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蘇德戰爭損失看蘇聯的軍事力量(ZT)

(2019-09-11 13:23:06) 下一個

蘇德戰爭結束七十周年.  作為勝方蘇聯在戰爭中向世人展現強大的實力.  但戰時納粹和戰後長期的蘇聯宣傳讓人誤以為”弱小”的蘇聯在戰爭中以弱勝強打敗強大的德國, 導致有些網友對蘇聯的戰爭軍事資源有所輕視.  後蘇聯解體, 解密的蘇聯檔案逐漸讓大家了解當年的情況(普京已禁止公開更多 的蘇聯檔案)

打仗是實力的對拚.  所謂的”以弱勝強”隻是一種宣傳手法.  蘇德戰爭中的蘇聯自始至終都擁有德國無法比擬的軍事資源實力.  蘇聯和第三帝國的經濟規模大致相同但經濟不等同軍工.  國民經濟不能瞬間轉化成軍工規模.  蘇聯跟德國的軍工差異起源於一戰後, 蘇聯快速發展而德國則受凡爾賽條約製約而大步倒退, 特別是德國等到1944年才全民總動員進行軍工生產更使德國軍工產量落後蘇聯一截.     

首先蘇聯有輸得起的實力.  1941年巴巴羅莎行動啟動後至莫斯科戰役前, 蘇軍已損失大量武器軍械. 根據俄羅斯軍事曆史學家 Krivosheev, 在1941年, 蘇聯損失:左輪和手槍: 44萬把(占軍備32.1%); 步槍:5.55 百萬支(59.6%); 輕機槍:13萬5千挺(62.4%); 重機槍:5萬5千挺 (64.4%); 12.7毫米-20毫米 口徑機槍:1萬4千挺(38.9%).  五百萬正規軍幾乎全被消耗掉.  但這些都不妨礙蘇聯短時間內征集一 百萬人全副武裝雲集莫斯科郊外(二戰中蘇聯總參謀部, Stavka, 派往前線的所有部隊都是裝備齊全, 訓練另計. 電影”兵臨城下”裏手無寸鐵的蘇軍官兵向德軍機槍衝鋒純粹是好萊塢編劇的臆想).  蘇聯在短時間內迅速組建建製的能力顯示蘇聯雄厚的軍力資源, 足見蘇聯戰前軍需品的充裕.  在德第六集團軍被圍斯大林格勒前, 蘇軍永久損失的人數達到六百萬人.  換作其他國家相信已戰敗投降.  但蘇聯有承受重大損失的國力.  換作德國就不行.  因為蘇聯比德國強, 兵源多, 軍工軍需品足, 原材料 生產資源豐富, 還有強大有力的盟友. 

仗著蘇日條約蘇聯不必像德國般幾線開戰. 但在西線吃緊情況下, 蘇聯依然部署百萬士兵, 千輛坦克, 萬門大炮在遠東軍區和貝加爾軍區.  這絲毫沒有影響到蘇聯軍隊在西線對德軍保持數倍的數量優勢.

蘇聯有名槍, 名炮, 名坦克.  蘇軍的武器裝備不夠精良也是足夠好去贏取勝利.  坦克有T-34係列; 戰鬥機有拉(LaGG)係列, 米格係列, Yak係列, I-15/16; 轟炸機有Pe係列; 地麵攻擊機有IL係列; 步槍師配有莫辛-納甘步槍, PPSH-41/43衝鋒槍; 還有各類型火炮等等.  在與蘇軍的交鋒中, 蘇軍很多軍事 裝備和概念都給德軍留下深刻印象並影響到德軍的武器設計, 如T-34坦克, 120mm口徑迫擊炮等

軍人資源:
蘇聯: 總人口近兩億, 兵源三千四百萬人;
德國: 總人口近七千萬, 兵源一千七百萬人; 

因凡爾賽條約的製約, 德軍最缺乏的是有經驗的年青預備役士兵. 在1935年(德國恢複正常軍隊的一 年), 1920年至1934年被稱為”空白年”因那15年符合入伍年齡的青年幾乎不能接受任何軍事訓練.  一 戰的老兵在1935年大部分不是年齡大就是身體走形.  掌管預備役部門的 Friedrich Fromm 將軍(後因參與刺殺希特勒被判死)反對攻擊蘇聯因為他估計隻有五個月的兵源補充.  實際上德國發動巴巴羅莎 計劃兩個月後預備役兵源已見底.  相反蘇聯在莫斯科戰役前已永久損失四百萬正規軍.  但有兵源緊急招募並裝備一百萬新兵來保衛莫斯科.  在取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後, 蘇聯的情形依然不樂觀.  在1942年蘇聯再永久損失兩百萬正規軍. 但蘇聯依然可以召集七十萬軍隊對德中央集團軍團發動”火星 行動”並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出動百萬軍隊圍殲德第六集團軍(得益於從西伯利亞趕來的部隊). 

