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年老宅 (6)

(2015-12-13 08:48:10) 下一個

如果說前院是孩子們玩樂的天地, 那麽後院就是主婦們生活的舞台, 因為它靠近水井靠近廚房. 三餐的準備, 四季的替換, 炒炒燉燉, 洗洗涮涮,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媽媽們日漸粗糙的雙手換來的是孩子們年年增高的個頭. 吃飽穿暖, 去學習去工作, 這裏是我們的大後方. 

傳統節日來臨, 後院總是第一個讓孩子們嗅到味道的地方. 誰家早早地買來粽葉, 不幾日便滿院蘆葦葉的清香; 哪個勤快的媳婦提前煮好了今年第一鍋桂花芋頭, 打亂了其他媽媽們的節奏. 香糯可口的年糕, 熱汽騰騰的元宵都在記憶中刺激著我們的味蕾. 
 
不用擔心會不會包粽子包元宵, 到時候每天都有機會學習, 真要是太笨, 沒關係, 幫忙的人一大堆. 太忙來不及? 各家送來的加一起比你自己想要準備的還多. 
 
因著院裏特別的人物關係, 從小到大, 我不知吃了多少別家的飯菜. 最早記得的是堂叔的婚宴, 這其實是我大些時候推斷出來的. 當時我才五歲左右, 不明白為什麽喝完喜酒後的幾天,一到晚飯時間, 各家小孩不在自家吃飯而是去老奶奶家圍一大桌一起吃飯。豐富的飯菜, 歡樂的氣氛,還有女性長輩照顧著, 不斷幫你夾菜, 每天都吃撐了. 飯桌上沒人管你是不是邊吃飯邊說話了,喝湯是不是出聲了,有沒有掉米粒,有沒有挑食, 實際上你大可任性, 指著你喜歡的菜說我還要我還要. 大家白天在一起玩, 晚上還一起吃飯, 要多開心有多開心. 以後院裏婚宴壽酒也是辦過不少, 場麵大時同時筵開六席, 一天可開十幾席, 卻因跟著父母, 多了許多規矩, 再沒了那自由的感覺.  
 
平日裏,院裏有個習慣,誰家做了好吃的都會給各家送些嚐嚐。所以孩子們隔三岔五能吃到別家做的春卷麻球藕餅什麽的。樓上華家吳家搬走後來了一部隊政委,北方人,他家的各色麵點也特受歡迎。在我們南方人麵前,他家三個男孩擀餃皮時就象在表演節目一樣。我們卻愛包大餛飩,皮是買的現成的,吃法跟餃子一樣,不放湯。給每家要端一大盤。這樣,一到包餛飩的那天會是十分忙碌的一天,全家出動,準備好多餡,那陣勢象開點心店一樣。別家送來的餛飩總是最好吃的,數量有限,正吃得香呢,沒了,讓你惦記著下次。由於我媽沒時間經常做點心回報,因此我家包餛飩時就用高數量來彌補低頻率,那規模曾經嚇得我姐夫咋舌:這是要管全院人的飯呐?也因此我媽總是再三推辭別人的好意,可人家都送過來了,哪有再帶回去的道理?常常用一句話結束推讓:我這是給三毛丫頭的!小時候的我還當真了,特得意。後來明白那隻是一種說辭。相反,我們院沒有寵小的風氣,每家都是維護老大的地位和利益,這樣他們才有威信幫助父母管教弟弟妹妹。我家有什麽稀罕的好東西吃,分配時,我爸會特意切塊大的給我大姐,並明確說明:老大做的家務最多,理應多分點。我們兩個小的也毫無意見。通常,姐姐看妹妹早早吃完了,又會把她那份再分些給我們。老大有時候還能作家庭代表。有次長房的姑婆要分些小古董給大家,就是指定每家派老大去抓的鬮。
 
這吃的文化古今中外都差不離,過節了有事了都是請吃請喝,至少以吃飯的名義來增加交流增進感情。在我們院,今天你家的菜裏放的是我家的醬油,明天我家做魚用的是你家的蔥,常年累月,感情能不深嗎。那幾家外姓人都和我們過成了一大家子。樓上住過兩撥人家,每撥都有跟我們家族聯姻的。搬出去了,不是鄰居了,可親家關係還在那呢。所以啊,人的感情是處出來的,更是吃出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