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palein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強學風建設 繁榮人文社會科學

(2005-04-13 19:10:16) 下一個

紀寶成: 加強學風建設 繁榮人文社會科學
 作者: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來源: 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1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繁榮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必須大力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健全的學術規範和良好的學風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健康、文明發展的標誌,也是其繁榮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邁入新世紀,人文社會科學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麵臨良好的機遇與條件。但同時,我們也很遺憾地看到,當前在包括高校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也出現了嚴重的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不久前,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現在又特地舉辦“全國高校學術規範和學風建設論壇”,進一步就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學習與討論,這充分體現了教育部領導和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為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繁榮發展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積極努力。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這一論壇並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些看法。



一、當前學術規範和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已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毫不誇張地說,任何一個對我國學術研究有所關注和了解的人都會發現,像急功近利,浮躁,脫離實際,漠視和侵占他人成果,片麵追求數量、粗製濫造,弄虛作假,學術批評庸俗化以及學術評審的行政化,等等,已經成為極為普遍的現象。這些不良現象嚴重地損害了學術研究的環境,影響了學術的聲譽,挫傷了廣大研究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危及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的存在,我相信,對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學者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對任何一個有責任的科研管理部門和領導來說,都是難以聽之任之的。認真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我們科研管理部門和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當務之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問題的存在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其出現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研究和了解導致它們出現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大程度地消除這些現象。那麽,導致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出現嚴重的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麽呢?這可從人們的思想認識、有關的體製和社會環境影響等三個方麵來加以考察。

從思想認識上看,首先是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的一些重大的和基本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方麵,我們對像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是什麽?在社會發展中,它應當發揮什麽樣的作用?能夠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又如何發揮作用?等等,這些重要問題的認識並不完全清楚。另一方麵,我們對人文社會科學及其各學科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的理論問題還缺乏廣泛的共識,有的甚至還存在嚴重的分歧,因而易給人一種人文社會科學說不清、道不明的印象。這方麵的例子太多了,例如人文社會科學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部分,可人文科學的確切含義是怎樣的?它是不是科學?什麽是政治?什麽是文化?什麽是社會主義?等等,人們對這些問題討論了很久,但認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這就充分表明,在當前人文社會科學仍然是一個需要被進一步研究、認識和把握的對象。其次,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以及人文社會科學本身的獨特性,使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一些片麵和錯誤的認識。從曆史上來看,我們過去曾經一度把人文社會科學簡單地同政治及宣傳工作相聯係,把它作為解釋現行政策或政治理念的工具,而至今這種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來看,長期以來,一些研究者缺乏問題意識,缺乏研究和回答現實問題的能力,因而造成了人文社會科學脫離實際或相對滯後的現象。從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特點來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精神產品,其對人和社會的作用的方式與自然科學的“硬”與“顯”相比,具有“軟”和“隱”的特點,比較難以觀察和把握。由於以上這些原因,使得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包括有關政府部門的一些決策者、管理者和一部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懷疑甚至否定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和功能,懷疑甚至否定其規律性和科學性的看法。這些錯誤認識,必然會導致在實際的管理和學術研究活動中,出現輕視甚至否定學術規範、不講原則的製度和做法,以及不尊重學術規律、浮躁的治學態度。

從體製上看,目前的學術體製、教育體製和科研管理體製就存在一些明顯的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導致甚至助長了學術失範和學風不正現象的滋生和發展。例如,現有的學術激勵機製、成果評價體係不僅存在著過分強調科研成果的數量,而且把它與研究者的工資、職稱、獎勵、住房及各種其他待遇直接掛鉤。在這樣背景下,學術必然要為利益所驅動。而與此同時,現有的科研管理製度中又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約束機製。其結果必然是,片麵追求數量、粗製濫造,弄虛作假,甚至抄襲剽竊等不遵守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行為的大量出現。又如,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科研體製仍然體現著鮮明的計劃經濟特點,這一方麵導致了學術行政化的現象,——客觀地說,現在行政對學術的幹預是非常嚴重的,具有全麵性、全程性的特點;另一方麵,又導致了學術研究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現象。學術研究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現象不僅體現在一些研究者身上,而且也反映在一些決策者和管理者那裏。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認為可以並且急於通過行政方式、行政手段來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和發揮它們的作用,具體而言,就是通過片麵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和實施一個個項目、工程來達到這一目的。可以說,現在許多違背學術規律的現象,如采取運動式的方式限時進行課題攻關,頻繁地對科研人員進行考核,重申報、輕研究,重成果形式、輕成果效益,等等,都與之有密切的關係。而這又必然反過來助長了學術失範現象和浮躁、急功近利的學風。

從社會環境的影響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激發了人們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追求,但在社會尚未建立良好的約束機製的情況下,也引起了人們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圖的心態,使整個社會價值觀出現畸形。如“一切向錢看”,假冒偽劣泛濫,以“片麵強調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總量,忽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特征的錯誤的發展觀,等等都是這種心態和畸形價值觀的反映。受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一些研究者也出現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既耐不住寂寞,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也不願深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漠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學術責任,把學術研究當作追求個人名利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違背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的現象自然就難以避免。同時,以這種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圖心態和畸形價值觀為基礎的不良的社會風氣,也姑息遷就了一些研究者的不良行為,使大量的學術失範和學風不正乃至學術腐敗問題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查處。

二、關於遵守學術規範、加強學風建設,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幾點建議

(一)樹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立足於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而提出的科學的發展觀。它對於指導新時期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貫徹科學的發展觀,即樹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觀,是人文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確立和遵守學術規範、樹立良好學風的思想基礎。

