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蘇芬戰爭沒有錯:犯賤小國就該揍!

(2016-04-17 06:19:44) 下一個

20世紀30年代末,蘇聯擁有巨大的軍事實力:軍隊人數多達500萬,以及包括空軍的強大的各軍種部隊,看起來似乎是不可戰勝的。1939年8 月,蘇聯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使得蘇聯可以在波羅的海地區大幹一場。在盡力迫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妥協(這是將它們吞並到蘇聯的 前奏)以後,蘇聯將目光轉向了芬蘭。

芬蘭是一個小國,當時人口僅370萬,麵對著強大的蘇聯,似乎注定要失敗。100萬蘇聯軍隊已經部署在蘇芬邊境上,而芬蘭在動員前作戰部隊隻有3.3萬人。蘇聯空軍和海軍出動了2300架飛機,而芬蘭軍隊隻有114架飛機。

不過,具有強烈愛國心的芬蘭人拒絕投降,他們決心與蘇聯人血戰到底。

盡管主流觀點認為蘇芬戰爭是蘇聯的恥辱,我個人認為,蘇芬戰爭中蘇聯的戰略目標還是完成了,而且還有額外的收獲。

1939年10月德國侵占波蘭後不久,斯大林最早是希望以列寧格勒等城市過分暴露和維護西北邊境安全為由,要求芬蘭轉讓芬蘭灣諸島嶼和雷巴奇半島部分領土,租讓漢科半島軍事基地並將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後移。作為補償,蘇聯將卡累利阿地區兩倍於上述地區的領土轉讓給芬蘭。然而,當時的芬蘭政府在德國法西斯政府的慫恿下,妄圖成為進攻蘇聯的橋頭堡,並為反抗蘇聯而專門構築了聞名二戰史的曼納海姆防線,又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修建了接收能力十倍於芬蘭飛機的機場,大肆進行反蘇宣傳。對於蘇聯的請求,親德的芬蘭政府以自身安全和中立地位為由,拒絕蘇方要求。11月9日,雙方談判破裂。11月26日,芬蘭首先炮擊列寧格勒蘇軍(此點有爭議)。

可見,是芬蘭政府首先拒絕和平談判並且首先攻擊蘇聯軍隊。這個時候,留給蘇聯的隻有兩條路1.擊敗芬蘭,得到芬蘭的部分領土,保障在未來的戰爭中的列寧格勒的安全;2.保持克製,但在未來的戰爭中需付出更多的代價保障列寧格勒的安全。

斯大林果斷選擇了開戰。28日,在邊界蘇軍屢次喊話無效的情況下,為了對付芬蘭不可調和的敵對立場,蘇聯暫時廢除了兩國互不侵犯條約,並於次日宣布斷交,30日對芬蘭宣戰。

蘇軍展開總兵力約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1800餘門、飛機約800架以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的戰艦。芬軍總兵力包括民兵、預備役在內約40萬人(步兵居多),坦克約60輛、飛機100餘架、火炮100餘門,總司令為曼納海姆元帥。分軍另有一條非常堅固的防線——曼納海姆防線。

蘇軍完全不熟悉芬蘭的地形,芬蘭軍隊卻非常熟悉。

這些都是蘇軍一開始失利的原因。

 

      雖然蘇軍看上去有極大的重火力優勢,但是實際上這些優勢在很多情況下無從發揮的。芬蘭的路況太差,這些車輛必須24小時不熄火才能保證油料不會凍住;蘇軍重裝備很容易陷在裏麵無從脫身,最後隻好被蘇軍自行丟棄或毀壞(這也是蘇軍重裝備損失如此嚴重的原因)。而蘇軍當時的主力裝甲車輛——T-26輕型坦克T-28中型坦克、BT-5高速坦克、BA-10裝甲汽車的裝甲防禦能力都不強,再加上與步兵脫節,得不到足夠的步兵支援,所以在局部地段被芬軍擊敗也正常。

