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生,對錢有不同的態度 司徒
我平常聊天的朋友不少,病人也看了許多年,有些甚至跟了我十幾二十年。聊天的時候,除了病情,也會聊到他們的生活、家庭和對錢的看法。久而久之,我發現,不同的人走著不同的路,對錢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這不是什麽科學研究,也不是社會學的調查,隻是一些個人的觀察。
我說的不是那些特別窮的人,也不是那些特別有錢的人,而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普通人。他們靠自己的專業、工作和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日子有各種滋味。
一、高收入的專業人士
像醫生、律師、公司高管,這些人收入較高,生活也相對講究。開豪車、住大房子,孩子送去私立名校,對他們來說都很自然。他們覺得錢是身份的一部分,花出去就是要達成一個目標,證明自己的社會地位。對子女的要求也特別高,希望下一代能比自己更優秀,最好繼續維持這份光環。
可是錢來得快,也花得快。到了退休,收入停下來,開銷還在,他們反而變得謹慎。很多人會做點兼職,不單是為了錢,也是為了維持“我是個專業人士”的身份感。我認識的一位家庭醫生,退休後還是每個月去 urgent care 值一天班,說白了,就是想告訴自己:我還是個醫生。
二、資產累積的房地產投資者
這些人對錢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他們年輕時特別節省,開舊車、住普通房,能省則省,因為每一分錢都是“子彈”,要用來買房子、還貸款。別人出去旅遊,他們可能在修房子、談租約。對子女,他們多半希望過得比自己輕鬆,最好能讀個專業,做醫生或律師,而不是再吃他們吃過的苦。
這樣的日子前二十年確實辛苦,但慢慢地,房子一套一套還清,開始源源不斷地產生租金。等到退休,他們常常笑著對朋友說:“現在我們錢多得花不完。”他們的心態就是先苦後甘,早年省下來的苦,換成晚年的底氣。
三、中產雙職家庭
還有一大群人,就是典型的“美國夢”家庭。夫妻兩人都有穩定的工作,老師、工程師、IT 或行政人員,早九晚五,下班後還能看電影、去健身房、陪孩子。周末到海邊。他們開的是豐田或本田,不追求奢侈,但也很愉快,
這些家庭靠著穩定的收入,長年累月存進 401(k),有的還留下幾套房子出租。退休後,靠雙份的社會安全金、退休金,加上一些租金或年金,生活依然穩穩當當。他們對子女的要求比較簡單:讀大學,有份安穩的工作,過日子不要太辛苦就好。整個人生,關鍵詞就是“穩定”。
總的來說:
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對錢的態度也不一樣。有人年輕時享受,老了小心;有人早年辛苦,晚年寬裕;也有人一輩子穩穩當當,既不誇張也不焦慮。
朋友多了,談得多了,常常有人會想:是不是我做錯了?為什麽別人這樣過,我卻那樣過?但其實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自由意誌可以完全決定的,而是跟人生選擇的道路密切相關。走哪條路,就會有哪種心態和哪種結果。
比如,丈夫是外科醫生,屬於高收入專業人士,妻子卻專門做房地產投資,兩個人對錢的態度就會疊加在一起:一邊想享受身份帶來的生活品質,一邊又精打細算,把錢當成投資的子彈。再比如,妻子之前的前夫是公務員,習慣安穩的收入和福利,這種痕跡也可能帶到現在的家庭觀念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