話,普通二三流大學的學生用名校的標準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沒能成為特別棒的那一個,那也一定好過現在的我們自己。

我在《新東方精神》裏讀到過一句話:“你要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的走到牛人當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間的距離。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時候,你才能成為了真正的牛人。”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