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馬雙有:毛澤東為何一直不給彭德懷平反?zt

(2016-03-24 18:00:55) 下一個

馬雙有:毛澤東為何一直不給彭德懷平反?

發布時間:2014-08-06 11:33 作者:馬雙有 字號:   點擊: 17266次

   毛澤東也知道大躍進的左傾錯誤造成了嚴重後果,那麽他一定知道當年彭德懷給大躍進提的意見是正確的,也一定知道廬山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關於彭德懷反黨集團的決議》是錯誤的。毛澤東一直提倡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有多少錯誤糾正多少錯誤。那他為什麽一直不寬恕彭德懷?為何連一直不給彭德懷平反?

 
  這的確是中共黨史上一道難解之謎,一道至今也無人徹底解開的巨大的迷!
 
  多年來有不少人對這個謎題進行研究、猜測,有人認為,毛和彭有曆史積怨,擔心彭會造反,“恨死了”彭;有人認為,彭是劉少奇、林彪、羅瑞卿等人合力扳倒的,一旦給彭德懷平反,擔心這些人有恐慌感;有人認為,彭德懷在朝鮮戰場的失誤導致毛岸英的犧牲,毛澤東怨氣未消,加上彭德懷“武將幹政”,所以要痛下殺心。這種說法,都有點主觀臆斷,牽強附會。而按照毛澤東冠冕堂皇的說法,是為了“反修防修,防止資本主義複辟”,同樣是言不由衷,經不起推敲,難以令人信服。
 
  毛澤東為何至死也不寬恕彭德懷?這令人想到一種“麵子”問題。我忽然想起《三國演義》上的關於“麵子”的一個故事——
 
  擁有70萬大軍的袁紹要討伐隻有5萬兵馬的曹操。手下謀士田豐上書勸阻,說是天時不利,輕舉妄動,恐遭失敗。袁紹大怒,以“亂出不祥之語,阻撓仁義之師,擾亂軍心”為由,將田豐逮捕入獄,說是等“破了曹操,再明正其罪”。不料官渡一戰,一敗塗地。田豐在獄中,獄吏向他賀喜,說是袁紹大敗而回,一定會後悔不聽你的忠告,你有如此先見之明,一定會受到重用。而看透袁紹的田豐苦笑著說:“吾今死矣!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救我;今戰敗而羞,吾不望生矣!”獄吏不相信,忽見使者持寶劍來到監獄,說是袁將軍有令,要取田豐首級。田豐隻得自殺於獄中。
 
  這可能就是“麵子”在作怪:我作為最高統帥,居然搞錯了;你一個小小的謀士,竟然言中了,你叫我臉往哪兒擱?不殺你殺誰?
 
  毛澤東固然比袁紹英明偉大,但是在大躍進和廬山會議上狂熱自負、不聽忠言、對提意見者無情打擊,結果導致失敗的情形,和袁紹十分相似。如果大躍進取得全麵勝利,三年超過了英國,毛澤東一高興,也許會赦免彭德懷。現在是大躍進全麵失敗,趕英超美的宏大理想化為泡影,毛澤東又羞又惱,如何能放了彭德懷?
 
  但這種說法畢竟有點玄虛,很難令人信服。筆者不揣冒昧,通過深入研究,總結出了比較“實在”的三條原因。
 
  第一條,“嚴重右傾”的性質讓毛澤東不能原諒。彭德懷被定性為“右傾機會主義路線頭子”,主要的罪證就是在廬山會議上給毛澤東寫的“意見書”。意見書不僅給大躍進提了不少尖刻意見,而且還提出要毛澤東承擔責任的問題。後來的實踐證明,彭德懷的意見完全正確,對彭德懷的批判完全錯誤,這個錯誤竟然導致全國發生大饑荒,餓死3000多萬人的悲劇。為了掩蓋大躍進和廬山會議的曆史性錯誤,隻有繼續推行極左路線,以維護自己一貫英明正確的領袖形象。所以毛就要昧著良心,狠下心腸,至死也不給彭德懷平反。
 
  這是最關鍵的一條。毛澤東最怕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的彭德懷一旦平反,會對大躍進和廬山會議的問題不依不饒,糾纏不休,非要弄個是非曲直,讓早已成為永遠正確、不可侵犯的神下不來台。所以對彭德懷隻能永遠囚禁,長期批判,直到消失。對外還能落個“反修防修,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美名。
 
  是的,毛澤東對於膽敢清算自己大躍進錯誤和責任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頭子,一個也不放過,永遠打翻在地。彭德懷和劉少奇、彭真一樣,隻要毛還有一口氣,決不能讓他們翻身。在毛澤東眼裏,犯教條主義錯誤的,可以放過,甚至重用,如劉伯承、粟裕等;犯經驗主義錯誤的,可以忘記,繼而重用,如葉劍英、聶榮臻等;甚至對文革有不滿和抵觸情緒的,毛都可以原諒,如陳毅、賀龍等。唯獨對這“右傾機會主義”,對於膽敢清算大躍進錯誤的,毛最為惱火,幾十年也不原諒!
 