樹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文社會科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重大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求廣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樹立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要努力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決不能漠視自己的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把學術研究當作追求個人名利的工具或小圈子裏的活動。堅持以人為本,還要求有關部門決策者、管理者在工作中把為國家和社會服務與為學者服務相統一起來,充分尊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學術人格和學術自由,尊重學者的勞動和研究成果,積極地為他們的研究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樹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觀,就要深刻認識和尊重人文社會科學的規律和特點。與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文化傳承性、研究過程的不可重複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多樣性、獨特性以及作為知識體係與價值體係相統一性等等特點。認識和尊重人文社會科學的這些規律和特點,就特別要求廣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樹立良好的學風,做到江澤民同誌在2002年考察中國人民大學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所希望的,“要甘於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潛心鑽研;要認真讀書,多思慎思,關注現實世界,注重學術積累;要厚積薄發,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強團結、和諧合作,在學術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認識和尊重人文社會科學的這些規律和特點,還要求有關的決策者和管理者,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要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勵探索;要堅決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既要尊重研究者的學術自由,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又要提倡積極的健康的學術爭鳴和學術批評。 

樹立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貫徹這一方針,就要處理好人文社會科學與社會發展、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之間的關係。要充分認識人文社會科學對於人的全麵發展,對於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麵進步的重要作用,促進人文社會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發展;要充分了解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不同規律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管理方法和評價方式,促進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調發展;要在大力發展應用學科的同時,加強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和投入,多出精品力作,促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協調發展。

(二)不斷創新科研管理製度

科研管理製度的健全與否,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方向、水準的高低以及學風的好壞都有直接的關係。如前所述,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與我們的教育、科研體製和評價機製有著一定的關係。要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就必須適應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和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文社會科學提出的新要求,不斷進行科研管理體製的創新。可以說,在現代社會,科研管理製度的創新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新活動的基礎。

進行科研管理製度的創新,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為研究者服務的理念;要在製度設計上,防止非學術因素對研究活動的幹擾,保障學術自由;要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科研資源分配,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麵的作用;要探索出一種能夠把應用研究、谘詢服務與社會需求緊密聯係起來的有效方式和運作機製;在重要科研計劃和重大政策、製度、措施製定上,要堅持民主、科學、公正的原則,充分發揮廣大專家學者的智慧;要積極借鑒國外的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我們注意到,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在一些國家是很少見的現象,也是讓他們難以理解的,體現了典型的“中國特色”。那麽,那些國家為什麽沒有或很少有這些現象呢?我想這肯定有多方麵的原因,但無論如何與他們建立了健全的科研管理體製有關。我們應該對此進行認真的研究,學習和借鑒那些好的東西。

進行科研管理製度的創新,還要特別重視建立健全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係。對於這一問題,我曾專門撰文對此進行過闡述。在這篇名為《時間和實踐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試金石》 文章中,我闡述了這樣的觀點:現在許多重大的獎項要求參評成果的參評時限太短,帶來了一些弊端:一是不科學地排除了一些出版或發表年限稍長的精品和上品;二是影響了評價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三是容易發生單純地把當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政策取向當成了評價標準的現象,從而往往導致或助長科研中的“追風”和“急功近利”等情況。為此,我建議延長重大學術獎項參評時限,把科研成果放在一個更長的時段裏考察。因為時間和實踐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試金石,隻有那些經受了時間和實踐考驗仍然能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科研成果,才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才稱得上精品和上品。今天在這裏,我還要強調這一觀點。當然,除此之外,我認為,建立健全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堅決摒棄那些簡單的量化管理方式和手段;(2)要著重看科研成果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這包括同行的評價和介紹,學術界的引用率,以及政府、企業的采用情況等;(3)要充分體現不同學科、成果、人才的特點,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分類的原則,如對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評價方式應有所區別;(4)要尊重研究者的原創性勞動,建立健全保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有關製度和有關的監督和製約體係。最後,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在組織評審過程中,要盡力減少行政評估行為。目前,行政主導的評估行為過多過濫,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學術研究,違背了學術規律,而且易導致權力尋租行為和腐敗現象。對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

(三)積極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這方麵,除了前麵提到的要充分尊重學術規律,提倡積極的健康的學術爭鳴和學術批評以及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製度之外,還包括以下多方麵的內容:

1)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加強誠信教育,為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誠實守信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同時也是立人之本、立校之本。在當前,在全社會範圍內加強誠信教育,對人們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行為規範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對於轉變社會不正之風、淨化社會環境,從而對於克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失範和學風不正現象,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決策者和管理者要努力減少行政因素對學術的幹預;在處理行政與學術研究的關係上,要堅持“無為”而治,努力使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一個自然的人文社會環境。

3)要建立健全社會監督、行政管理和個人自律相統一的學術監督和約束體係。

4)要發揚學術民主,切實做到不唯上、隻唯實,既要反對盲目崇拜學術權威,也要反對任何學術權威壓製新的學術思想觀點和新生力量的做法。

5)要堅決、及時、嚴厲地查處抄襲剽竊等學術腐敗行為,努力維護學術和學術殿堂的尊嚴。

6)各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為此,要製定具有創造性的具體化的措施,並使之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發展和完善。

7)要加強對學術規範的學習和教育,建議高年級本科生就應該接受這方麵的教育,研究生應該把學術規範作為必修科。

8)要努力糾正目前的一些學術排行榜的錯誤和片麵的做法。

9)國家和社會要加大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引導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在現代社會,參加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進行調查研究,不僅是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是人文社會科學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轉變浮躁的學風,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確立和遵守良好的學術規範,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作風,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開展調查研究。而做到這一點,僅靠研究者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很難達到的,必須有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
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