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palein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昔提一杖行天下,今對千秋發浩歌。”淺識書壇巨擎---於佑任

(2004-12-21 11:01:18) 下一個
文章來源: 耳福. 於 2004-04-10 16:47:11

    文章來源: 耳福. 於 2004-04-10 16:47:11
    看了下麵關於台灣語言和繁體字的散帖子,使我想起一位49年後留在
    台灣,現在已經作古的老人,他就是前國民黨元老,譽有“草聖詩仙”
    美譽的於佑任。

    明代以後的書壇大家之中,我最服兩個人,一位是何紹基,另一位則是:
    於佑任。今天斬把何紹基放一邊,和大家一起來淺識一下於佑任。

    於的書法,行楷以北碑為本;渾雄超邁,草書則跌宕內斂,靜中取動,
    縱意天然,已上升到一種難以企及的境界,決不是靠技法的磨練能夠達
    到的。

    於右任(1879-1964)
    原名伯循,以字行,號神州主、騷心、剝果、大風、太平老人,陝西涇
    陽人。光緒二十九年,因詆譏時政,而被清廷所忌,被迫潛往上海,後
    創辦復旦公學及中國公學。加入同盟會後,創辦《神州》、《民呼》、
    《民籲》、《民立》多家報紙,榮膺中國近代報業史上「元老記者」之
    尊稱。 民國後曆任交通部次長、上海大學校長、監察院院長。 於氏是
    我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以北碑為本融合諸體,開創一代書風,有「於體」
    之稱。亦致力於草書改革,改良文字,整理遺難辟字,統一造型,欲求
    便捷致用。 編集《標準草書千字文》, 著有《右任詩存》、
    《右任墨緣》、《牧羊兒自述》等。於右任先生是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勳,
    據張紫葛《我的太夫子於右任》一文(《人物》1994年第3期):於右任
    領導過著名的上海大學,曆史學家吳晗等即出其門下。被譽為“上承
    王羲之的一代大家”。60年代歿於台北。

    早年的於佑任號稱“西北奇才”,書法學習以何紹基、魏碑為主。1923
    年所書《張清和墓誌》,由章炳麟撰文、吳昌碩撰蓋、於右任書寫,時
    稱“三絕”。1932年,於右任在上海組織成立旨在規範草書書體的“標
    準草書社”。此二者為於右任在抗戰期間大量書寫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
    礎。

    他對於碑學潛心學習,既重視傳世名碑的臨寫,52歲時有詩記其事:
    “朝寫石門銘,
    暮臨二十品。
    辛苦集為聯,
    夜夜淚濕枕。”
    同時又潛心於散佚碑版的搜求。
    “洗滌摩崖上,
    徘徊造像間”。
    於右任的書法功力和才氣都是驚人的,當代人無法與之伯仲。即便是後來
    有“仙風道骨,瑤池歸來”之稱的林散之與之相比也少嫌曼妙薄弱了一些,
    於的用筆放蕩不駕,常使出宋代米芾的刷字筆性,又能中鋒緊裹,率真無
    比,痛快淋漓。他以魏碑為本的行書有一攬磅礴之氣,間架結構險峻無窮,
    鬆緊搭配真可謂是疏能跑馬,密不通風,常使人意想不到。晚年的草書更
    加雄渾,自然性情縱馳筆端,而畢生的功夫又能夠使其法度自在。若稱其
    為:“五百年來一巨擎”決不為過!

    平時向於老求字的很多,老人總是有求必應,從不取半文錢,這便使得一
    些當時的外行商人認為於的字不值錢,真是:隻識眼前有價物,不曉史上
    無價聯!!!

    記得有這樣一段佳話,有一天,有人特備酒筵請他寫字,飯後拿來紙筆,
    於右任在酩酊之中揮毫, 留下一行 “不可隨處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
    人拿出這行宇請教於右任,於右任知道自己酒後失筆,連聲道歉,沉思良
    久 ,似有所得,於是叫人取來剪刀,將一行字剪成幾塊,重新拚排、說:
    “你看,這不是 一句很好的座右銘嗎?”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
    謝。6個字重新安排,原來是: “不可小處隨便”

    於右任不僅對書法普及、書法創作貢獻頗大,以書學研究而論,也有著他人
    不可比擬的成績。
      1941年12月1日,由於右任創辦劉延濤主編的
    《草書月刊》,是為“標準草書”的推行而由上海草書月刊雜誌社出版的專
    業雜誌。在重慶的於右任實際是對此刊物進行指導。至1948年共出6期,
    為標準草書的研究、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該刊創刊號刊登於右任《標準草
    書序》是於右任重要的理論文章,全文闡述何以要建立有代表性的符號體係,
    變草書之難識難寫為“易識、易寫、準確、美麗”,令草書學習“由苦而樂”。
    在於右任眼裏,標準草書之推廣,不隻有書體豐富層麵意義;“其結構之巧
    拙,使用之難易,關係於國家民族之前途者至大。”時至今日,反觀“標準
    草書”運動,其作用仍然十分明顯:1、書法社會化的構想,無疑是提高國
    民素質的重要手段;2、將草書標準化作為事業,無疑是於右任的重要貢獻。