蘇軍飛機的支援也不是很到位,經常需要地麵部隊等候而不是隨叫隨到。更糟糕的是:蘇聯空軍當時還是采用沿習自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3機編隊戰術,無論是在飛行員個別的訓練、編隊間的默契以及作戰的企圖心上都遠不如芬蘭,有不少的報告指出3機編隊中的僚機有的時候無論有沒有目標,都會隨著長機開火,形成浪費彈藥的情況。負責支援轟炸機的戰鬥機有的時候還會丟下同伴,脫離作戰空域。訓練的落後、戰術的呆板導致蘇聯空軍損失慘重之外,對芬蘭境內目標的轟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蘇軍步兵同樣處於被動狀態。芬軍裝備了大量的雪橇,這使得芬蘭步兵可以在雪地中快速機動,靈活得將蘇軍分割包圍,聚而殲之。然而蘇聯步兵卻無法這樣機動。蘇聯步兵裝備的主要槍械是莫辛•納甘M1930步槍。進攻芬蘭的蘇聯軍隊當時還沒有配發衝鋒槍。這種步槍射程遠、威力大但是發射速度慢。而芬軍裝備了4000支以上的索米M1931衝鋒槍,這種衝鋒槍射速快、近距離火力猛烈,所以芬軍的火力壓製能力往往還要超過蘇軍。

芬軍還大量派遣了狙擊手對蘇軍進行狙擊。蘇軍步兵總是莫名其妙的被撂倒,然後其他士兵就隻能趴在地麵上,被一兩個狙擊手牽製住。這就給了芬軍包抄蘇軍的時間。比如現在的狙擊手狙殺數量排行榜上第一位的就是芬蘭人。

當然,後來蘇軍也開始培養自己的狙擊手並配發衝鋒槍,並且成功的將芬蘭頭號狙擊手的麵部擊中,使之徹底無法參與戰鬥。再後來的衛國戰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更是把狙擊槍、衝鋒槍發揮到極致,硬是讓德軍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第四坦克集團軍無法奪取斯大林格勒。在戰鬥中蘇軍狙擊手隱蔽在廢墟中,精準的將德軍士兵撂倒在地,德軍卻不知蘇軍狙擊手在何處;波波沙衝鋒槍的密集火力則完全壓製了德軍,打得德軍抬不起頭。這些都是蘇芬戰爭帶給蘇軍的教訓換來的。

甚至有時蘇軍的空軍、裝甲部隊、步兵部隊其實是處於脫節的狀態,互相之間照應不足。

 

蘇軍雖然在紙麵人數上占有優勢,但是步兵的明顯數量少與芬軍。所以蘇軍在局部地段被擊敗也正常。

但是蘇軍畢竟是大兵壓境,所以他們的攻勢任然難以阻擋的。

蘇軍雖然在大清洗中損失了一批高級指揮員,但是剩下的指揮員也不一定比他們差,後世著名的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卡圖科夫、沃羅諾夫、鐵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崔可夫、麥列茨科夫、羅金等等都保留了下來。

而蘇軍基層指戰員雖然缺乏訓練,但是蘇芬戰爭就是對他們的最好的訓練。所以後期蘇軍的表現開始有所起色。

隨後,蘇軍及時總結失利教訓,調整部署,於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阿地峽地區增編第13集團軍接替第7集團軍右翼防務1941年1月7日組建西北方麵軍(司令鐵木辛哥),統一指揮第7、第13集團軍。由第7集團軍從左翼實施主要突擊,突破曼納海姆防線,占領維普裏;由第13集團軍從右翼實施輔助突擊,占領凱基薩爾米。

經周密準備後,西北方麵軍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於2月11日對曼納海姆防線發起猛烈突擊。14日,步兵12師率先進入突破口,第7集團軍在蘇馬附近突入芬軍主要防禦地帶,並形成寬5公裏、縱深5~6公裏的突破口;但其右鄰第13集團軍進攻受阻,未能突破芬軍防禦。至18日,芬軍主力撤至第二防禦地帶。蘇軍第7集團軍企圖以不間斷的進攻繼續突破,但未能如願。28日,蘇軍經變更部署後重新發起進攻,當日粉碎芬軍抵抗。

