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讀書人

旅遊散記,生活隨筆,分享心得,結交朋友
正文

熔斷是必需的,但熔斷點定錯了

(2016-01-10 09:21:10) 下一個

前段時間微信上流行的新詞“趙家人”,這周被另一新詞“熔斷”所取代。所謂的新年新氣象。中國的股市新政策“下跌7%就休市”實施第一天就派上用場了。沒隔兩天,周四又再次“熔斷”。美國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國的股市,經濟,和人民幣。我有個同事跑過來問我是不是中國的政策製定者不懂市場?華爾街的精英朋友們在微信群裏也大都是批評和失望。

我的觀點是:熔斷是必需的,但熔斷點定錯了。

作為係統最複雜,管理最精細的美國股市也是在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後才建立熔斷機製的。在格林斯潘的回憶錄裏提到,因為新興的程序交易和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觸發踩踏,一日之內,股市指數下跌超過20%,蒸發了近五千億美元。吸取教訓,定的一級熔斷點就是7%。後來又多次優化改良,從百分比變成絕對點數(譬如,道瓊斯指數一級熔斷點是1200點),並且每季度都更新調整。按照道瓊斯指數17,000點算,1200的熔斷點大約是7%。為什麽老美可以用7%,中國就不能?老美也是在錯誤中改良,為什麽中國就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問題就出在這裏:中美兩國股市的風險不同。美國標準普爾指數過去10年(包括08-09年經濟危機),每天的波動率大約是1.25%;7%的熔斷點相當於五倍半的標準差(sigma),理論上每十年才會發生一次。因為實際並非正態分布,現實中發生概率要高很多,大約每兩年一次(過去14年發生過7次)。但中國的滬深指數的日波動率大約1.8%;A股的日波動率更高達2.75%, 7%的熔斷點僅僅相當於兩倍半的標準差,即使理論上都會平均每年發生四次,現實中發生概率更高,平均每40個交易日就會發生一次(過去2年發生過14次)。

如果真的仿效美國股市,根據我的粗略估算,滬深指數的一級熔斷點應該設為10%,而A股的一級熔斷點應該設為15%。坐在火車上閑得蛋疼,我在計算機上用隨機過程裏的幾何布朗運動(GBM)對A股做了個隨機模擬,分1000條隨機路線,往前看四年,得出的模擬結果正好印證15%的熔斷點與美國標準普爾指數的7%的熔斷點吻合。當然根據中國的特殊情況,也可以把A股的一級熔斷點下調為12%,避免極端情形下的恐慌性和反饋性拋售。

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現在初步看來,這個7%的熔斷點的設定讓人覺得有點生搬硬套了。不管政策製定者是否有其他更深更長遠的考量,事實說明這是個政策錯誤。如果開始定為8%或9%,至少說明還做過深入細致的數量化研究。中國有這麽多極聰明的人,並且一個學金融的本科生就完全可以輕鬆做這些量化分析,為什麽就沒有傳遞給政策上層呢?

《左傳》的《曹劌論戰》裏寫到在曹劌進見前,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我不是自不量力地自詡曹劌,但中國這麽大的經濟和市場總量,一個看似小小的誤差,帶來影響和損失是巨大的。套用艾青的一句話:“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粗 回複 悄悄話 真應該組織那些草包們一起學習一下這個帖子。
老粗 回複 悄悄話 分析可圈可點,還有文筆極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