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853年的克裏米亞戰爭對當今南海博弈的啟示

(2016-07-02 16:45:24) 下一個

在南海博弈中,中國不得不麵對的一個情況是:我們沒有盟友,必須麵對包括美日澳在內的軍事強國和越菲等周邊國家的群毆。如何在以一當十的局麵中尋找到最好的對策,以維護我們的國家利益?讓我們再從曆史上去搜索案例加以研究,以尋找答案吧。

發生在1850年代的克裏米亞戰爭,是一次俄國獨立麵對很多國家的戰爭。俄國當時的地位和當今的中國相似,是一個崛起中的強國,但科技軍事力量都不算上乘,國內問題也很多。而當年俄國的對手,既包括超級霸主英國,也有歐陸強權法國,奧地利,普魯士,老大帝國土耳其,和小國撒丁,塞爾維亞....可以說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與今天南海博弈很相似。通過分析雙方應對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啟典。

當我們展開一張世界地圖,看看俄羅斯的位置,再疊加上海冰範圍便不難發現,這個雄踞“世界島”核心地區的巨大國家麵臨嚴重的“海洋困境”。其麵向北冰洋的漫長開放海岸線終年被海冰所包圍,隻有西北的波羅的海有如聖彼得堡這樣的少數港口可以使用;太平洋方向隻有東南的海參崴有一定價值;而領土上唯一直接麵向溫暖海洋的港口,隻有黑海沿岸。黑海是一個封閉海域,出口是狹窄的土耳其海峽。如果俄國完全控製了黑海,可以從此進入地中海,進而進入印度洋、大西洋的開放水域。當1853年俄國進攻土耳其艦隊,朝這個方向前進時,它不僅觸動了黑海沿岸國家的利益,也觸動了當時世界霸主英國的神經。

俄國在19世紀上半葉打敗拿破侖時,其地位與1945年的蘇聯相似。但它的擴張野心與其他歐洲列強迅速形成衝突。一度稱霸歐洲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狀態或名存實亡,已成為昔日帝國的“遺產”,這為早已覬覦的歐洲列強大開了爭奪的方便之門。沙皇一度與英國接近,但英國認為沙皇俄國貪得無厭,企圖獨占奧斯曼帝國的在西亞北非和東南歐地區的廣大的領土和屬地乃至藩屬國,因此一直小心應對。1831年,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和其名義上的藩屬國埃及穆罕默德·阿裏帕夏因為蘇丹未能兌現希臘戰爭中答應給帕夏的領土報酬而爆發第一次土埃戰爭,在法國的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勝利,俄國以受邀保護奧斯曼帝國為借口,直接出兵幹涉。在這種情況下,蘇丹和帕夏媾和,俄國則獲得來自蘇丹的豐厚報償。《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的秘密附約中,奧斯曼帝國有義務在戰時關閉達達尼爾海峽,並對俄國軍艦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沙皇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保護者。

然而條約內容很快泄露出來,英法大為震驚和不滿,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聲稱此條約必須被廢止,決不能讓俄國在海峽取得優勢。機會很快到來,1839年英國慫恿蘇丹對其藩屬埃及開戰,第二次土埃戰爭爆發。但蘇丹再次戰敗求和,英國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幹涉,英國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會的主導權。1841年《海峽公約》約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國軍艦在平時通過海峽。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安吉阿—斯凱萊西條約》歸於無效,俄國在黑海的優勢化為烏有。俄國十分嫉恨英國,英俄矛盾激化。

法國的態度是另一重要因素。法國完全不能接受俄國在黑海的控製權,因此它竭盡所能挑撥俄奧和俄英關係。拿破侖三世並不具有其伯父的膽略,但也不害怕與俄國一戰,他的算計是:法俄相隔普、奧兩國,隻要普、奧保持中立,法俄全麵戰爭的可能性為零。如果在巴爾幹或黑海作戰,法國擁有技術優勢,戰場和戰爭規模都很有限。而且無論戰場輸贏法國都是贏家。對英國,他主要是獻媚,再次承認英國驅趕法國後在埃及的優勢,並協調與英國的外交立場。對奧地利,法國一麵拉攏,一麵利用支持撒丁王國加富爾政府謀求意大利統一的計劃來威脅奧地利。此時,因為英法兩國的黑海政策已經明確,如果俄國繼續其擴張政策將使戰爭不可避免。