  有人說,不對吧,犯教條主義錯誤的,毛澤東並未原諒吧!新中國第一個被打倒的元帥是“教條主義者”劉伯承,而不是右傾機會主義者彭德懷。是彭德懷協助毛澤東打倒了劉伯承。劉在1958年反教條主義鬥爭中被打倒後,撤銷了一切職務,結束了戎馬生涯,從此冤沉海底,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予以平反。劉伯承比彭德懷還要冤枉和不幸!
 
  這種說法不合事實。1958年,中央軍委搞的反對教條主義的鬥爭,確實使時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元帥受到不恰當的批判和不公正待遇。但這場鬥爭事出有因,一是軍事學院的一些將軍學生,不斷向中央軍委寫檢舉信,揭發學院的教條主義教學方法,使其身心受到摧殘,有害無益;二是毛澤東十分不滿地批評了劉伯承,批示彭德懷派出調查組,到南京調查教條主義問題,最後由彭德懷主持,將軍事學院定性為“教條主義大本營”,劉伯承被撤銷了院長職務,粟裕、蕭克等人也受到了一定處分。但這些人的冤情和結局同彭德懷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廬山會議後,彭德懷、黃克誠從中央軍委永遠消失,朱德由副主席降為軍委委員,劉伯承和粟裕和朱德並列為委員。1966年1月,在文化大革命即將爆發時,劉伯承增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1969年九大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劉伯承,成為排名林彪後的軍委副主席;一直到80年代逝世,劉一直是政治局委員和軍委副主席。所以說,劉伯承在1958年雖然因教條主義成為受到批判,但一直沒有打倒,或者說是打而不倒,並且一直受到重用。毛澤東雖然對劉伯承的教條主義冤案做出正式平反的決定,但幾十年來一直將劉放在重要崗位上,從來不提教條主義這回事,就等於自動平反。
 
  而粟裕大將從1958年受到批判以後,總參謀長被撤銷,但後來一直是中央軍委常委或委員、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科學院第一副院長。所以,劉粟的冤案根本不能和彭德懷的冤案相提並論。說彭德懷案是建國以來第一重大冤案、且冤情最重、時間最長、遭受不公平待遇最多的開國元勳,一點不錯;說彭德懷是新中國第一忠臣、第一武將、第一個真正大寫的人,當之無愧!
 
  第二條,彭德懷對於強加給自己的“右傾機會主義”罪名一直不承認,對廬山會議即八屆八中全會給自己下的粗暴的結論,一直不服氣,一直要求平反,要求翻案,這讓毛澤東更為惱火,下決心不給他平反。他越申訴,打擊就越厲害。
 
  有人說,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畢竟是認錯了,寫了檢討,接受了批判,受到了毛澤東的“歡迎”,所以他算不上“忠臣”,忠臣是麵折廷爭,寧死不屈,所謂“文死諫,武死戰”。
 
  不錯,在廬山會議後期,一直心懷強烈抵觸的彭德懷,在毛澤東派來的老戰友聶榮臻、葉劍英兩位元帥的含淚勸說下,一度低頭認錯,采取“要什麽給什麽”的態度,使會議很快作出結論。但這個認錯,絕不是彭德懷的本意,他是帶著如刀子剜心般的痛苦,為了應付強大的高壓局麵,故意編造的“認罪書”。會議結束後,他追悔莫及,痛不欲生!
 
  而在以後的15年批鬥和囚禁生涯中,彭德懷一直拒不認錯。他通過大量閱讀經典名著,通過深入湖南農村調查研究,甚至通過親自種試驗田,發現自己在廬山會議給大躍進提的意見完全正確,會議強加給自己的所有罪名完全錯誤!他一再向毛澤東黨中央申訴情由,要求平反,卻一再受到打擊迫害。依然矢誌不渝,堅稱無罪。即使在彌留之際,依然倔強地喊道:“廬山會議,我沒有錯,大喊百聲,問心無愧!”
 