而在1941年可從南到北三個集團軍團同時作戰的德國在1942年隻能在南部由南方集團軍團發動”代號藍色”行動(德軍在1941年傷亡八十三萬人. 主要傷亡在步兵師, 但沒足夠預備役兵源各師補員).  庫爾斯克戰役後, 蘇聯對德國的前沿兵力一直保持六百萬對兩百萬, 3:1, 的兵力優勢. 希特勒不斷追求的”多點師的數目”而忽視每個師非滿員的狀況(步兵師尤為嚴重)更使德軍前沿部署難上加難.  這就是 德國無法比擬的, 蘇聯兵源的重大優勢.     

坦克: 蘇德戰爭中蘇聯單單T-34係列坦克就生產了六萬五千輛; 而德國所有裝甲戰鬥車輛(包括偵察 車, 半履帶運兵車, 指揮車, 彈藥車, 維修車)的產輛加起來才六萬兩千輛 (其中虎型I型各類和II型不足一千九百輛, 豹型各類5,976輛, 坦克總量近三萬輛). 

火炮: 戰爭前和戰爭中蘇聯軍備儲量和生產都遠遠高於德國.  蘇德戰爭爆發時德國火炮隻在火箭炮 和小口徑高射炮占優.  其他各類型火炮蘇聯占著數量優勢, 如886門203毫米口徑榴彈炮對德國的 388門21厘米榴彈炮; 蘇聯的8,550門76.2毫米口徑野戰炮對德國的104門7.5厘米口徑野戰炮等.  蘇軍在二戰中損失近三十二萬門各類型火炮+迫擊炮(損失占庫存: 防空炮17%, 反坦克炮61.4%, 榴彈炮+火炮50.1%, 迫擊炮51.4%, 火箭炮44.5%), 高於德國在蘇德戰爭期間的火炮生產總量.      

飛機: 戰爭前和戰爭中軍備儲量和生產都遠遠高於德國.  根據John Ellis所著”Brute Force”, 在1941年開戰時蘇軍部署前沿戰機8,145架, 而德國部署2,885架.  從1940年至1945年蘇聯共生產121,460架軍機, 德國投降時有17,000架.  同期德國生產軍機86,300架, 投降時有2,175架.  根據Krivosheev, 戰爭結束時蘇軍共損失各類型飛機超過十四萬六千架(其中戰機88,300架), 幾乎是德軍各線總損失的兩倍.

海軍: 雖然不是主要戰場, 蘇聯海軍也打過不同規模的海戰.  1939年蘇聯的潛艇規模是世界第一(165艘)但二戰中表現平平.  蘇聯在二戰動用潛艇277艘, 擊沉敵艦191艘(包括在冬季戰爭的5艘)但 損失101艘.  相比德國潛艇擊沉敵艦2,973艘, 損失1,060艘 (包括投降後自沉的).  美國潛艇表現最好, 擊沉敵艦1,280艘, 隻損失53艘.

戰鬥經驗:很多人說在1941年德軍是打了”兩年現代戰爭”的軍隊.  事實上德軍的”兩年現代戰爭戰鬥 經驗”包括四星期波蘭戰役+五星期西歐戰役+兩星期巴爾幹戰役共十一個星期.  而蘇軍也打過1939 年蘇日戰爭(諾門坎), 波蘭戰役, 芬蘭戰役(冬季戰爭), 吞並波羅地小國和羅馬尼亞地區. 

戰略縱深: 從Bialystok到莫斯科一千公裏.  良好的道路係統約3%.  德國有閃電戰的理論, 但因缺乏 運輸車輛絕大多數步兵師是非摩托化的.  雖然德軍機械化部隊在戰爭初期推進迅速, 但隨著戰線的 延長, 非摩托化部隊的緩慢跟進和後勤係統的困難使巴巴羅莎計劃的戰略目標難以實施.  越往東走 後勤線越長.  相反蘇軍運輸線縮短, 交通通訊聯絡大幅改善.    

盟軍: 蘇聯有美國和英國當年兩超級大國.  英美在大西洋, 地中海, 非洲戰區牽製大量德軍部隊和戰略資源.  德國有東, 北歐各小國加上雞肋般的意大利.  不要說各小國的武器裝備蘇聯人看不上眼, 他 們的工業生產能力更不是同一檔次.  美國和英國軍隊人員眾多, 武器精良, 海, 空軍更是世界前幾名.  德國盟軍最賣力的是芬蘭和羅馬尼亞兩國, 為奪回被蘇聯侵略搶走的領土而加入德國陣營.  所有盟 國的武器都比蘇聯差劣.  除了幾支精銳師外(如Alps山地師), 大部分是訓練差, 武器劣, 聯合作戰意識 不足(羅馬尼亞軍隊對Sevastopol的攻擊).  而且德軍與各盟國將軍們之間的關係普遍不佳, 溝通困難(如羅馬尼亞的將軍們跟德國將軍們缺乏溝通會出現獨立軍事行動的舉動, Targu Frumos之戰). 因德軍主攻盟軍負責保護側翼, 這樣對深入的德軍威脅重重(斯大林格勒戰役).        

