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兒

用文字留住歲月的芬芳
個人資料
迪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紐約故事16__父母難為

(2016-04-19 17:27:02) 下一個

愜意的日子沒過多久,新的問題就出現了。從兩個月開始,兒子突然變得不愛吃奶了。估摸著他該餓了把奶瓶塞給他,他也張嘴,可就是不吮吸,往往喂了半天,刻度也沒有下去多少。我們嚐試著等他餓了再喂他,可無論等多久都等不到他餓。不愛吃飯的直接後果就是生長緩慢,無論是身高還是體重, 他的指標都位於在兒童生長曲線的底部。

每次看醫生,和醫生探討得最多的就是為什麽兒子老是沒有胃口,醫生也找不出原因,隻是建議繼續觀察。我們把他的奶粉換成 Lactose Free 奶粉,並沒有多少幫助。在可以加輔食後,我們又給他嚐試不同的食物,也沒有發現他對某種食物有特別的興趣。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要和保姆詳細了解兒子一天的進食情況。好在兒子的保姆都是當過母親的中年婦女,對孩子有著天然的耐心和愛心,總是想方設法讓兒子多吃一點。如果當年女兒像兒子這樣,加上那幾個還是孩子一樣的小保姆,我無法想象會是什麽樣的結果。

兒子除了不愛吃飯長得瘦小以外,其它方麵的發育算還不錯。他有著典型的男孩特征,喜歡各種汽車和會動的東西。會爬了,他經常一邊爬一邊推著玩具汽車,全神貫注地觀察汽車行進的樣子。家裏所有他夠得著的抽屜都成了他的玩具,保姆一時沒看住,他的兩個手指就在關抽屜時給夾傷了。他從不拒絕各種各樣的男孩玩具,出於好奇,我把女兒小時候的娃娃遞給她,他不假思考地一把就扔了出去。我不得不讚歎造物主的神奇,人的許多個性看樣子都是天生的。

我還發現嬰兒具備天生的自我保護功能。家裏大部分區域都鋪了地毯,隻有餐廳那一片是木地板。兒子在地毯上自然學會了爬行。我們注意到他每次爬到地毯和地板接頭處就會謹慎地停下來,看來他不確定地毯外的地方是不是可以爬過去。女兒故意帶著他爬,就勢爬到地板上,他也就跟著女兒爬到了地板上。從此,家裏沒有他去不了的地方了。

一歲左右,兒子開始走路,卻沒有一點開口講話的意思。同時,無意識的咿咿呀呀也在不斷減少。兒子會用眼神用動作與我們交流,也聽得懂我們講的話。吃完晚飯,我經常會帶著兩個孩子出去散步。一聽說下樓,兒子就會拿著他的鞋站在門口等我們。一次帶他去中央公園裏的動物園玩。黑熊活動區的地勢比較低,我抱著他低頭朝下看。我感到他頭上帽子有掉下去的危險,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音剛落,兒子已經摘下帽子順手扔進了熊山裏。

兒子是一個平和快樂精力充沛的小東西,一聲不吭的他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和我們交流。兒子很喜歡洗澡。給他放水時,他就站在浴缸外玩水。要是他覺得水太熱,就會把手在胸前放一下然後扭頭看看我們。給他喂飯,有時有點燙, 他也會把手在胸前按一下同時看看我們,提醒我們飯太燙。有趣的是,如果給他吃的食物有點辣,他居然還是做相同的動作。英文中“熱”和“辣”是同一個字Hot,我兒子竟然是無師自通。

女兒是在一歲左右開始走路和說話的。都說男孩開口晚,我們也就不是很著急。到了一歲半,兒子還是一個音不發,我們有點坐不住了。醫生不認為兒子有任何不正常,但她覺得美國家庭單位太小,缺乏講話的語言環境。她建議我們多帶兒子去教會,教會應該有不少和他年齡相仿的孩子,和這些孩子一起玩也許對他開口有幫助。

我剛到美國時,聽說可以去教會學英語,貿然闖進了街上的一個小教堂。感覺格格不入找了個借口在禮拜中間就開溜了。這次為了兒子,和老公三人又一次走進了法拉盛的一間華人教會。以為教會隻有禮拜日才開放,還是湊著禮拜時進了教堂。這個教會更有趣,唱詩是搖滾式的,下麵的聽眾也是和著音樂手舞足蹈。從沒進過教會門的老公滿臉的不自在。兒子則是趴在老公身上,雙手抓著老公的衣服,頭緊緊地壓在他的肩膀上,眼中滿是驚恐。於是我們又落荒而逃了。

兒子的眼睛滴溜溜的會說話,他還會拉著我們的手完成他想做的事,他好像不需要說話,也根本沒有說話的欲望。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越來越不淡定了。到了兒子一歲九個月的時候,醫生都有點繃不住了。兒子認生,自然不和醫生交流,醫生就認為兒子不喜歡與人對視,暗示兒子有自閉症傾向。當時對自閉症沒有概念,加上年紀輕想得簡單,我居然也沒有很害怕。我問醫生有沒有辦法,她說可以試試語言治療師。