  彭德懷始終糾纏廬山會議冤案、始終不肯認錯的強硬態度,使毛澤東十分震怒,所以下定決心要徹底打倒彭德懷、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彭德懷越申訴,就越打擊;越喊冤,就越壓製。1971年9月,準備和林彪攤牌的毛澤東在南方巡視時,就用彭德懷敲打林彪:“劉少奇改了嗎?彭德懷改了嗎?犯路線錯誤的,為首的,改也難。”
 
  第三條,彭德懷對林彪的態度讓毛澤東震怒。林彪陰謀造反不成,叛逃蒙古自我爆炸以後,舉國共討之,人神共憤之,幾乎所有的高級幹部,無論在台上還是被打倒的,一個個都是憤怒聲討,無情批判,堅決揭發。這是毛澤東最需要的。唯獨這個彭德懷,既沒有揭發,也沒有聲討,竟然認為林彪不是反革命,對林彪的死感到憤憤不平,說:“就這樣把林彪打死了,我不同意!”對自己最痛恨的敵人林彪說好話,這讓陷入悲憤中的毛澤東,對彭德懷怎能不再加一層痛恨呢!
 
  本來,林彪害苦了彭德懷,在廬山會議率先給彭德懷扣的幾頂致人死地的大帽子——野心家、陰謀家、偽君子、裏通外國,現在彭德懷真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拾起這幾頂大帽子,當著毛澤東的麵,統統扣到林彪的頭上,既出了自己一口惡氣,也讓毛澤東滿意。這該多好啊!
 
  可是,彭德懷偏不這樣做,不僅沒有給林彪扣一頂帽子,反而為林彪說好話你!這可能是毛澤東執意要為賀龍、陳毅平反而對彭德懷置之不理的一個緣由。在毛澤東憤怒的同時,又促使江青放出惡言——彭德懷和林彪是狼狽為奸的一夥,林彪原準備南下廣州另立中央,第一個要重用的就是彭德懷!彭德懷又成了林彪陰謀篡黨奪權的死黨!這很可能是江青在故意造謠,意欲找借口進一步壓製彭德懷,但不排除毛澤東有意支持和縱容。
 
  總之這三條,可能是毛澤東15年對彭德懷不寬恕的主要原因。這兩位曆史巨人都因此扮演了悲劇角色,既有政治曆史問題,也有個人性格原因;既有“為公”的因素,也有“為私”的雜念。
 
  毛在和彭的鬥爭中,永遠都是勝利者,而彭永遠都是失敗者。然而當曆史真相大白於天下時,毛卻成了道義上的失敗者,彭卻成了道義上的勝利者;彭的下場越悲慘,毛的聲名越狼藉;彭淒慘地死了,毛淒然地從神壇上跌下來了!
 
  二人的矛盾,既是急躁冒進、極左教條和求真務實、穩妥可靠治國方略的衝突,也是驕橫執拗、剛愎自用和剛正不阿、固執暴躁個人性格的衝突。
 
  毛在廬山會議上,痛批彭的右傾機會主義,堅持自己的極左路線,可以理解為脫離實際、驕傲狂熱和主觀武斷的工作作風問題,是在“為公”。也就是常說的“好心辦壞事”。
 
  但是,在三年大饑荒過後,無數鐵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真理在彭德懷一邊,自己發動大躍進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自己對彭德懷的批判完全錯誤。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但不認錯,反而又發動對彭德懷更大規模的鬥爭,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而且用“反修防修,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遮羞布來掩蓋自己的荒唐錯誤,來維護領袖的光輝形象。這就顯然是“為私”。
 
  也有人將毛的不寬恕的原因之一歸咎於彭的性格缺陷,也有一定道理。在明辨是非,肯定彭是掌握了真理、為民請命、剛正不阿的大英雄的前提下,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彭德懷的性格缺陷,造成了毛彭激烈的矛盾衝突。名著《國防部長沉浮記》在談到彭德懷的性格問題時說道:
 
  “1959年的彭大將軍,正是他人生的輝煌期,然而他那從幼年苦難中埋下的倔強,他那從幾十年殘酷戰爭中養成的嫉惡如仇的剛烈,他那由於逆境多於順境而滋長的桀驁不馴和睥睨群小的怪脾氣,統統都隨著他巨大的聲望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情緒毫不遮擋地表現出來。也許正是他性格的緣故,即使瞬息萬變的戰爭和紛紜複雜的社會,也沒能給他注進一點陰柔、韜晦、善變、克己、忍耐等等中國的傳統處世之道,他像一塊鑄鐵,不帶絲毫彈性,注定他必然在重壓下斷裂——撇開曆史的必然性,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會影響以致注定一個人的命運!”
 
  這一段議論深刻精警,發人深省。假如彭德懷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看風使舵;假如彭德懷善於克己忍讓,韜光養晦,不問世事;假如彭德懷有一點世故圓滑,工於心計,老謀深算,那彭德懷就一定是政壇不倒翁,一輩子高官厚祿享用不盡。
 
  然而那樣一來,他就不是彭德懷了,曆史就要改寫了,國學大師季羨林就不會說:“我一生最崇拜的人物就是彭德懷了!”

來源: 共識網 | 來源日期:2014-8-6 | 責任編輯:沈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