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殘陽

曆史,是過去的現實, 現實, 是將來的曆史, 我們不糾纏曆史,我們創造曆史!
個人資料
蒼山殘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日本,日本兵是不是真的很矮?二戰日本步兵平均身高低,強調近戰搏殺   國家人文曆史

(2016-10-04 12:45:47) 下一個

1943年,由於兵力不足,日本開始動員20歲以上的文科學生實行學徒出陣。圖為10月21日,來自東京、神奈川等77所學校的準備出征沙場的學生與其餘5萬名一般在校生聚集在明治神宮外苑競技場舉辦壯行會

 

筆者曾問過多位抗戰老兵一個問題——“都說小日本小日本,日本兵是不是很矮?”這些老先生們的回答大同小異,他們見到的日本兵身高大多在160厘米以下。另有一些老先生回憶,到抗戰勝利前,侵華日軍中出現了高度近視甚至一些有輕度智力障礙的士兵,這一情況使得中國軍人判斷,日本的兵源已近枯竭,中國抗戰即將取得最終的勝利。雖然日本陸軍在單兵裝備方麵以吝嗇聞名,日軍的單兵素質在抗戰中逐漸下降,但對於抗戰戰場上的中國軍隊而言,日本步兵所受過的訓練和他們擁有的裝備,是中國最精銳部隊也不一定能夠獲得的。本期我們就來聊聊當年日本步兵的訓練和裝備。

 

好男來當兵
 
 

 

據日本國內研究者近年來公布的史料,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時,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150—160厘米之間。由於中國發動了全民族力量進行抗戰,大批日本青年葬身中國,無辜地做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1939年之後,日本陸軍士兵的身高日漸降低,很多根本不適合服兵役的青年,被驅趕到中國戰場上當炮灰。

 

1927年,日本頒布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身高超過150厘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甲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50厘米以上,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45厘米以上的屬於“丙種”,有精神異常或者身高不足145厘米的屬於“丁種”,而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一般被劃為“戊種兵役人員”。

 

為了防止“適齡青年”在“征兵檢查”中作假,軍部要求由現役軍人擔任“征兵醫官”,全麵負責檢查。但筆者曾在一位日本軍醫的回憶錄中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名身體壯實的高中生並沒有佩戴眼鏡,卻在視力檢查中表示自己的視力屬於“半盲”,甚至故意將檢查表上的字母讀錯。後來這名軍醫從其同學處了解到,偽裝視力有問題的高中生在學校是優等生,希望能夠進入大學深造。

  

1942年3月, 日軍第55師團步兵經過泰國邊境,走過竹橋,進入緬甸國境的情景

 

有人也許會問,既然身高滿150厘米,即便是近視眼也應該屬於“乙種兵役人員”啊。實際上,在1937年7月抗戰全麵爆發前,日本軍隊一般隻征召“甲種兵役人員”和“乙種第一類兵役人員”,而視力是劃分“乙種第一類”、“乙種第二類”和“乙種第三類”的關鍵指標之一,因此當年有大批自稱患有近視的青年得以暫時逃避兵役。之所以說是“暫時”,是因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乙種兵役人員”全部被強製招入軍隊。

 

新兵在軍營
 
 

 

《昭和2年兵役法》的範本是當時德國和法國的國民兵役體係,強調“全民皆兵”。這一原則在日本第一部近代憲法《明治憲法》中就已經出現。《明治憲法》的第20條明確規定,適役人員從17歲到40歲必須服兵役。直到日本即將戰敗的1944年,軍部才強行將服兵役人員的年齡上限提高到45歲,而在實際操作中,大批爺爺輩的老人被“主動”加入軍隊。某位在東京第201師團迎來投降的老兵多年後回憶,自己雖然視力不好,但卻是全中隊體能最好的,因為在訓練中他是和一群長期營養不良的50多歲老爺爺們比賽。

 

在日本國內,從17歲開始,適役人員要首先在軍營中服完兩年現役,再服完15年預備役,隨後再作為補充兵繼續服補充兵役。實際上,40歲之後的日本男性,在戰時還有可能作為“國民兵役人員”被招入部隊繼續服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兵力不足,日本政府安排中小學生開展軍事訓練。圖為1942年5月,日本東京中目黑國民學校的小學生在進行訓練

 