 

     3月2日,蘇軍進抵芬軍後方防禦地帶,從東北方向包圍芬軍維普裏集團;其左翼部隊在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渡過冰凍的維堡灣,從西麵迂回,切斷維普裏通往赫爾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納海姆防線被全線突破,第13集團軍強渡武奧克薩河,向凱基薩爾米發動進攻。芬軍精疲力竭,彈盡糧絕。為避免亡國,芬蘭政府被迫向蘇聯求和,本來可以占領芬蘭的蘇軍隨之立即撤軍。

1940年3月12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和約,次日停止軍事行動,戰爭結束。

可見,蘇聯的戰略目標全部完成了。成功的保障了列寧格勒的安全。

同時,蘇軍和蘇聯設計師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隨後發展出來的蘇聯坦克無不采用寬履帶設計來減少壓強,從而使得它們不已陷入路況較差的路麵。

2.蘇軍重新開始列裝衝鋒槍,並在後來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城市戰中使得軍損傷慘重,並最終擊敗德軍。

      3.蘇軍開始注重狙擊手的培養。

4.蘇軍的訓練科目開始逐漸接近實戰。

5.蘇軍開始非常注重步坦協同。

6.蘇軍官兵積累了作戰經驗。

等等。這些都成為了蘇聯最終贏得衛國戰爭的勝利的原因。不能因為蘇聯以大欺小就一定是蘇聯錯,本朝打越南,南海鎮壓菲猴子何錯之有?有些小國犯賤就該揍!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29072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ce 回複 悄悄話 看了作者的係列文章,覺得作者掌握了不少史料,同時對老毛子的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麵承認老毛子欠了我們血債,一方麵又覺得老毛子幫過我們有恩;一方麵覺得老毛子殘暴無人性,但又覺得老毛子其實沒像其它國家宣傳的那樣壞。不知道是不是想表達他客觀中立理性的立場。不過看了這篇文章,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你可以說波蘭犯‘賤’, 但還頭一次有人說芬蘭犯賤。老毛子是說要和芬蘭換地,但它要拿來換的都是不毛之地,相反芬蘭境內的卡累利阿自然條件就好多了,有城市還有鐵路,芬蘭當然不換。另外,蘇芬戰爭後兩家徹底鬧掰,但芬蘭在二戰中和德國結盟反攻蘇聯後,打到原先的蘇芬邊境就不繼續進攻了,這就很有政治智慧了。另外‘芬蘭首先炮擊列寧格勒蘇軍’這樣的例子聽起來怎麽和波蘭首先入侵德國占領德國電台那麽耳熟,德國人是不是也是和老毛子學的?對了,類似的例子老毛子在入侵愛沙尼亞的時候也用過,因為愛沙尼亞不守中立沒有解除入境波蘭軍艦武裝才挨打的, 還有卡廷的那些波蘭人是德國人殺的等等。越南菲律賓不是嘛好鳥,不過中國在處理和他們糾紛的時候最好少拿老毛子的例子為自己正名,因為老毛子的強盜行為支持的人不多。
心戚然 回複 悄悄話 也許,正是這次局部戰爭暴露了蘇軍的弱點給德國,所以希特勒才敢在占領西歐後,反過頭來攻擊蘇聯。也就是蘇聯領土縱深大,人口多。否則的話還不知道咋樣呢?
馬來僑民 回複 悄悄話 作者這文章是不是正話反說?你看你這個名字“朱頭山”,希望你不是上海人,也不懂上海話。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複 悄悄話 11月26日的炮擊是蘇軍自己製造的藉口,當時芬蘭的三個觀測點都測到彈著點,而彈著點都在最近的芬蘭炮兵的射程之外。
蘇聯將領的日記也暗示了這是預謀。
蘇聯拒絕了芬蘭對炮擊進行調查的提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