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亦非


心怡之處便是美之所在,尤喜寂寥之美……
正文

機器智能 7. 智能:構成智慧的能力 (轉)

(2023-02-13 12:29:25) 下一個

智能:構成智慧的能力 

知道了什麽是智慧,那麽構建智慧的能力 -- 智能又是怎麽回事、從何而來的呢?本篇開始我將用六篇來介紹人類的智能的機理以及它的來源。

我在介紹智慧相關的概念時,是直接自底向上說明的,這是因為有關智慧的概念大家已經比較熟悉,無需先做介紹,直接逐層展開說明就可以了。而說明智能機理時,就不能這樣了,因為大家對智能機製還是比較陌生的,我要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總的框架,讓大家有一個整體把握後,然後再來詳細說明,這是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我們已經知道智慧是由“信息 》 概念 》知識 》 智慧”逐層成構成的。而構建智慧的智能活動基本上也對應著這四個層次,由四層機製所組成。

第一層次的智能機製是“條件反射”,這是借用生物學上的一個術語,是想表達這一層的智能運作機製幾乎是在無意識的過程中完成的,當我們的感知器官在工作的狀態下,末端神經接受到外界的某一刺激(信息)就會自動的通過這個機製對信息做層層的“抉擇”,最終將信息轉換到中樞神經中表征某一概念的神經元中。當然生物學中的條件反射更是特指我們人體對某一些刺激無需中樞神經運作就能做出反應的低級機理。而智能活動中的條件反射機製卻是所有智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活動,它為後續智能活動提供了外部信息(負熵)。

第二層次的智能機製是“延遲判斷”,這是借用最早的人工智能計算機編程語言 Smalltalk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一段代碼不馬上運行,而是儲備著給後續的判斷調用。其實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就類似於這樣的代碼,雖然不馬上使用,但卻能成為智能判斷的重要依據。如果當我們接受到由條件反射產生概念後不加思索直接作出反應的話,那就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條件反射了,但是我們人類的一大智能就是在得到外界傳遞而來的信息加工成概念後,並不立即做出反應,而是以儲備在神經網絡中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接(知識)為線索,找到合適的判斷,做出更加合理(自適應)的“理智”應對。延遲判斷機製使得人類的智能活動能建立在過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之上。

第三層次的智能機製是“過程反饋”,這是由我自己命名的反饋方式,想表達這是一種特殊的有別於控製學理論上的反饋機製,這種反饋方式使得我們人類大腦能根據每次判斷的反饋來不斷重構(自組織)我們自身的神經網絡。在控製論裏的正反饋和負反饋都隻是將輸出效果作用於輸入,通過改變輸入來達到增強或維持的控製效果,這樣的一種反饋方式雖然能進行調節與控製,但不會改變係統的結構,所以並不會有任何的改進。而人類智能活動中的反饋機製,是當我們在學習與思考後“悟道”的概念間的聯係,直接重構神經網絡的結構,從而改變和構建存儲在神經網絡中的知識。過程反饋機製是至今為止沒有被討論過的反饋方式,但這卻是人類智能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種機製

第四層次的智能機製是“協同演化”,這是複雜係統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隨著語言文字的出現,我們獲取智慧的能力已經不限於個體的智能活動,而是在群體的智能活動中展開,智慧存儲空間也不僅僅在我們個體的神經網絡之中,而是在整個人類群體的知識體係之中。隨著信息、概念、知識的不斷增長,我們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共築”起各個領域的知識體係,而這樣一種共同構建知識體係的能力,使得人類所積累的智慧能到達現在這樣高度發達的水平。協同演化機製是幫助我們人類不斷走向文明的重要因素,是最高層麵的智能活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人類的智能活動並不僅是幫助個體做出正確的判斷;智能活動同時,還使得信息不斷被結構化,從而構建出人類的智慧。

篇外:
在介紹智慧時,我引用了許多哲學上的概念與觀點,這是因為哲學是一門關於智慧的學說。而在說明智能時,哲學這樣一門純思辨性的學科就有一點無能為力了。我會在接下來的篇幅中,將更多地介紹和引用有關腦科學中一些通過解剖及實驗得出的最新觀點與結論,來說明我們人類的神經網絡結構及相應的機能,從這一些結構和機能中來分析得出人類智能活動的機理。當然腦科學還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並且腦科學中的很多實驗受倫理的限製,開展得非常緩慢(很多實驗是要等一些特殊的機遇才能展開),很多結論還遠未完善。但我們已經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端倪,做出一些合理的科學假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