日本國內各師管區所處地方的經濟水平不同,但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日本國內各聯隊的訓練營地的基礎設施水平堪稱整齊劃一。在日本陸軍中,1937年之前開始服兵役的老兵經常將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平時教育”的動員兵稱為“文明廁所都沒見過的馬鹿”和“睡相難看的混蛋”。筆者也曾在一名日本侵華老兵的回憶中看到他一麵吐槽中國農村茅房的簡陋,一麵回憶國內兵營中先進的“二葉式文明廁所”。

 

作為一支近代化軍隊,日本陸軍對步兵的訓練既包括武器的使用,也包括內務等軍人素質的養成訓練,考慮到兵員的家庭條件不同,日本的步兵還要在軍營中係統學習對電燈等近代化電器的使用。在《啊!海軍》等帶有宣揚軍國主義色彩的影片中,經常出現軍官和老兵白天虐待新兵,晚上又“細心”地為“新兵”蓋被子的情節。

 

作為入營的新兵,現役兵在進入日本陸軍的第一年,會被稱為“初年兵”。在軍營中待過一年以上的是“二年兵”。實際上,在很多日本士兵的回憶中,在軍服下發後最初幾天,二年兵會向初年兵教授如何著裝,這時候幫新兵穿衣服是經常的事情。而在熄燈之後,還會有值日士官帶兩名“不寢值日兵”對各營房進行檢查,對於各種“睡相”不正規的士兵進行處理,碰上凶惡的老兵,被扇耳光打醒是很平常的事情。另外,有些日本老兵在回憶錄中承認,他們是在軍營中第一次見到牙具並學會刷牙的。

 

日本陸軍將對現役官兵的訓練分為“平時教育”和“戰時教育”兩種,普通士兵在接受“本業教育”之外,還要根據兵種接受專門的“特業教育”,經過6個月之後,才可以展開旅團級別的演習和訓練。

 

癡迷白刃戰技能培養
 
 

 

由於日本軍隊在幕末到明治維新的十幾年中走完了歐美經曆上百年才完整的從冷兵器為主到以後裝線膛火器為主要武器的曆程,加之日本的近代軍事工業,尤其是在軍需品供應方麵始終無法達到歐美的水平,日本軍隊強調以步兵作為戰術體係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據20世紀20年代曾參觀過日本陸軍訓練的英國和德國外交武官回憶,他們發現日本步兵對增強臂力和靈活性的軍事體操十分癡迷,每天有相當長的時間在進行刺殺訓練。

1938年1月前後,蘇州淪陷後,日軍富士井部隊在蘇州某陣地進行午前刺刀訓練

 

據日本老兵回憶,三八式步槍配發的三十年式刺刀刀刃專門進行了烤藍處理。部隊的老兵會警告新兵,不要對刺刀進行打磨,以避免刀刃在夜間出現反光,暴露自身位置。軍曹和尉官也很重視“軍刀術”的訓練,十四年式手槍的近距離射擊反而沒有多少人會關心。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白兵”的威力,日軍還會對新兵進行空手和手持刺刀格鬥的訓練,但根據日軍老兵回憶,這樣的訓練大多會演變成“二年兵”虐待“初年兵”的“遊戲項目”。例如某初年兵在入伍前曾練過日本傳統的槍術,結果接受拚刺訓練後,很快就用木槍把負責教授拚刺術的老兵打得一敗塗地。為了報複,老兵後來以“練習”單人同多人拚刺的技術為借口,找來數名老兵圍毆初年兵。

 

實際上,不光是刺殺,為了追求步兵單兵戰鬥力最大化,日本陸軍在訓練中特別強調通過重複形成“肌肉記憶”。日本陸軍的步兵,從進入軍營的第四個月開始,每天至少會進行25分鍾的手榴彈投擲訓練,步槍瞄準訓練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日複一日的訓練,使得日本步兵的單兵作戰技巧達到相當熟練的程度。

 

強調徒步行軍能力
 
 

 

當然,單純強調“白兵突擊”實際上是不符合一戰後陸軍技術發展方向的。而且,由於從20年代開始日本就陷入經濟衰退,即使日本陸軍進行了以優化裝備體係為目的的軍縮,很多技術兵種的裝備補充情況仍然十分糟糕。在抗戰全麵爆發後,日本步兵發現中國輕機槍手的裝備和水平在很多時候不遜於甚至優於日軍。據日本老兵回憶,這主要是由於30年代初日軍高層不願意給部隊訂購足夠的輕機槍,導致部隊無法開展正常的訓練。