此時的俄國渾然不知可能發生的巨大災難,根據以往對土戰爭的經驗,俄國認為如果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那麽就訴諸戰爭,1853年2月,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親王作為俄國全權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就在這時,巴爾幹土耳其領地門的內哥羅發生革命,土耳其軍隊開進門的內哥羅鎮壓。緬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獲得了重大勝利,蘇丹答應在聖地保護權上做出一切必要讓步。然而,緬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蘇丹答應簽定一項新條約,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幹拱手讓與沙皇,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無法答應這個這個苛刻的要求,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勳爵鼓勵蘇丹拒絕俄國的漫天要價,和以往一樣,英國許諾將在危機中支持土耳其。這次不同的是,還有法國的支持。

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1853年10月16日,俄國向土耳其開戰,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法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麵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黑海控製權的戰爭。


戰爭初期,俄國取得了了對土耳其的一次海戰勝利,但這是整個戰爭中唯一一次俄軍的戰役勝利。隨之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為土耳其運輸船隊護航。1854年2月6日,俄國宣布與英法斷交,作為英法聯合艦隊駛進黑海的回應。10日,英國和平代表團到達俄國作最後的外交努力並麵見了沙皇。雙方分歧很大,沙皇擔心與英法開戰,但也不願意就此退讓,尼古拉對英國特使講:“你們不要以戰爭威脅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維也納。”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歐洲大戰,因為當時俄國和普奧二國依然是盟國。但普魯士對1850俄國在普奧爭端中袒護奧地利早有怨言,此時更不會為巴爾幹這個與自己毫無利益瓜葛的問題為俄國火中取栗。而奧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測了,尼古拉一世萬萬沒有想到幾個月之後奧地利的背叛。俄國的外交完全失敗,將孤軍對陣幾乎所有歐洲強國。

當其他歐洲主要國家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時期的時候,19世紀中葉的俄國仍然是一個野蠻落後的封建農奴製度的國家。它的工業生產遠遠落後於西歐。在軍事上,俄國的軍事威望也名不副實。毫無疑問,它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根據1853年1月官方數字,戰鬥部隊有120萬人,後備部隊170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不過6200萬人。然而俄國落後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它軍事實力的落後。英法軍隊當時大部分都已裝備有線膛槍了,而俄國軍隊百分之九十五仍使用舊式的滑膛燧發槍,射程隻有300步遠。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基本上是供沙皇檢閱用的。黑海艦隊能夠作戰,但多數是帆力艦。當時在俄國全部艦隊中蒸汽艦隻有24艘,而英國、法國和土耳其共有281艘。由此可見,俄國這個所謂的軍事強國,貌似強大,其實不堪一擊。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俄國不得不靠借貸度日。

克裏米亞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曆史舞台,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無線電通訊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腦和軍事部門利用無線電從千裏之外指揮戰爭,這是曆史上的第一次。無線電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實時傳遞戰況,戰爭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民意對戰爭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軍事後勤體係發展為一個獨立部門,工程保障、戰地醫療、後勤運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法軍統一對表校正時間進攻馬拉科夫要塞是指揮藝術的重大發明。各軍事強國在這次戰爭後都加速淘汰舊裝備,摒棄滑膛式武器及木製帆力戰艦,進行新技術軍備競賽,企圖以不對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而在這些方麵,沙俄軍隊全麵落後。

俄軍在巴爾幹撤退後,英法土在瓦爾納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乘勝前進,攻打克裏米亞半島,消滅俄國黑海艦隊,占領其海軍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以阻擋俄國南下的勢頭。到1854年9月底,聯軍包圍塞瓦斯托波爾。開始了為期11個月的圍城戰。

圍城期間,俄軍多次試圖從北方攻擊英法聯軍,打開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包圍,但在巴拉克拉瓦戰役、小因克曼戰役、因克爾曼戰役中連續戰敗,無力解除塞瓦斯托波爾之圍。而俄軍黑海艦隊為了包圍塞瓦斯托波爾,也將主力艦隻全部鑿沉在港口以堵塞航道。經過11個月的圍攻,1855年9月8日,俄軍守城的殘餘部隊突圍,塞瓦斯托波爾被攻陷。

