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紙質書複興是因為電子書太不“爭氣”

(2016-01-17 18:08:44) 下一個

進入了數字時代之後,紙書似乎就被宣判了緩期執行的死刑,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手機屏幕已經吸魂攝魄一樣攫去了人們的注意力,而曙光初現的 VR、AR設備則布下了一個個數字桃花源在前方。與這些時時刻刻令人心潮激蕩的新技術相比,現代紙書這種悠悠五百載而進化甚微的載體早已不合時宜,隻能用來發發思古之幽情,作為一種紙藝作品裝點藝術品商店,昔日承載文明的榮光已經一去不返了。

 

然而,正如《黑天鵝》作者塔勒布的觀點:

 

一件事物存在的時間越長,越有可能存續更長的時間。

 

紙書的生命力遠比人們想象的更為頑強。2010年,以《數字化生存》一書聞名的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預言:紙質書將在5年內消亡。顯然,他的預言落空了。紙書不但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節節敗退,反倒有所增長。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4年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4年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一改前兩年的負增長態勢,實現了3.26%的正增長。紙書的風景不隻這邊獨好,歐美等國近兩年也傳來了紙書複興的春汛。

 

為什麽人們的預言落空了?紙質書的複興是強弩之末的最後幾箭,還是將劃出一條昂首上揚的曲線?在信息成災,眼球爭奪戰愈演愈烈的時代,一紙凝固的書頁何以魅力不減?

 

紙質書複興最大的“助攻手”當然是“不爭氣”的電子書。曾被認定為書籍進化終極形態,被賦予革新紙質書使命的電子書卻有點霸業未成而銳氣先挫的感覺。2007年Kindle問世,僅僅3年後,傑夫·貝索斯便透露,“亞馬遜用戶購買kindle電子書的數量已經超過網站上精裝本圖書的銷量。”此時距離Kindle電子書首次上線僅僅33個月。然而又三年後,電子書的勢頭明顯放緩了下來,2013年美國電子書的銷售額僅增長3.8%,電子書隻占一般大眾圖書銷量的不到30%。

 

問題出在哪裏?

 

就像大英百科全書在數字時代變成了維基百科而不是電子書一樣,《Lonely Planet》被手機上的窮遊、螞蜂窩所取代,你不會下載一本電子版的中國地圖來翻閱導航,而是會打開Google Map。與之類似的,取代菜譜、樂譜、攝影集、畫冊的並不是電子書,而是一款款功能各異、交互豐富的應用。當信息被從封麵、封底的囚籠裏解放出來,有了無數種可能的展現形態,有了與人互動的各種可能性,為什麽還要畫地為牢地被裝進“書”這種封閉的容器內呢?當然,在這裏免不了涉及到對於電子書的定義。在中國,就連網絡遊戲都被算進了數字出版的範疇,而很多隻會看後視鏡的業內人士把用書的內容做的各種App都稱之為電子書,頗有些刻舟求劍的意味。

 

而那些自身封閉、無法被拆解重構的虛構、非虛構作品雖然變成了Kindle等電子書架上的電子書。然而,由於DRM、電子書格式、錨定紙書的定價等方麵的固步自封,正在把自己逼到一條死胡同裏。

 

前一陣,電子書的著名擁躉, Flipboard設計師Craig Mod發表了一場演講,講到他曾經如癡如狂於Kindle的革命性光暈中,四年之間幾乎已經拋棄了紙質書。然而,最近兩年來,電子書卻讓他心灰意冷,重拾舊愛。最讓他怒其不爭的是:雖然是數字形態,但是電子書的自由度反而還不如紙質書:“亞馬遜的生態係統是封閉的,而紙書的生態係是開放的,任何設計師、印刷廠、作者、文書程式公司、字體設計、裝訂、物流、書店,都可以自行切入這個開放的生態係。”Kindle 的 iOS App 上居然沒有用連字號斷字折行的功能,五年來沒有長進。閱讀程式始終沒有寸進。

 

台灣著名出版人老貓陳穎青也在《說好的個人圖書館呢?》裏提到 DRM 對電書世界的傷害:每個平台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情就是“獨大”,獨家書目,獨家閱讀體驗,獨家功能,獨家 DRM(數位權利管製)。我賣的書隻能在我的閱讀程式打開,即使跨平台,也是在我有發行的 App 上才有效。與之相比,紙質書這種隨處隨時可閱讀可出借可轉贈可二手交易的形態簡直是一個大寫的“完美”。而數字比特的流動反而處處受限,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前移動互聯網時代崇尚一句信條:信息渴望自由。而我們之所以心甘情願地在一個個封閉的App圍牆花園裏流連忘返,之所以毫無防備地把個人信息上傳到一個個自成體係的應用中,是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享受到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服務,讓算法更懂自己,讓世界以我為中心重新呈現。而封閉的電子書不能帶給我們這些允諾,它的封閉隻會讓我們敬而遠之。

 