 

更有一些日本老兵回憶,他們在兩年現役訓練中幾乎沒有見過汽車,甚至近衛師團這樣的精銳都很難有機會進行摩托化行軍的訓練。因此在日本國內的步兵非常羨慕在中國東北區域駐守的關東軍部隊,他們的步兵部隊摩托化水平相對較高。

 

從日俄戰爭開始,日軍就判斷中國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過於落後,很難進行公路或者鐵路的乘車機動,因此日本陸軍特別強調訓練步兵部隊的徒步行軍能力。

日軍作戰準備 :新兵重機槍訓練

 

新兵入營第一個月開始每月都會進行負重長距離行軍訓練,普通步兵的負重量是40公斤,幾乎所有的步兵聯隊都出現過體弱的初年兵在行軍訓練中暈倒甚至送命的情況,像甲府第49聯隊幹脆決定對體重和身高不達標的新兵,在頭兩個月中隻需背空背囊進行行軍訓練。看似已經落伍的徒步遠距離行軍訓練日後在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成為日本陸軍機動作戰的基礎之一,從山區和叢林等人煙稀少區域快速穿插而來的日軍經常能夠突然出現在戰線後方,讓中國和歐美的守軍猝不及防。

 

之所以將負重定為40公斤,是因為當時日本普通步兵全套裝備的重量大約在30公斤左右,這其中包括步槍、手榴彈、180發6.5毫米步槍彈、鋼盔、水壺、飯盒還有九五式防毒麵具,甚至十字鎬和工兵鏟。除了裝備外,日軍步兵還可能隨身攜帶數日的幹糧。與時常饑一頓飽一頓的中國士兵不同,日本陸軍詳細規定了士兵每人每天的食物配比。到1943年為止,大部分區域的日軍步兵每天都能吃到690克的精米和186克精麵,同時期日本國內從事鋼鐵、造船等重體力勞動的男性工人的食物配給僅有590克而已。當然,據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人員回憶,日本陸軍很少兌現每年的“冬季增加配額”,當關東軍被調到太平洋時,這個配額幹脆被取消了。

 

除了我們通常了解的技戰術訓練外,日本步兵在軍營中還要接受裝備維護甚至修械所工作的訓練。不要小看平日在修械所的敲敲打打,這是士兵加深對武器結構和特點掌握的好機會。很多抗戰老兵回憶,日本步兵特別善於保養裝備,像九二式重機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這樣相當難“伺候”的武器,在得到良好保養後,才能在戰場上保持較低的故障率。同一時期中國的技術兵由於缺乏係統的訓練和培養,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老兵在多年後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重機槍的內部結構和故障特征,但從當時的戰地報道和戰場總結看,很多中國機槍因為野蠻使用而損壞,加上前線沒有相關備件,變成了一堆廢鐵。

    

二戰中,日本水戶少年劍士進行訓練

 

以上介紹的,是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前後日本步兵的培訓過程和軍營生活。從1939年開始,日本陸軍的培訓體係就開始出現問題。一方麵是中國抗日軍民持續地拖耗了日軍的大量兵力,在中國戰場尤其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周邊的日軍都陷入了一種“流血不止”的“尷尬狀態”。另一方麵,對蘇聯的軍事準備也使得關東軍的主力被禁錮在中國東北,無法調往其他區域。日本國內的各師管區不得不加緊搜刮適齡青年,而且對新入役士兵的訓練時間開始被縮短,長距離行軍訓練和聯合演習等科目被取消,結果新兵被派到戰場後,所在部隊不得不對其進行加訓。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大批日本步兵又被扔到東南亞的林莽和太平洋的孤島上,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兵源枯竭,物資條件也日漸匱乏。某新兵1943年被征召參軍,卻被告知在本土隻能用早已淘汰的三十年式步槍進行訓練,到作戰部隊後才能領到三八式步槍。到戰爭末期,日本陸軍開始強征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兵在射擊訓練中使用的是破爛不堪的小口徑運動步槍。由此可見,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日漸走向滅亡,日本步兵的作戰技能和兵員素質都已經徹底淪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