大結局:沙皇絕望服毒自殺 俄國重挫吐出黑海

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接連失敗,使妄自尊大的尼古拉一世完全陷於絕望,於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其子亞曆山大二世即位。隨著塞瓦斯托波爾陷落,戰爭的結局已經可以看清。1855年11月14日,奧、法、英三國代表在維也納開會簽署了一份在東方問題上協調行動的備忘錄。其中第一款規定,由奧地利負責向俄國提出最後通碟條款,並以這些條款作為未來和平談判的基礎。同時又確定邀請普魯士參加聯合行動。首先由普魯士召回駐彼得堡大使,然後與三國相配合,向俄國施加外交壓力。這個《最後通碟》1855年12月28日發出,內容如下:(一)列強共同保護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二)多瑙河及其支流航行自由;(三)黑海中立化,禁止任何國家艦隊通過海峽進入黑海;禁止俄土兩國在黑海擁有艦隊,並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廠和軍事設施;(四)俄國放棄對蘇丹統治下的正教臣民的保護權,這些臣民的宗教和政治權利將由奧法英土四國政府討論決定,簽訂和約後,俄國亦可應邀參加討論;(五)俄國將比薩拉比亞鄰接多瑙河的地區讓給摩爾達維亞。這些條款較諸俄國曾經拒絕接受的《四項條款》更加苛刻,更加難以忍受。並且是用最後通碟的形式提出來的,如果沙皇拒絕接受,就會招致奧地利對俄宣戰。

在奧地利的慫恿下,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也致信亞曆山大二世,勸他接受奧地利的建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很明顯,奧普兩國都已倒向英法一邊。俄國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大臣們和沙皇本人都認為,反對這些條件就意味著同歐洲列強作戰,將會遭到更慘重失敗。因此,一致決定接受最後通碟作為和談的基礎。次日,涅謝爾羅捷照會奧國駐俄大使斯特哈濟,表示接受奧國“提出的五項建議,作為開始最後和談的初步條款的草案。”

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會一致通過《巴黎和約》。主要內容如下: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土耳其蘇丹答應不分種族和教派改善其人民的狀況,包括對信奉基督教的臣民也采取寬宏大量的態度;列強則保證不幹涉土耳其的內政,不幹預蘇丹和他的臣民的關係;俄國收複克裏米亞半島,而把多瑙河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給摩爾達維亞,把卡爾斯退還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摩爾達維亞和拉瓦幾亞仍然屬於土耳其蘇丹,但由列強共同保護;黑海中立化,它的水域和港口對各國商船開放,但禁止軍艦通行,並禁止在沿岸建立軍火工廠;阿蘭群島中立化;多瑙河自由通航;恢複俄土兩國戰前的邊界線等等。

鑒於俄國在軍事上已經失敗,這個和約可以說是非常溫和的,不過對於一向習慣於掠奪他國的國家來說已經相當苛刻了。因為這些條款不但禁止通航海峽,而且不得在黑海沿岸保持軍艦和軍事工廠。不但如此,俄國還被迫放棄了對塞爾維亞和多瑙河兩公國的保護權,並且把1812年奪取的南比薩拉比亞歸還摩爾達維亞,使得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侵略勢力遭到挫折。

可以說,經此一戰,挑起戰端的沙俄不但沒有能夠達到肢解土耳其,強奪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的的戰略目的,反而喪失了原本在黑海地區得到的優勢和實力,還吐出了之前侵略搶到的部分利益。並且被隨戰敗而來的國內革命和農奴危機所困擾,再也無力和整個歐洲較量。

俄國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霸氣十足的擴張政策超越了其國家實力水平,而經過了工業革命的英法兩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上已同俄國拉大了距離的結果。這一失敗不僅表明俄國近東政策遭到嚴重挫折,而且實際上喪失了保持30多年的歐洲霸權。

中國在南海的形勢,確實與俄國當年在黑海的形勢有得一比。控製南海對中國確實是一個很誘人的目標。如控製南海,中國的核潛艇可安全遊弋保持戰略威懾,可以保證馬六甲海峽被封鎖時可進行有效反擊,也可以在台海有變時封鎖台灣和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但美日就如同當年的英法,是不能容忍的。而菲越等國,因此舉觸犯了它們的切身利益,也必然極力反對。而中國看上去的有點分量的盟友俄國,在南海問題上和中國並無一致的利益,與當年的奧普一樣在爭鬥中中立甚至反戈的可能性很大。中國沒有什麽指望得上的盟友,而依賴軍事並無勝算。因此,審時度勢,有進有退,是最好的策略。

中國在南海島嶼上的建設,已得一分。在很長的曆史階段,我們無法達到驅除美國勢力,完全控製南海的目標。現在應是暫緩步伐,鞏固所得,積蓄實力,等待時機的時候。而一味冒進,可能重蹈俄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的覆轍。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309989.html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04121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描寫具體生動,規勸也中肯,好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