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日語中尋找漢語的美(ZT)

(2020-02-18 17:23:46) 下一個

前幾天一件事情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很多人突然意識到中文可以有多美,現在國內媒體上的語言多麽的貧乏、草率、粗暴,總而言之沒文化。

這件事情的起源是在這次疫情中,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上都會附上一兩句優美的中文古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等。相比較之下,中國媒體隻會喊一句“武漢加油”、“武漢不哭”。

其實我早就發現,在至今仍然使用的日語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在中國已經失傳的優美的古漢語詞句。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從漢朝開始,到唐朝達到高峰。即使在已經相當西化的當代日本社會中,無論是在文字、建築、服裝等各方麵,都保留了不少唐風宋韻。

不知道去過日本旅行的人有沒有注意到,很多日本的地名,不僅字形上簡潔優美,而且很有詩意。比如:東京的日暮裏,衝繩的南風原,大阪的鶴見,京都的稻荷。坐在日本的地鐵上,窗前掠過的站名, 一個個精巧別致,令人忍不住想探究它背後的含意。

記得年輕的時候讀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舞女穿著木屐在雨後初晴的“踴子步道”上敲打出的噠、噠、噠的空靈聲在我心裏響了好多年。“踴子”——跳舞的女子?跳躍的石子?“踴”字的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也失傳了,在網上查得出來的詞條全是日語。 曾經的“燕躍鵠踴“,現在還有幾個中國人知?

日本著名的小說家穀崎潤一郎,被推崇為現代唯美派大師。他的作品,光看書名:《陰翳禮讚》、《春琴抄》、《雪後庵夜話》……就讓人有恍惚回到唐朝的錯覺。

“陰翳”是枝葉繁茂成蔭、樹陰的意思, 穀崎潤一郎用它來象征產生於薄暗微茫的光線裏的美。“陰翳”出自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這個“翳”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了,我敢說99.999%的中國人都不知道怎麽念。

日本美學推崇殘缺的美,簡約質樸的美、沉靜的美、充滿歲月感的美、 粗糙外表掩蓋下的內在美…… 這種審美觀日本人用了兩個簡單的漢字來概述:“侘寂”,卻表達的淋漓盡致、至真至美。“侘”字在古漢語中是誇耀自己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裏已經失傳了,在日語中是“摒棄一切加工雕琢、奢華裝飾的平淡簡樸之美”。“寂”字在漢語中是用以表達靜默、孤單的狀態,在日語中則是“沒有人類幹預的自然狀態,引申為沉靜之中帶著孤寂感的境界。”

其實我認為日本人所信奉的“侘寂”的美學觀,是源自於中華文化最高峰的宋朝。宋詞的婉約,宋瓷的極簡,宋畫的留白,宋人的精致生活美學……元清之後,中國人的審美觀受草原遊牧民族審美觀的影響,逐漸演變成為滿屏大紅大綠大黃的粗曠和誇張。從這點來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日本人為我們保留了一些漢文化的精髓。

現代日語中有不少常用詞語, 源自於古漢語詩詞,不僅準確簡潔,而且具有很優美的意象。不知道為什麽我們中國人把那麽美的東西都弄丟了。

“翠雨”,意為打落在綠葉上的雨水。出自元代王冕的詩:“湘簾隔竹翠雨濃,王姬醉染胭脂紅。文章羽毛亦自好,轉首似覺懷春風。” 想象一下,透亮的春雨滴落在綠色的樹葉上,映射出晶瑩翠婉的光亮,多麽沁人心脾。

“風薫”,形容初夏的微風穿過嫩葉,清爽地吹拂。這個“薰”字古代泛指花草的香氣,唐宋詩詞裏用的很多,我特別喜歡宋朝王稼村的:“薰風微處留香雪”。“薫”字在現代漢語裏已經消失了。

“花吹雪”,形容樹上的花如同雪花一樣紛紛飄落。這種用法在宋詞裏很多,我最喜歡的是宋朝詩人周邦彥的《虞美人》裏的一句:“柳花吹雪燕飛忙”。在漢語裏麵現在用來形容這種景色的句子是“落英繽紛”,或者“落英如雪”,同樣的好,但是意境有點不一樣。

“花信風”,春末夏初時節向人們報花將開放的微風。在中國古代“花信風”指的是應花期而來的風。宋代學者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中提出“了"24番花信風"之說。從小寒到穀雨這120天8 個節氣裏共有24 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是為"24番花信風"。古代文人常用此寫詩作賦,可惜到近代都失傳了。

“蟬時雨”,眾蟬一起鳴叫時宛如落雨的聲音。中國古代詩詞裏同時有“蟬”和“雨”的用法很多,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宋代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我還真沒見過“蟬時雨”這種用法,應該算是日本人對漢字詞意的發展。我覺得挺好,具有意象美,中文裏其實還沒有特別恰當的形容蟬鳴聲的詞句呢。

京都清水寺後麵有一個“音羽の滝”,是引山泉流入石槽形成水瀑,供來訪的香客用長柄的錫勺淩空接水而飲,祈福祝願。“滝”字是個古漢字,等同於“瀧”,形容滴水的樣子。這個字在現代漢語裏已經失傳了,但是日本人還在用它來代表瀑布。“音羽 ”在古漢語裏是音律的意思,出自宋朝典故《黃鍾應律》,這個用法在中文裏也已失傳,但是日本人還在用。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我們看日語的漢字時,有一種模糊的感覺,知道大概的意思,但無法明確。其實,這和現代人看古文,是異曲同工的 。古文和日文所以讓你覺得美,美得不可方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語義不確切。就像人們去黃山,一定要有霧,霧一散就覺得美感差很遠,一個道理。

我隻能說略懂日語,對日本文化了解的也很皮毛。隻是就我所讀所見發表一點粗淺的見解。歡迎精通日本文化的朋友指正、補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