軍事資源: 因大西洋戰役和北非戰場的失利, 德國依賴從非洲和美洲進口的戰略資源被英美封鎖.  而蘇聯因租借法案從英美得到大量物資.  重要的有航空燃油,卡車(美國提供的超過三十五萬輛的卡車 比蘇聯生產的卡車越野性能好),半履帶式運兵車(蘇聯沒有生產),火車頭(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二十輛),軍工原料(如鋁金屬的55%來自租借法案), 食品, 軍靴等等.  當然還有坦克(兩萬輛), 飛機(近一萬八 千架), 各類型火炮(一萬五千門), M1 火箭筒, 吉普車等 (1941年蘇聯坦克單位就裝備英式的Matilda 坦克參戰莫斯科戰役).     

原材料的缺乏限製了德國在1937年至1939年的軍工產量, 導致德國在軍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戰爭.  整個入侵蘇聯的計劃完全是希特勒冒險賭博的表現.  德總參謀部在低估蘇軍軍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已於1940年12月在希特勒前擺沙盆顯示德軍會在莫斯科前失敗.  德國因缺乏資源隻能發動短期突襲式戰役, Coup de main.  德軍製定最樂觀的進攻方案也要五個月才能攻下莫斯科, 但其軍事資源最多隻夠支撐三個月.  事實上德軍方高層預計如果德軍不能在十周內解決蘇聯, 德國會因資源用盡而輸掉戰爭.  德軍如期在八月底已資源見底.  但德國沒敗原因是蘇軍表現不佳. 

以蘇聯雄厚的軍工基礎和產業加豐富的人員和原材料資源, 如果德國和蘇聯單挑結果還會是蘇聯贏, 隻是時間問題.  二戰中德國打蘇聯猶如中等軍事工業規模強國叫陣頭等軍事工業規模大國(日本對中國是工業國打農業國).  德國人不能迅速擊敗蘇聯就是騎虎難下, 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蘇聯人召集人馬, 利用人多武器多資源多把自己打垮. 
    
在三年十一個月的戰爭中, 蘇聯損失軍人兩千九百多萬傷亡, 裝甲戰鬥車輛(AFV)九萬六千輛.  戰爭結束時(1945年6月1日), 蘇軍軍隊人數11,827,098人(加上醫院傷員1,038,945人).  德國方麵: 先引用俄羅 斯數據.  根據Krivosheev, 德國東線傷亡6,923,700人, 死亡四百一十三萬人(包括戰俘死亡四十五萬 人).  德國數據當然與蘇聯的不一樣.  最高最新的是Rüdiger Overmans, 給出總死亡數五百三十萬 人, 其中東線1945年前死亡兩百七十四萬人, 1945年各戰線死亡一百二十三萬人(東線算其中一百萬 人, 假設80%德軍戰死在東線).  Overmans的數字與戰時軍方數字和戰後調查統計數字有約一百萬人差距,  出來後備受爭議.  1954年德國的WASt(為戰死和失蹤軍人家庭服務的官方軍事機構)列舉德 軍總死亡數約四百萬人(死亡兩百七十三萬人, 失蹤一百二十四萬人). 1994年WASt核實四百三十萬 人死亡+失蹤.  2005年德國紅十字列舉四百三十萬人(死亡三百一十萬人, 失蹤一百二十萬人). 

說句題外話, 二戰中蘇聯在多方麵都占盡優勢的情況下, 依然付出幾倍於德國的人員和軍械物資傷亡代價才取得勝利; 中國如果擁有蘇聯損失的零頭, 如被摧毀的四萬一千輛T-34係列坦克的一千輛, 中國戰區會是另外一個局麵.  而在抗美援朝中, 中國軍隊裝備落後, 把美軍趕到三八線以南, 根據”戰神”標準, 可稱中國”戰神”如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pconline 回複 悄悄話 這篇轉文,胡說八道!

德軍本可勝利,失利的首要原因是希特勒瞎指揮前線,其次是美國大力援蘇,再次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時間由於巴爾幹幹涉而延誤關鍵時間

至於朝鮮戰爭,首要原因是美國方麵主要敵人是歐洲蘇聯,亞洲中朝隻是癬芥之疾,恢複三八線即完成任務,並不尋求改變雅爾塔協議的劃分。其次蘇聯提供空防,東北工業後勤皆安全,如果是普通戰爭,沒有蘇聯背後支持,美國肯定會轟炸沈陽乃至北京等東北華北後勤基地,必敗無疑。再次蘇聯提供大量先進武器,乃至建立武裝中共空軍,沒有蘇聯的武器裝備也是必敗無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