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談詩詞平仄的起源和平仄格律的目的。兼談看(kān)和看(kàn)。

(2017-12-29 19:20:52) 下一個

簡談詩詞平仄的起源和平仄格律的目的。兼談看(kān)和看(kàn)。

 

文/研究研究


首先先指出一下,漢字的陰陽頓挫、四聲、各種聲韻,等等特征,造成組合起來的中文就具有了一種特有的韻律,這是其它語種所沒有的。

從古代有記錄的詩經開始,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於是,詩詞的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平仄,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嚐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詩詞的平仄間隔,就是要應用漢字特有的聲韻來產生這種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感覺。它是和朗讀,傾聽聯係在一起的。離開了中文特有的朗讀和傾聽各種四聲變化的話,平仄就會變的毫無意義,就像英文一樣,根本沒有平仄的需要。這是我們在格律詩詞裏運用平仄和聲韻的初衷,也是為什麽有平仄的起源。

平仄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聲音上的美感。

例如,七絕詩裏的格式之一: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詩人按照標準的發音和這個標準格式來填寫詩的話,(當然這個標準的發音在各個時期和各個地方可能是不一樣的),就會給人一種聲音上的美感。

漢字的聲韻也是不斷的在發展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麽有《切韻》《廣韻》和《平水韻》等等各種韻表。自古由於中國各個地方的中文發音的不同,甚至編寫這些詞韻的人對每個字的發音也是有不同的標準。所以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就成了永恒的話題。

是的,有時候是會有些古人寫的詩平仄失調了,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和理解他們當是的每個字的讀音可能和現在不一樣了。他們填那首詩時用的這個字在當時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現在再在同樣的地方再用這個已經改變的發音的字,就是不行的。或者說你就是東施效顰了。

比如李白的“遙看瀑布掛前川”,此處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我們來說說這句詩裏麵的“看”字。

看,現在有下麵這些解釋和兩種讀音。

看(kàn)
使視線接觸人或物:看見。看書。看齊。
觀察,判斷:看病。觀看。看好(根據市場情況,估計某種商品好銷)。看透(透徹深刻地了解或認識。亦稱“看破”、“看穿”)。看風使舵。
訪問,拜望:看望。看朋友。
照應,對待:看重(zhòng )。看輕。看待。
想,以為:看法。
先試試以觀察它的結果:做做看。
提防,小心:別跑,看摔著。
安排:看茶。看酒。看座。
瞅顧觀瞥瞧視望

看(kān)
守護,監視:看護。看押。看門。看青(看守正在結實還未成熟的莊稼)。

現在,看字的不同讀音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在用在看護的時候要讀(kān),不能讀作(kàn)。

而看字在唐朝時的中原一帶,兩種讀音的意思可能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在讀“遙看瀑布掛前川”的看字時一定隻能用(kān),而不能用(kàn)。這個看,唐朝李白可以用,但現在的人就不能這樣用,這就像你要用《平水韻》寫詩的話,就不能再像前人那樣用《切韻》來做標準。你還在同樣的位子用同樣的看字的話,就一定是在東施效顰了。

有人說,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製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我們一定要從平仄的起源和目的來了解它,不要說:“古人用過的地方,我也要用。古人能用,我為什麽不能用?”。要根據字的現在的標準讀音來作平仄的調整。

(kàn)和(kān)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真可謂:

平仄起音調,詩詞好帶飄。
曲隨言語變,千萬莫文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清泉水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在讀“遙看瀑布掛前川”的看字時一定隻能用(kān),而不能用(kàn)。

看(kān)
守護,監視:看護。看押。看門。看青(看守正在結實還未成熟的莊稼)。

我的天啊,李白,您在遠遠的守護或監視,看護,看押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詩仙您同意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