    1958年,毛澤東還臨寫於右任千字文,曾指示田家英:“請將已存各種草
    書字帖清單找出給我,包括若幹拓本(王羲之等),於右任千字文及草訣
    歌。”
    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專程登門拜訪於右任。隻不過當時二人的會
    麵,多基於政治原因。

           除書法外,這裏不能錯過談於佑任的詩詞,他的詩詞,格調高昂,意韻雋永,
    一派莽蒼。不妨列出幾首供大家鑒賞:

    《題民元照片》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
      低回海上成功宴,萬裏江山酒一杯。

    所題照片是民國元年孫中山在上海家宴時所攝,作者也在場。而作此詩時
    的時候,照片中人多已作古,隻剩作者一人了,故感而作此,詩裏連用三
    個不字,青字重出,決不回避。重疊字的出現,本是寫詩大忌,作者在這
    裏的運用卻使這首詩產生了勢不可擋之勢。當作者胸有磊塊時,常規格律
    都要為此讓路,此為一例也。“低回海上成功宴”之後,不作消極語,是
    作者詩詞功力高人一頭之處。

      昔提一杖行天下,今對千秋發浩歌。
      雲燦月明時出現,太平洋上一頭陀。
     此詩慷慨豪邁,有魏武觀滄海之風而毫不遜之,令人歎服。音韻讀來流
    暢和諧,功力自在。

      《浣溪沙。壽張大千先生六十》

      上將於今數老張,飛揚世界不尋常。
      龍興大海鳳鳴崗。

      作畫真能為世重,題詩更是發天香。
      一池硯水太平洋。
    把“老帳”“太平洋”填入古詞中,雖然過於險峻,但讀來更加親切真實,
    凸現兩人新相惜,相誼之情

    最值得今天一提的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首詩: 《望大陸》此詩有另一
    種命名:《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之殤。

    2003年3月18日,新當選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
    者招待會答台灣中天電視台記者提問時引用此詩。

    於右任1949年到台灣,晚年備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陸與故鄉。《望大陸》
    寫於1962年1月24日,即於右任逝世前兩年,這是一篇以思念故鄉渴望
    祖國統一為主題的傑作。

    《望大陸》原本是一首無題詩歌,生前並非發表。1964年於右任先生辭世
    後,是他的秘書在整理他的遺物時從他的日記中發現了這首詩。這首詩一
    經披露,就不脛而走,為人們爭相傳頌,於是有人將這首無題的心靈悲歌
    或命名為《望大陸》,或稱它為《國殤》。

    全詩共三節。第一節“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
    隻有痛哭”,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歲的飄泊孤島的老人對大陸的強烈的
    眷戀之情。
    作為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也正是為了致力於祖國統一、
    民族昌盛,“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是孫中山與於右任等所有辛亥革命
    誌士的共同意願。鬥轉星移,此時的詩人已經走近人生的終點,卻又無
    法回到故土,萬千感慨,凝聚於心,化作詩局,噴湧而出,吟成“葬我
    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這樣的詩行。

    第二節是痛徹骨髓的思鄉曲,大陸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親。1949年
    於右任離開大陸,他的結發妻子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還留在大陸。即使身
    困孤島,於右任仍對高仲林一往情深,晚年對妻子更是倍加思念。1958年,
    他與高仲林結婚六十周年的金婚紀念日前夕,他一手撫摸著夫人早年為他
    親手縫製的布鞋布襪,一手揮毫賦詩一首:
    “兩戒河山一枝簫,
    淒雨吹斷鹹陽橋。
    白頭夫婦白頭淚,
    留待金婚第一宵。”
    這一首《憶內子高仲林》,讀來真是令人愴然淚下,政治的淒風冷雨將一
    對夫妻一個阻隔在故鄉陝西鹹陽,一個吹送到隔海的孤島,幾十年後,詩人
    在金婚紀念日前夕表白了對結發妻子的不盡的相思之情。

    於右任創作《望大陸》既沒有采用律詩的形式,也沒有選擇使用絕句,而是
    采用了屈原創造的“楚辭”的格式,“楚辭體”典雅古樸,與詩人所要表達
    的深沉的情感渾然一致。全詩明白如話,卻凝重莊嚴,達到 吟詩的高度境界!

    1964年,於右任逝世後,盡管治喪委員會並沒有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台灣
    的最高峰,但台灣的愛國民眾還是發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動,用這筆
    募集的資金為於右任塑了一尊高3米的半身銅像,將它豎立於台灣最高山峰
    —玉山之巔。銅像麵向大陸,詩人的遺願總算得到了一個補償。

    於右任,一個值得世代景仰的辛亥革命老人,一位贏得了海峽兩岸民眾共同
    尊敬的詩人和書家;風範千古!

    而今,在寶島 尚不知還有多少年輕一代的人們還會時常記起他老人家,
    注:文中有些史料是匯集的,有些是個人的感受,定不全麵有待大家上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醉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天啊

等福爺回來再給您回答吧,

我可不敢瞎說


您在這裏提問不是為難小的嗎?:)

問好
天蓬大元帥 回複 悄悄話 一種是東方的千年文化的積累,另外有一種是當西方的比如照相傳入中國時,是怎樣的一種情景,是不是如電影<西洋鏡>所描述的一樣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