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楠楠

一屆草根 留學美帝 胡說八道
正文

醫生並非醫改“小兒科”——解讀兩會醫改

(2016-03-16 00:53:42) 下一個

【解讀李克強2016兩會政府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製和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人事薪酬製度。”今天,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2016年重點任務”裏提及醫療衛生335字,濃縮後的關鍵詞是什麽呢?醫生價值!

 

    協調推進“三醫聯動”是今年任務之首,而“醫療”又是“三醫聯動”之首。“醫保”表麵是為患者而保,可如果沒有醫生的積極配合以及合理的支付製度,即使再增加一倍的投入,也難以實現醫療投入的有效性。而“醫藥”的改革並不僅僅是醫藥流通領域的事情,同樣與醫生的知識價值及其價值取向緊緊相連。既便取消藥品加成,但倘若不從醫生的價值上去做改革文章,各種“損招”就會出來,因為醫院要生存,醫生也要生存。

    

    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是醫生,他們隻是為病人的疾病提供專業性的醫療服務,並不是製度的締造者和維護者。不管醫生在哪裏執業,他的服務都是唯一性的——治療患者的生理、心理上的疾病,他們不能、也不會治療社會的和製度的疾病。我也主張作為醫者,必須有惻隱之心、憐憫之心和慈悲為懷,但也恰恰是不良的分配製度使得醫者本該具備的這些品質漸漸地淡化,乃至難以實施。我在香港考察的時候,一位自由執業的心血管專家對我說:“不要看我在養和醫院一次查房5000港幣,也不要看我收病人這麽貴的診金,來我這裏看病的每一位病人,我都會進行不少於30分鍾的醫學知識科普。我雇傭這麽多人,他們都是協助我為病人服務的,而且我每年都會抽不少時間做善事。”同時,我也在一位從體製內出來的自由職業者那裏了解到,他們也非常願意免費為醫學生上課。這些例子說明什麽呢?醫生的價值不僅僅在看病。

 

     醫改7年了,我們做了些什麽呢?隻要我們翻開尚沒有發黃的2009年新醫改方案,就不難看出還有很多任務沒有實現,比如“四個分開”一個都沒有分開,再比如“到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時間很快就到了,可實際呢?包括我和鍾南山院士在內的很多人都很心急,如何改變這種頹勢呢?克強總理在今天的報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製度,保護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不僅如此,在如此重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專門提到兩個專業的醫生——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和兒科醫生,這應該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醫改的每一項任務都離不開醫生,比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那麽就需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建設,能離得開全科醫生嗎?同樣,“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能離得開全科醫生嗎?“完善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配套政策

能離得開兒科醫生嗎?再說,公立醫院改革如果不解決醫生的問題,任何控製公立醫院規模、門診逐漸退出三級醫院、控製醫療費用增長、減輕患者負擔等等都將事倍功半。

 

    “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要求,是一項較為長期和需要綜合協調的複雜工程,但不管怎麽說,“培養”還不是“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麵,充其量隻能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麵。而矛盾的主要方麵就是有沒有人願意幹——“擇慌而逃”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麵。雖然全科醫生的培養數量不夠,但是願意做全科醫生的不多;兒科醫生本來就不足,如今兒醫逃離、資源分布不均、二胎潮等疊加,更使兒醫緊缺“雪上加霜”。培養固然重要,但是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有待商榷,現實要解決的是醫生“走得下去、留得下來”——培養出來的醫生學有所用、持之以恒。所以,要解決全科醫生、兒科醫生之類的醫生問題,人事薪酬製度和支付製度改革必須跟上,而且首先要解決仍堅持在全科、兒科的醫生們的待遇與價值。隻有他們的問題解決了,才會有人願意進來。不然,“培養”成為“產銷不對路”的徒勞。

 

     說到全科醫生,不少人對其認識是非常膚淺的,認為全科醫生隻是高於護士一點的分診醫生,更多的醫院管理者、決策者、理論者是從本醫院的角度去思考全局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在現行的支付製度下,醫院院長、民眾是“抵抗”大醫院取消門診的,因為同一個醫生在不同等級的醫院,收費標準就相差一倍(上海:一級醫院門診9元,三級醫院門診18元)。

     中國醫改問題複雜的根本原因在於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在其它國家,大醫院很少有門診,並且實行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兩級製度,這些是世界主流。隻有我們改變了“患者不是找大醫院看病而是找醫生看病”的觀念與製度,醫生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如何推進GP(全科醫生)製度?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曾經與英國駐穗領事館的一群醫療衛生專家討論英國的GP,當我提及一個醫生的價值被醫院的等級、地區的差異所歧視時,他們非常感慨地說:“英國的GP是非常受人尊重的,甚至超於specialist(專科醫生)。”我們需要學習和改變的還有很多很多!

 

李克強在2016年人大政府報告中提到的2016年醫改任務:

    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健康是幸福之基。今年要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政府加大投入,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中央財政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60億元,增長9.6%。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製度,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擴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範圍,協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藥品流通等改革。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製度改革。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鼓勵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建立健全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製度,保護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完善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配套政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