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加菲貓

喜歡逍遙自在的碼字,興趣廣泛,常常有感而發,並不拘泥於什麽主題。
個人資料
費城加菲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故事分享:家有貓女初長成(4)

(2017-03-22 18:44:50) 下一個

女兒小時候很喜歡畫畫。在幼兒園時老師常常會教小朋友畫些小動物,畫些花草。女兒回家以後也會畫給我們看。每次女兒畫完畫都要問:“像不像?”。

當孩子們以“像不像”來發問時,我們做家長或老師的也往往以“像不像”來回答孩子。我們的“像不像”依據,一般是指老師的畫,或是現實生活的實物,甚至兼而有之。有時可能連我們自己也不清楚什麽是依據。隻是憑個人的愛好或感覺,比如畫的景物比例,布局結構,色彩搭配等等。當一個人從小就反複接受這種模式的訓練,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的以“像不像”樣板來要求自己。這種訓練往往培養的是一種比照式的邏輯思維。

來美國後,她在美國的小學有一個每周兩次課後的繪畫班,我們也讓她去了這個課後班。過了幾個星期,女兒說沒勁,因為老師根本不教繪畫,一點都不教!她說每次都是給一個題目,就讓我們小朋友自己畫啦,想怎麽畫就怎麽畫,愛怎麽畫就怎麽畫,老師一點都不管。畫完了老師就知道說“好哇!好哇!”好什麽好?!旁邊那些美國小孩的畫,根本就是畫得一塌糊塗!五花八門的不成比例,不講布局,不管結構,無方圓沒規矩的。

後來本貓去看她們的繪畫班幾次,也和繪畫班的老師談論過,如何教孩子們繪畫的問題。有機會接觸美國孩子多了,才知道美國孩子學繪畫,老師往往不設樣板,不立模式,讓孩子在現實生活到內心想像的過程中自由地“構圖”。也因此,美國孩子畫完回後,隻問“好不好”,從來不會問“像不像”。也隻有在他們認為好的時候,才問“好不好”?如果他們自己都認為不好的,一扔了之。回答“像不像”的問題,更多的是邏輯思維。回答“好不好”的問題,則完全可以是形象思維。

如果學習繪畫,隻是經由學生的手把老師的樣板“畫”下來,這隻能是一個簡單的由眼睛到手的過程,可以說那是一個類似“複印”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繪畫過程就僅僅是一個由眼睛到手的過程,而沒有“心’的參與。因此,學生的眼睛裏有畫,心裏沒有畫。而且對完成的畫隻有“像”的要求。

眼睛裏的畫隻能是別人的畫,隻有心裏的畫才是自己的畫。如果眼裏隻有別人的畫,於是在心中就很難創造出一幅自己的畫來。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創造”出一幅自己的畫來,就隻能重複別人。

什麽叫“心裏有畫”?最近本貓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有朋友發來她女兒畫的一幅公雞油畫,形象很可愛,筆觸也非常細膩。欣賞之餘,問朋友,“你女兒是不是對著大公雞模特或者是大公雞照片畫的”?朋友回答說,沒有,這是一個她在心裏想象的大公雞模樣。本貓恍然大悟,這就是美國繪畫老師注重的繪畫境界“畫出自己心中的畫”。

怎麽樣才能啟發孩子們內心的創造靈感呢?本貓認為隻能從孩子們內心的形象思維著手。其實,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造,重複他人的一種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師傳授的,但創造性是無法教出來的。然而,創造性思維卻是可以被訓練,被培養出來的。

本貓曾問過女兒繪畫班的美國老師:“如果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畫出藍色的太陽,方形的太陽等等有違常理的東西怎麽辦?”老師回答說,“我會讓孩子解釋給我聽,為什麽太陽會看起來是藍的,是方的。”她看了我一眼,很快接著說,“藝術的創造並不能簡單地與現實劃等號,至於藍色的太陽或方形的太陽是不是能升上藝術的殿堂去展現其藝術的生命力,似不應由小學老師過早地作出判決”。

既然創造性或創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去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養學生這種創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勵學生的“創”,如果我們事先已把“創”扼殺在搖籃裏,哪裏還能有“造”呢?允許藍色的太陽,方形的太陽出現,才能鼓勵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規舉動。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的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

本貓在讀學位時,記得一個美國教授總是愛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非常欣賞這句哲理性的語言,更讚賞這位教授在營造培養創造性的學習環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費城加菲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arebear' 的評論 : 是的,最讓本貓感歎的是,居然是沒有參照任何“樣本”,而隻是按照心裏麵的想像畫出來的。
harebear 回複 悄悄話 那幅大公雞的頭像畫的真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