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默認值

(2016-06-09 10:44:00) 下一個

      有點忙,忙著調試新的交通模型。

      與四階段模型(4-Step Model)相比,基於行為(Activity-Based)的新模型,結構更複雜。單就生成的信息量而言,新模型運行一次,需要占用超過80G的儲存空間。所以,每當模型運行結束,須執行一個清空(cleanup)的程序,以便釋放大量的暫用空間。

      在這一清空的過程中,恍然間,對原似高深莫測的佛門空論,一下子有所領悟。

      之前,對手機的重置(reset),也有過類似的觀察。手機用久了,各種信息會自動留存,消耗著本來就有限的存儲空間,以至常常發生卡殼、掉鏈子的現象。重置也是執行一次清空,使手機的一些屬性,回複到最初的默認值(default)。

      推而論之,信息社會,每個人都有ID,如姓氏名誰、身份號碼等。每個ID都有許多屬性:打小起,有生辰八字,男女性別,氏族籍貫;成人了,有學曆職業,知識技能,興趣愛好。不一而足,不勝枚舉。最初,一個ID的這些屬性,都有其默認值。有些默認值會保持常態,而大多數默認值將會逐漸改變。一旦有了社會經曆,如家庭生活、學校教育、職場打拚、乃至業餘休閑等,ID屬性的默認值,總會隨時間而變化。經曆越豐富,生活越滄桑,默認值的改變就越多。就是說,這個ID與其“初我”,已是漸行漸遠。

      問題來了,默認值改變前後,一個ID對事物的看法,也許會不同。舉一個淺顯的例子:起先,ID分不清一壺水和一壺尿。有了經曆後,ID知道水是清潔的,尿是汙穢的。口渴的ID,取水解渴;種田的ID,取尿肥田。這些不同的行為,都因ID的屬性不同,或因其默認值的改變。

      不同的ID,有不同的經曆和不同的生活,默認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進而有了對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看法。於是,社會開始分化,爭執由此而起。稽之往史,民族與國家,戰爭與和平,理想與現實,宗教與文化,… … 所有這些屬性,日新月異。儲存的信息,越來越多,占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麵對如此紛繁複雜、亦真亦幻的世界,當眼花繚亂而捉摸不定時,該怎樣重設默認值?

      用佛家的話說,如何做到“四大皆空”?

      從前,遠方有高山,山間有一寺。寺裏住倆僧,一老又一小。每天清晨,老僧喊起小和尚,去溪邊衝洗尿壺。再順便灌一壺清水,帶回寺裏,做一天飲食用。同一隻壺,同一個ID,夜間作尿壺,白天作水壺。轉換之間,僅清空一次,重設一次默認值而已。

      原來,佛家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哲學層麵理解,並非空無一物。物是實實在在的,且本色不易(壺還是那隻壺),隻是色隨心異(水壺或尿壺)。然色相之異,實則心異,本屬虛空。所以,神秀和尚說:
        身是菩提樹(ID),
        心如明鏡台(default),
        時時勤拂拭(reset),
        勿使惹塵埃(cleanup)。

至於惠能禪師所言:
        菩提本無樹(no ID),
        明鏡亦非台(no default),
        本來無一物(no reset),
        何處惹塵埃(no cleanup)。

又是另一重境界了。
 

(初稿於2015年6月26日, 修改於2016年6月9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