電子書商店裏所有的電子書都“千書一麵”,所謂的“與內容高度統一”的格式幾近於零,你買到的隻是一堆堆麵目模糊、未經精細加工的“生肉”。這當然是電子書企圖用一個排版引擎(或曰一條流水線)加工所有的圖書, 快速上量而不求質量的結果。而那些稍微在乎排版字體格式的電子書商店,卻由於資源有限、入不敷出被Kindle Store、iBook Store等擠出了市場,如字節社。亞馬遜壟斷了內容生產和銷售,數字世界的平台效應和馬太效應意味著電子書生態的生態難免陷入一家或幾家獨大的狀態,希望依靠幾本精品圖書安身立命幾乎是天方夜譚。與之相比,紙質書市場上大中小微型出版社、書店各自都有呼吸生長競相綻放的空間。

 

雖然也有《Our Choice》(阿爾戈爾出品)、《給孩子的詩》、《張愛玲》(美麗閱讀出品)這樣美輪美奐、為內容量身定做排版引擎的電子書App,然而這就如同一家出版社同時要做一套自己的排版軟件,甚至要為每一本書做一套排版軟件,而沒有業界成熟的技術可供使用。而身為一款App,又無法躋身主流的電子書銷售渠道,隻能淹沒在App Store數百萬遊戲、應用之中。你可能要問:不是還有圖書這一類別的麽?隻要翻一下圖書類排行榜,你就會知道這裏就是一片奇葩競豔的“盜版書攤”,免費二字是在此出頭的唯一生存之道。

 

與之相比,紙質書這種設計、裝幀、印刷、通路早已“基建完備”、水到渠成的生態係統仍是將內容作獨特呈現的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想讓你的內容逃離速生速死的Timeline麽?想讓你的內容不再是“千文一麵”的流式排版,而是有自己的鮮活樣貌麽?想讓你的內容不再漂泊無依地在比特海中瞬間沒頂,而是有自己的軀殼載體麽?紙質書仍然是最佳的選擇。

 

雖然前幾年一再聲明“還沒有準備好”做電子書的《讀庫》老六也準備在今年開啟電子書實驗。他還是堅持做一些不那麽容易被電子化的內容,比如梁思成的手繪圖。正如老六所說“就《讀庫》而言,其中許多文章都是圖文穿插的形式,是沒有辦法呈現在不同大小的屏幕上、不同字號的字裏行間的。像《讀庫1303》裏的那篇《萬神殿堂》,三萬多文字,近百張照片,我們將它們糅合在一起,所下的工夫不亞於單排一本書。這種限製性更強的頁麵,很難呈現在目前的電子書中。”

 

細嗅書香、摩挲書脊、在封麵的引領下漸入佳境、以口舔紙翻閱書頁、感受著餘下的書頁在手中慢慢“瘦”下去……與手指在冰冷的屏幕上摩擦摩擦相比,紙書提供的是一種更加立體、全方位的交互方式,是物理層麵而不是數字層麵的互動,重新喚醒你每一種感官,重新感覺肉身之存在。手機屏幕、VR、AR都試圖讓我們忘卻肉身的存在,以虛擬之身進入飄渺之境,然而隻要肉身不滅,割裂感就不會消失,我們需要一些隨時可以掏出來看的證物,這是最後的一道安全感防線。

 

過去,“白紙黑字”有確鑿無疑,不可磨滅之意。現在,在茫茫比特海中隻取一瓢印在紙上,也代表著我們不願這些文字、圖畫被信息洪流席卷而去的意誌。它與我們矢誌守護的情感——依戀、思念、懷舊相關聯,它給我們以確定感、掌控感。所以,社交紅人們會用一本本書來定格微博上的睡前故事,微信上收藏了100篇心靈雞湯,還是有人願意買來一本“把握”在手中。哪怕在知乎上看了一千條創業問答,創業者們還是願意手捧一本《從0到1》告訴自己:創業成功的密碼全在其中。書的封閉性提供了一種邊界,一種“不用再繼續尋找了,隻需要這些就夠了”的邊界,它讓在橫無際涯的比特海中打撈到精疲力盡的我們“偷個懶”。

 

紙質書的複興映照出我們在信息爆炸時代的無所適從、茫然無措,映射出我們在快要被信息沒頂、溺水而亡的時候抓住救命稻草的一種渴望,哪怕我們買來並不會從頭看到尾,求的就是那一份安心。

 

對你來說,不能放棄紙質書的理由是什麽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eater111 回複 悄悄話 感覺最先淘汰的應該是傳統的報紙雜誌這類紙新聞媒體。不能及時對文中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及時搜索和深入了解,是紙媒體最大的缺點。 小說,文學作品線索單一,內容封閉,這方麵倒不是大問題。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回光返照。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隻是時間問題。關於電子書的預期也許過於樂觀了,但是方向沒錯。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樓下。讀論文之類的需要前後翻閱互相參考,批注。電子書局限太多。好處麽是不浪費紙張和存儲方便
maxime 回複 悄悄話 電子書隻適合讀文學作品。
專業作品在電子書上閱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可以批注、做筆記,但太具有思維局限性。
anniesky 回複 悄悄話 各有千秋,都可以存在吧。。。
Diana-Sun 回複 悄悄話 喜歡紙書,因為我是保守派。
我們的下一代,就不知道了,如果他們從小接觸的就是電子書。
老馬識途 回複 悄悄話 我隻能說:你懂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