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農業部有機食品的定義:有機食品(有的也稱綠色食品)是指在沒有使用任何的合成化學品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具體來說,沒有使用農藥、化肥、和基因工程等而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等農產品。如果是加工過的食品,也從不加入化學處理、防腐劑、添加劑和各種非天然的調味化學物質。與此同時,作物不能種植在三年內曾經使用過農藥和其它化學物質的土地上。它強調天然生長在優化和多樣化的環境裏。要得到有機食品認證,公司和個人必須證明在生產與加工的整個過程中都符合有機食品的生產標準。而這個過程的認證主要是由第三認證機構來完成。也就是說,第三機構的認證證書是有機食品的市場要求的關鍵。
要買有機食品的人群主要是進入老齡化的嬰兒潮和受過高等教育的部分年輕人。他們認為,第一,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都是根據有機食品的法規進行的,其質量是可信的,並有認證機構認證,應該比較放心消費;第二,身體健康是首要的,不能往自己身體吃進不健康的成分特別是農藥和重金屬等,身體健康是無價的;第三,有機產品的味道比非有機食品好。由於這些理由,多花50%到200%的錢也不心疼,何況也花得起。這部人是推動有機食品市場近年來以年增長10%左右的主力軍。
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也代表著相當一部分的人群。這部分人中的多數人收入較低。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學力也較低。他們不買有機食品的主要觀點是:第一,有機食品的質量和可靠性有一定的問題,因為其生產的過程是靠人為意識來進行的。由於成本和人力資源的有限性,這種審查管理過程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更何況一般是每年抽樣審核一次。第二,機食品不能通過檢測的方法來證實。也就是說,除了那張證書標明它是有機食品外,再也沒有第三方能給予支援或否定。第三,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的研究和測定能證明有機食品比一般的食品更有營養價值。第四,有相當一部分的新鮮果蔬類遠比普通正常同類產品要差,有些甚至接近腐爛還在流通。這主要原因是買的量少,商店對其需求預測能力較差。第五,有機食品比常規的食品貴許多,花這麽多錢來購買未能被確定的食品不值得。
我本人認為第一部份人的想法和觀點有些可取的地方。特別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要求,為了健康,不惜代價,何況並沒有到花不起的時候。
可是,目前我更多的同意第二種觀點。我大學是學農學的,除了陽光外,所有的農作物生長都離不開水份和肥料,都需要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當然這些原素可以從土壤中來,但往往不夠,要麽施肥,要麽給予很好的有機肥料。然而,發酵不完全的有機肥料不但肥量低,不完全轉化的糞便還不能算是有機肥料呢!由此一來,農作物生長在無施肥的條件下,一般來說是長得不太好的。所以我對有人說的有機蔬菜比非有機蔬菜要好吃的說法有保留意見。如果長得不快那有嫩菜,如果不嫩,那有好吃的。其實,如果土壤含有機質多,就會比較鬆軟,加與不加肥料種出來蔬菜水果都是比較好吃的。
我一直都在問有機認證機構,他們的認證能否被第三方來證實。我知道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根本沒有答案。有機食品的標準裏就沒客觀的評價,即沒有物理和化學的標準。沒有辦法通過物理和化學實驗的方法來支持或否定。許多人對用主觀的方法去監考主觀的標準本來就是很難的或者說不可能的事。我從事實驗室檢測二十多年,每當客戶問我用什麽方法可以證明有機食品時,我都說沒門。
盡管我們能用各種各樣的儀器,檢測許多的項目,但卻沒法通過檢測營養成分來區分有機和非有機食品。也許是因為有機食品與非有機食品的營養差別甚少,小到比測試的誤差還小。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沒有標準來區分作物是否種植在施有農藥或肥料的土壤裏。
其實價錢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多付很多的錢去買到的不確定的產品。
總之,盡管我是支持有機食品的,我特別不同意吃加工過的食品,因為大部分的加工食品都可能有加防腐劑,加糖,加調料。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我更多的是購買非有機蔬果食品。希望國家有機食品的法規進一步完善,真正能給這行業起到引導和鑒管的作用。使其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美國牛奶就算有機也存在一係列的問題。
