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年老宅 (2)

(2015-11-21 05:30:05) 下一個

老宅到拆遷時已住了五代人。在我小的時候能在一起玩的孩子大大小小有近二十個人。 六零後居多, 有些五零後和七零後。 輩份就搞不清了,  因為大家都喊名。 所以一個我喊她六妹的小丫頭喊我爸哥的時候, 我覺得她笨死了。 這群上學沒上學的孩子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女孩占絕大多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院裏的封建意識還是挺濃厚的。不過人多力量大, 女孩們團結起來經常能讓最有權威的老奶奶改變主意,未分家前老奶奶可是大家庭內務的總管。幸好是新社會, 女孩們也沒吃啥虧, 尤其在年輕一代的長輩那裏。我的一個堂叔就特別寵我。 每次他從南京的大學放假回來都會給我買好玩的東西。有次他和他的女朋友還把我們十五六個小孩帶公園去玩了。那也是記憶中唯一的一次院裏孩子集體出遊。

 
那是六十年代末的一個夏天, 我還沒上小學呢。 堂叔新買了相機想要顯一下身手, 便想組織大家出門, 沒想到遭到各家父母一致反對: 你一個毛頭小夥帶那麽多人出去, 會出事的。看到堂叔蒙著被子裝膠卷後我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 別的孩子也都情緒高漲。禁不住孩子們軟磨硬泡, 父母們開始鬆動: 上學的孩子可以去, 其它的留家裏。那哪兒成啊, 沒上學的可難對付呢, 他們會哭啊。 最後,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父母答應了。 一路上這群四五歲到十四五歲的孩子還挺引人注目的。 來到公園按堂叔的要求擺拍了許多照片。 拍著拍著出情況了: 較小的孩子不是累了就是餓了渴了, 這還好辦, 困了的孩子你不讓他睡那就煩躁啦, 大孩子幫著哄也沒用, 堂叔和女朋友也鬧起小意見來... 遊人駐足觀看:這倆年輕人老師不象老師家長不象家長的,咋回事啊?最後隻好草草收兵返家, 進門時整個一潰敗之軍: 鼻涕眼淚滿臉, 泥土汗水滿身。 各家大人趕緊清點人數, 沒少! 謝天謝地。堂叔肯定後悔過, 我也是, 出去辛苦半天才吃了一根冰棍。被拍照一點也不好玩, 反而很辛苦, 臉都笑僵了。不過留下的相片幫我把記憶保留到了今天。
 
平日裏我們這群孩子除了在一起玩耍, 生活上也互相照應。那個年代父母都忙著抓革命促生產, 這家的大孩子幫忙看護那家的小孩子是常有的事。堂叔的幾個小孩就是院裏孩子抱大的。大家把小不點當玩具似的, 要睡覺了他的媽媽要滿院子找。因此, 嫁到我們院裏的媳婦是很幸福的喲。生活技能也是大傳小, 小傳更小。比如怎麽讓一個快滅的爐子起死回生, 如何掩蓋燒糊了飯的真相, 糖醋排骨怎麽做更嫩, 闖了禍該作何補救好讓懲罰降到最低... 雖說不是親兄弟姐妹卻因朝夕相處跟親的沒啥區別, 碰到有人被外麵的小孩欺負, 會有很多人為你撐腰。特別在學校裏, 連老師都知道誰誰誰誰誰是一大家的。家訪時一次能訪好幾家, 多省事兒。 
 
除了被動受教,  主動學習的機會也很多。有次院裏一個上初中的姐姐不知為何惹惱了她父親, 在她父親揚起手來的千鈞一發之際舉起紅寶書擋在胸前: 你敢打我? 她父親的胳膊立馬停在半空, 一時語塞。現場的孩子無一不為這個姐姐的急智折服,很快她的英勇和智慧就在孩子們中間傳開了。我也暗自揣摩以確保必要時能在最恰當的時間點用上這招。可一直也沒機會。你不要以為我有多乖,其實是我爸不那樣打孩子。他跟你講道理,循循善誘直到你自認錯誤覺得該罰,伸出做錯事的那隻手挨戒尺。大一點我就明白了其中的陷阱:我一小孩白紙一張,還不是跟著大人的思維走,你想往哪誘就往哪誘。我現在有文化了有思想了,咱們不定誰誘誰呢。哈哈。挨完打幾個最要好的姐妹會噓寒問暖,玩遊戲時故意輸給你博你一笑。
 
大家就這麽一起喜怒哀樂,一起學習成長。漸漸地,幾個年長的姐姐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常有那介紹人帶了男青年來家見麵,那可是牽動了我們這些半大孩子的心:未來姐夫長啥樣啊?他配不配得上我姐啊?。。。找各種借口去那見麵的房間探下頭聽個音。到了戀愛階段,隻要進了我們院,他的一舉一動都有很多人關心。能不能把一群孩子搞定也多少決定了他的戀愛道路還能走多遠。因此,要當我們院的女婿都是要經過更嚴格的考核的喲。
 
拆遷後,逢年過節都各回各的娘家,我們的後代之間已逐漸生疏,隻好聽他們的媽媽講那大院裏的故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上網散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suiyi'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isuiyi 回複 悄悄話 好溫馨的回憶1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