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殘陽

曆史,是過去的現實, 現實, 是將來的曆史, 我們不糾纏曆史,我們創造曆史!
個人資料
蒼山殘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步高裏,老上海風情的優雅漫步》 熊小仙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2016-04-09 19:31:49) 下一個

記得早先少年時 ?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   ?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 《從前慢》

 
 

 

在我們的記憶中,小時候的時間總是慢的,我們不追趕什麽,在靜靜的夜裏,坐在庭院的小板凳上,與父親母親一起,看閃亮的星,感受微涼的風。

 

而如今,總是在擁擠的地鐵車廂裏,高樓林立的鬧市區裏,暮地發現,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我們隻顧焦急地前行。

 

在上海這個超級大都市裏,每天都有新的人湧入,舊的人離去,我們習以為常,依然在快節奏裏,日複一日。帶著對這個大都市的好奇,我同許多人一樣,背著行囊,獨自闖入到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有人說,過去的老上海和現在的上海是斷裂的,現在的上海拚命趕路,忘記了來時的路。但我想這座城市,總有舍不得丟掉的過去,在藕斷絲連間,依舊訴說著舊日的情意綿綿,成為上海獨有的一種曖昧。

 

在哪裏能找到昔日的上海風情?是周璿與吳鶯音的歌聲裏,還是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裏?哪裏依然殘留著觸手可及的老上海生活,古老的磚牆裏,是昔日的吉光片羽,是令人向往的慢時光?這些疑問,在我進入步高裏的那刻起,似乎得到了解答。

 

 建成於1930年的步高裏,位於陝西南路和建國西路的交界處,是上海石庫門建築的代表。弄堂口中法文雙語的中式牌樓、弄堂內中西融合的建築風格,都在訴說著步高裏的不同尋常。曾經有許多的文人墨客流連於此,在老上海風情的浸潤下,書寫著各自的情懷。

 

20世紀40年代末,木心先生因為養病而寄宿在步高裏15號。 平日裏,他時常從步高裏出發,沿建國路朝西行至思南路,再往北行至複興路,來到自己鍾情的“貝多芬書店”,細心淘得一些唱片與書籍。在一年半的時間裏,步高裏靜靜地記錄著木心先生的慢時光。

 

除了木心,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曾居住在這老式裏弄,他的故居位於步高裏52號。與如今步高裏的市井氣息不同,我猜想,巴金先生1934年在這裏創作《海的夢》等作品時,這條嶄新的弄堂裏,沒有淩亂的車子和雜物,隻有安靜而美麗的鮮花,還有空氣中淡淡的浪漫氣息……

 

褪去名人的光環,步高裏記錄著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十多年前,紀實頻道《紀錄片編輯室》欄目製作了一部關於“步高裏”的紀錄片,影片中呈現的是最傳統的上海裏弄生活,是許多上海人成長的記憶。弄堂裏的居民過著典型的石庫門裏弄生活,窗台上盛開的鮮花,被精心嗬護的盆栽,都體現著上海人精致的生活方式。

 

居民們在這封閉的石庫門建築裏,在恬靜的舊時光裏,盡情享受著“桃花源”般的生活。鄰裏之間親密無間,守望相助,屬於裏弄的獨特人情味,伴隨著他們的歌舞聲,感染著每一位懷念舊時光的人。

 

然而,時光從來不會因為憐憫,而停下它匆匆的腳步。在指縫間溜走的,不隻是時間,更是隨之而去的生活。

這個夏天,帶著對上海裏弄生活的好奇,我來到步高裏,街道旁茂盛的梧桐樹葉透著陽光,搖曳在風中,似乎在靜靜守護著這些老建築。

 

十多年過去了,弄堂口的牌樓已經翻新,老房子的外牆也進行了一定的修繕。弄堂外的陝西南路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弄堂裏似乎如往日一樣,居民們在院子裏晾衣服,在窗台上種小植物,老人在家門口的竹椅上,與孫兒玩耍,好像一切都沒有變。

 

我嚐試尋找那部紀錄片裏的幾位主人公,去看看他們的生活是否如往日一樣,沒有改變。然而,十多年過去了,有的人已經離世,有的人賣掉了老房子,住進更寬敞的樓房裏,也有的人依然在原地,堅守著陪伴自己成長的老房子。

 

住在步高裏16號的朱阿姨,曾經能歌善舞,是社區活動的愛好者,夫妻和睦,子女孝順。然而十多年的時光,帶走的不僅是她的健康與容顏,更帶走了她深愛的老伴。在與她的交談中,我感受到時光的殘忍,卻更加為她樂觀的生活態度而感動。如今,她與自己的大女兒一家,延續著老石庫門生活的精致與恬靜,方寸之間,自有天地。

 

離開朱阿姨的家,我偶然遇見了住在院子另一邊的宛先生,宛先生今年已經60多歲了,從小在步高裏長大。他喜愛收藏老物件,在一間極其狹小的房間裏,堆滿了他從四處淘來的各種舊貨,有老式電風扇、各種船鍾、燈具等等。他對每一件物品如數家珍,他說:“在舊貨市場,看到喜歡的就會買來,買了很多,很多東西都不舍得丟”。

 

(攝影 朱世俊)

 在老房子裏,賞玩老物件,也算是宛先生的一種懷舊方式。他告訴我,現在步高裏的老居民越來越少了,很多人搬走了,把房子租給外地人或者外國人。其實,步高裏也像是一個圍城,它的曆史底蘊和獨特風情,吸引著外麵的人來這裏參觀和居住。然而,對於住在這裏的老居民來講,狹小的空間越來越不能滿足生活的需求,即使對陪伴自己成長的老房子充滿感情,但很多人還是選擇了離開。

 

在老房子的一呼一吸間,我們仿佛讀懂了這座城市,也看到了自己的過去。或許我們終將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然而那份回憶,仿佛舊時光寫給我們的一封情書,柔情蜜語間,教會我們不忘初心。   

 

 

 
 

不管我們身處何方,閉上眼睛時,總能記得這樣的畫麵,那裏的時光很慢、很真:

 

兒時的我,騎著腳踏車,穿梭在狹窄的小巷裏,與夥伴們一起嬉戲。

 

傍晚,炊煙升起,飯菜的香氣召喚著我們回家。

 

在暖暖的夕陽中,一家人圍坐在桌旁,說著今日的趣事,品嚐著媽媽親手做的菜。

 

在歡聲笑語間,這個城市隨著暮色,漸漸睡去。

 

臨睡前,天真調皮的我,把小夥伴送的玻璃彈珠、媽媽織的手套,小心翼翼地鎖進自己的百寶箱。

 

老房子裏,住著曾經的我;我的百寶箱裏,住著舊時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