美國牛奶通常有以下幾個問題:
殘留抗生素(非有機)
動物虐待(非有機)
催奶劑(非有機)
Homogenized (可有機, 打斷了長的fat chain, 增加保質期, 口味非常爛, 沒有奶皮, 脂肪在胃中吸收, 容易形成血栓)
Ultra Pasteurized (可有機,高溫消毒, 可能影響牛奶成分, 增加保質期)
牛吃玉米 (可有機, 這是對口味影響最大的, 草食牛的奶味道會好很多)
牛種問題 (現在美國都是那種包裝上的黑白奶牛。 其實本來產奶是有很多種牛的。 當然他們也有buffalo milk)
不過不管怎麽說, 最近幾年的報道都說大量喝牛奶是有害無益 (血栓、乳腺癌、骨質酥鬆 - 是的, 骨質酥鬆, 因為牛奶不僅不能補鈣, 還會阻礙鈣質吸收)。 吃發酵過的奶製品就沒有問題了。 不過一般如酸奶的話裏麵糖分會很多。
讀下Peter Singer 的《The Ethics of What We Eat: Why Our Food Choices Matter》你就會發現, 任何非有機食品,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環境問題。 有機種植的土地可以年年豐收, 越種越好。 非有機土地卻會一直遭受水土流失和肥料流入河流的問題。 其實所謂的非有機, 很多時候是拿一些所謂的現代技術去取代了如 cross crops farming之類的成熟技術。 這背後是有政治原因的, 而並不是單純的更加有效率。
同樓主所說, 有機定食品的定義是描述生產方式, 而不是在於營養價值的。 對於植物, 隻要洗幹淨沒什麽農藥, 對於個人健康, 有機食品和非有機食品的確沒有什麽差別。唯一有差別的是Monsanto的GMO作物。 這類作物中有TB Toxin, 這種toxin可以殺蟲, 但到現在為止的研究都表明對哺乳動物無害。
有機和非有機植物的最大差別, 在於對環境的影響。 比如Raj Patel的《Starved vs Stuffed》中就提到, 中國在用有TB Toxin的作物的前三年, 可以完全不打農藥。 但是三年之後, 由於幾乎滅絕了某些種類的昆蟲, 導致其他害蟲泛濫, 農藥使用率翻倍。 注意現在大多數GMO的成功都是Monstanto這類農藥公司的。
再比如化肥, 也許人吃了沒差別, 但是由於大量的化肥的使用, 很多水域中營養過於充分, 水藻過多, 消耗了所有氧氣。 這些水域裏沒有任何其他生物, 成了死域 (查 dead zone)。
不過我們這裏主要是談個人健康, 而且我也同意樓主說法, 植物, 是否有機, 不考慮環境汙染, 對於個人健康是沒什麽影響的。 別說營養成分沒什麽差別, 就是有差別其實也沒什麽。現代人反正最大的問題就是營養過剩。
但是肉類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 美國科學家50年前就知道, 吃抗生素的動物, 它們的產物, 即使像肉這種沒有殘留抗生素的, 給人吃了, 會影響發育。 但是因為所謂的“影響”, 是長得更快, 更大, 所以當時人們直接就無視了這個問題, 反而認為它是好的。 現在我們知道, 吃抗生素可以讓豬、牛、雞長得又快又肥, 而人吃了這樣的肉、蛋、和奶製品也會有同樣的效果(紐約時報上很多相關的報道)...
非有機牛奶尤其問題大。 因為其中本來就有牛的激素, 然後非有機的還有大量殘留抗生素。 我們直接遲到這些抗生素, 就會嚴重影響腸道中的microbiome。 最近的研究表明, 腸道中的這些細菌如果受到傷害, 不僅可能會讓人發胖, 還可能會得抑鬱症, 因為人大量的神經介質都是這些細菌產生的。 這方麵的東西在近一年有相當多的報道。
所以上麵有人問三個月的有機肉跟新鮮的非有機肉選哪個, 當然是哪個都不能吃。 除非三個月那是去dry age那個肉去了。 非有機肉就是吃了不如不吃。 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問砒霜跟氰化鉀選哪個吃一樣。
當然了, 我們大多數健康問題, 其實是跟吃得太多有關係的。 不吃肉是不行的, 每天無肉不歡就得小心了。 Peter Singer 的《The Ethics of What We Eat: Why Our Food Choices Matter》就提到, 在中國有些地方, 人們吃肉的量大概是美國人的十分之一, 也就不存在在美國的這些多種飲食相關的疾病。
在不是特別的汙染條件下,即使我們吃進些汙染的食品,我們身體的排汙係統還是可以防止有害物的積累的。
但是在中國,我不太敢買,你知道的,誰知道是真是假。
在新加坡我也比較謹慎,東西貴的邪門了,1立升organic牛奶在英國也就幾個英鎊,新加坡要10刀。我不買了。這種家常便飯的東西都這樣,加起來就不合算。還不如回英國算了。
歐盟規定:凡7年以上土地上生產的東西可稱organic。7年以下,5年以上叫pre organic 。5年以下不是。還有人爭辯,風,水在organic土地上經過,對organic有影響,也應考慮進去。
我家多年用organic食品,味道絕對不一樣,深有體會,就此一點也值得。
所以,說“小時候的蔬菜水果特別好吃”,是因為化肥和殺蟲劑,還是因為感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