我時常在世界日報的廣告版看到一個“語言治療師伍寶寶”的廣告。有時候我會好奇地問自己語言治療師是幹什麽的,什麽樣的病人需要看語言治療師呢?沒想到有一天我的兒子會成為伍醫生的病人。

伍醫生大約三十多歲,戴著眼鏡,留著剛剛過耳的短發,顯得溫婉秀氣。了解了兒子的基本情況後,伍醫生開始對兒子進行評估。伍醫生和兒子打招呼,兒子沒有多少的反應。她遞給兒子各種玩具,同時溫柔的和他講話。兒子順從地接過一件件玩具並挑出他喜歡的開始玩。伍醫生告訴我兒子可能有自閉傾向,因為他避免與人有目光對視,也沒有積極的互動,她說可以通過治療看看有沒有進步。

伍醫生的治療道具是孩子們很喜歡的吹泡泡玩具。她吹出了一串大大小小的泡泡,然後看著我兒子,用非常誇張的嘴形對兒子說“Bubble”。伍醫生一遍一遍地對著兒子吹泡泡,每次她都注視著兒子,指著自己的嘴,緩慢而誇張地說出“Bubble”,期望兒子可以跟她發聲。兒子一直專注地看著她,但是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回到家裏老公問我感覺如何,我說覺得還可以,正準備和他商量後續的治療呢。我向老公描述治療過程,同時加上了我的感受。我認為醫生用五顏六色的泡泡和很容易看到嘴形的“Bubble”來啟發孩子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模仿醫生,對著老公說出了一個誇張的“Bubble”。這時正在臥房獨自玩耍的兒子開始發聲了,他在說“爸嗯”。我和老公都給驚到了,我們一起奔到臥房,對著他重複“Bubble”,他非常合作地跟著說“爸嗯”。就這樣,兒子開始說話了!

也許因為是從“Bubble”開始,兒子最開始可以發的音都跟“Ba”有關。他可以不費勁的叫爸爸,但不會叫媽媽。想讓我們抱,我們就一定要逼他說出“抱抱”。我們教他說再見“Bye Bye”。其實這幾個詞他一概都發音為“Ba Ba”。可是這又有什麽關係呢?他終於有意識地發出了聲音,他會說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

我們公寓的幾個門衛都很喜歡兒子。每次出出進進,他們都要逗逗他,跟他擊掌,叫他Buddy或Amigo, 他們也知道我兒子不說話。這次和兒子從外麵回來,門衛照例逗他玩,臨上電梯時我讓兒子和個門衛說Bye Bye。門衛楞了一下,然後開心的笑了。他對我兒子說:好小子,我知道你會說話的。你現在不是開始說話了嗎?

同樓的周涵剛剛做了母親,我帶著兒子去給她送個禮物。不巧周涵在睡覺,我就把禮物交給她老公然後讓兒子和他道別。聽到兒子說Bye Bye, 她老公也是又驚又喜。回家不久周涵打來電話,說是一睡醒老公就告訴她我兒子開始講話了,也許是因為剛當了媽媽,她居然開心得落淚了。

我們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兒子開口。兒子很配合,努力開口模仿我們發出的聲音。我教兒子時不局限於中文或者英文,盡量挑比較容易發音的詞教給他。兒子最愛汽車,我就告訴兒子汽車念Car,他也磕磕絆絆地說了出來。公共汽車是Bus,兒子自己把它變成了“瞎西”。他非常喜歡甲殼蟲車,我教他念Beetle,他則改成了“阿圖”。我還經常帶他去地鐵站看火車,他給火車起了個名字叫“火火”。家裏照顧他的保姆也從阿姨變成了“亞姨”。兒子進步神速,兩歲時已經可以簡單交流,到了兩歲半幾乎是無話不說了。

伍醫生的治療仿佛觸動了兒子身上的某個按鈕,喚醒了他沉睡的語言功能。因為沒有必要進一步治療,我就沒有再聯絡伍醫生。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覺得當時應該聯係一下伍醫生,讓她知道兒子從她診所回來後就開始講話了,更應該好好地謝謝她。這次重新回顧整個過程,令我下決心尋找伍醫生,表達遲到的謝意。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找到了兩個曼哈頓中國城的電話和一個法拉盛診所的電話,打通後不是說沒有伍醫生這個人就是說她早已離開。我終於在Linkedin上找到了伍醫生,她現在的工作是在Hunter College,應該是專注於教書育人了。我給她發了一個InMail,送上了我的謝意和祝福。感謝神奇的網絡世界和強大的社交媒體,讓我可以有機會彌補心中的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思韻如藍 回複 悄悄話 迪兒,讀得很感動。我倆的寫博初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寫盡我們的人生。兒子幼時雖然不說話,但是卻有獨特甜美的表達方式,真是可愛。今天他已經是高大帥氣又陽光的小夥子了。時間,都去哪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