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石榴村

從容對世事,努力爭朝夕;take love easy, take life easy
正文

什麽讓我們變胖?

(2016-09-02 08:18:26) 下一個

什麽讓我們變胖?

解讀Gary Taubes :what makes us fat

From BMJ 2013;346:f1050

你是不是常常聽到胖的朋友說,光喝水也能長肉。同時還有些瘦子,怎麽吃也不胖? 我們為什麽變胖? 我們大部分人估計都知道能量平衡假設。你攝入的能量超過你消耗的能量,多出來的能量就變成脂肪,你就體重增加了。反之亦然。這個理論指導我們很多年,但是肥胖卻越來越嚴重。所以Taubes質疑是不是我們的指導理論不對?就像川普的兒子在他的演講中說,希拉裏上台還能有什麽起色? 因為過去的八年她一直都在台上。

Gary Taubes 重申另一個理論。說他重申是因為他不是最開始提出的。

首先,平衡理論沒有解釋胖的發病原因。他認為這個理論就是說胖和吃是個雞和蛋的關係。為什麽會變胖?因為吃多了。怎麽知道吃的多了?因為變胖了。為什麽變胖了? 因為吃多了。他認為正向的能量積累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既然能量平衡假設不對,那你說什麽理論假設對呢?他的核心是內分泌假設或者是親脂假說。他提出Hugo Rony 在1940年的書 Obesity and Leanness 裏的假設是“some intrinsic abnormality was the root of the disorder”. 他認為胰島素是肥胖的推動力。發明”親脂/lipophilia”這個詞的Von Bergmann 指出易胖人的脂肪比偏瘦人的脂肪更親脂。 當脂肪囤積更多的卡路裏時,別的器官的能量就減少,機體就會感覺饑餓,這是變胖的過程而不是原因。就像腫瘤或者胚胎,即使在undernutrition的情況下,它們仍然在攫取營養。是一種無政府狀態(anarchy), 脂肪為他自己而活,而不是服從整體的利益。(這點筆者十分讚同,很多時候我就覺得肥胖就像一個良性腫瘤,而且做科研越做越覺得管理是最最重要的。)

另外,Erich Grafe 在1933年的書中也說,他讚同能量平衡模型,但是這個模型確實不能解釋為什麽脂肪更容易積聚在特定的地方,比如腹部,而不是其他地方。但是親脂假說可以。同時他也指出親脂假設一個缺點是presuppose 營養過剩,除此之外,親脂假設是個working的假設。另外,親脂假說也受到Russell Wilder(1938 Mayo Clinical, 後來成為director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etabolic Disease) 的重視。而且Hugo Rony在1940年也認為這個假說在歐洲多多少少被接受。

Taubes 認為在世界大戰前這個被重視的假說,因為語言和反納粹的原因被人們遺忘隔絕,才導致能量平衡假說流行起來。導致科學家們在研究為什麽我們吃太多,而不是為什麽我們儲存太多,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 好在這個時候,大概1960s,胰島素發明出來了。而刺激胰島素最有效的分泌是碳水化合物---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穀物和糖。在70年代,胰島素-碳水化合物假說被一些臨床的醫生學習到,然後設計“限製碳水化合物飲食” 拿來給肥胖病人,也被證明為有效 (比如Dr. Atkins’s Diet Revolution 1972). 然而這個時候, Fred Stare,Harvard nutrition department 的頭,在1972年國會聽證會上認為這種飲食,因為含有太高的飽和脂肪酸會導致心髒疾病,而指責這個飲食是“罪惡的失職”。 這個飲食包含很多的脂肪是因為要鼓勵肥胖患者有飽感。到了70年代中期,這個飲食被貼上了危險的標簽,那些醫生被認為是quacks。於是肥胖不是吃的不正常也不是能量平衡不正常,而是脂肪聚集不正常的理論---激素,調節不正常---不是能量不平衡引發,而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的質量和數量引發的,不再受到待見。(真心感慨一句,沒辦法啊,大家需要從政府拿到錢啊。是不是從那時科研就已經被金錢綁架啦?我們那時才剛出生,怎麽就沒個明眼人看到,把我們還忽悠的科研為了人類,耗費了我們半輩子?再次體現智慧的重要性!)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the+science+of+obesity%3A+what+do+we+really+know+about+what+makes+us+fat%3F+an+essay+by+Gary+Taubes

Gary Taubes 的這篇文章還是招來很多的非議。看上麵的評論文章。

就個人而言,我自己喜歡親脂理論,感覺很多跟自己做的科研吻合。當用能量平衡理論的時候,總覺得缺少了什麽。而且在實驗方法上,測能量的平衡主要是把老鼠放籠子裏檢測CO2 和O2 的進出以及運動量。不知為什麽,我老是覺得這個方法也不是可靠,有什麽漏掉的因素,比如水的生成,熱量的散發什麽的。還有這樣的數據分析起來也很麻煩,每個老鼠的個體差異,決定了即使相同的溫度,他們的反應不一樣。比如體內的激素啥的。雖然可以發文章,有些參考的分析方法,但是發表的公認的不一定是對的真的。

另外的幾點個人想法呢,就是這都是成年人的體重控製方麵,跟發育期的兒童很不一樣,特別是不胖的兒童,以免影響長身體。(是不是也說明了親脂理論的正確呢,因為兒童跟成人的激素差異還是很大的。)

脂肪不可怕。記得有個講座說外源性的脂肪抑製內源性的脂肪生成。感覺有些道理。當然吃越多的不飽和脂肪更好,但是即使飽和的好像也有這個功能。在Taubes 對Cottrell的質疑回複中,也提到不是說吃的碳水化和物直接轉變成了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抑製了飲食脂肪的氧化,從而促進了脂肪的合成。機體利用碳水化合物和利用脂肪確實是互相抑製,這也是Randle Cycle所講的。

我們吃的碳水化合物的質量。糖跟全麥又不一樣,糖就是空的卡路裏,Taubes也疑惑是不是這些糖在肝裏的代謝繞過了一些的監控機製,比如leptin 信號係統,而讓我們即使不覺得餓也可以吃很多?所以研究需要側重果糖在肝的代謝,而不是說果糖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導致肥胖,或者說聚脂。反正不管怎麽樣我們管好自己的嘴巴,碳水化合物也是需要的但是從更健康的食品中取而不是從糖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越live越精彩 回複 悄悄話 我想瘦一點,但是好像很困難。
jyx-003 回複 悄悄話 我想胖 可是胖不起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