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 珠穆朗瑪:真實的人生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序)

(2015-12-23 20:42:32) 下一個

 

2015年九月發行的電影Everest ,是以1996 年發生在珠穆朗瑪峰上的真實山難為基礎,卡斯陣容強大,上映後口碑票房也不錯。影片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珠峰的美與殘酷都如此真實。 這場事故在一天內奪走8個人生命,是珠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難,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14 年的雪崩事件。攀登珠峰的成就與榮耀背後,死亡一直如影隨形。1996 年以前攀登珠峰的死亡率是1:4。而1996 年,即使有如此大的災難,死亡率是1:7。記者Jon用數據說明1996 年是相對安全的一年。安全與否,過去二十年來,1996 年的山難一直是長盛不衰的話題。

這一事件的廣泛傳播或者要歸功於對於珠峰攀登商業化有強烈興趣的媒體。自從1992 年Rob Hall和朋友成立公司幫助客人攀登珠峰以來,他在四年間成功送39 位客人衝頂。而這些人很多是weekend climber,意即業餘人士。 這打破了珠峰隻有專業人士才能征服的刻板印象。 1996年還在大本營的時候,幾位資深的向導已經被記者密集采訪。有幾家媒體參與或者讚助了一些隊員的攀登。災難發生後,這些幸存者回到大本營,又被蜂擁而至的媒體包圍。 點了最旺一把火的是雜誌記者Jon Krakeuer。 作為幸存之一,他1997 年出書“ Into thin air”, 把這場發生在遙遠8000 米死亡線的生死故事揭示在世人麵前,連續52 周名列紐約暢銷書榜。 隨後被他在書中指責的俄國導遊Anatoli Boukreev出書為自己辯護。幾個幸存者也紛紛出書講述自己的故事。

IMAX當時也有一支隊伍在附近拍攝電影,參與了救援工作,1998 年大屏幕電影“Everest(珠穆朗瑪)” 在美國公開發行,提及這一事件。 導演當時拒絕拍攝任何災難場麵,這也是一種操守吧,不想發災難財。幾年後他專門製作了紀錄片“Storm over Everest 1996”。 紀錄片非常多,大家都試圖揭示自己的真相,幸存者紛紛出鏡,國家地理頻道2003年發行了紀錄片The dark side of Everest,結合了幾次慘劇,討論在高海拔的困境麵前,登山者的動機,道義,與挑戰。對於這一事件有更全麵的還原。 媒體的熱議,和事件本身的強烈故事性,都是20 年來1996 年珠峰山難的話題從未被遺忘的原因。

20年以後,好萊塢拍了電影,好像又要拿出來炒一次冷飯。好在這部電影還算成功,場麵比較真實。 不管多麽真實,爭論永遠不休,Jon指責電影製作方沒有跟他協商就取得版權。而電影團隊方麵簡單回應說,Jon的故事也不是真相,電影不是根據任何一本書改編。言外之意,他們才握有真相。吵嚷了20年,其實所有人都承認,在高峰上麵,缺氧的大腦已經不能正常運轉,每個人言之鑿鑿的記憶,也都不見得真實。真相已經不可追。 。

看了眾多的資料,我們也來分享一下遠比電影更精彩的“真實”人生故事。 這篇文章是給對1996年故事感興趣的人。簡單總結一下,1996 年由於人為錯誤和自然風暴,導致從南部上山的兩支隊伍中有五人死亡。我們來看看這些經曆者和幸存者的動機,道義,和經曆的感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