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孩子的文革 (9) 學工學農學軍

(2015-10-22 08:05:17) 下一個

相信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經曆過學工學農學軍。 年級低時會按排去工廠農村部隊參觀。 高年級的學生就可以真正體驗一把生活了。

 
本地是輕紡工業重鎮, 參觀最多的是棉紡廠, 布廠, 印染廠, 繅絲廠, 絲織廠... 從廠名你就可以大概看出它們是幹啥的。但進廠參觀了尤其是綜合性大型棉紡廠, 你才會發現小孩的想象力到底有限。市內最大的國棉一廠就在我們學區內, 解放前歸榮家。 在小孩眼裏它簡直大得看不到邊。 據說有幾千職工, 從前廠門走到後廠門大人要花大半個小時。我們去過多次, 隻看了部分車間, 場麵那叫一個壯觀: 上百台紡紗機或織布機一起運轉, 哄鳴聲讓對麵說話的人要吼叫才能聽清。 怪不得紡織女工個個大嗓門。 相同工序的車間往往有好幾個。幾次下來對棉花進廠後怎麽變成粗棉條 , 繼而經過粗紡細紡...最後織成胚布, 或染色或印花成為店裏的商品有了比較全麵的認識。四年級時還停課兩周分到各個車間參加勞動, 當然隻能幫個小忙啦。 參觀絲廠, 從工序上是大同小異, 唯有從蠶寶寶身上把絲頭找到並纏到線軸上這步最具特色。 看著機械化的場麵每每想到憶苦思甜報告裏提到的情景:  女童工手工操作, 從滾燙的水裏抓絲頭...頓時產生了階級情民族恨。 記得參觀後寫作文時就這麽寫的。 
 

鋼鐵廠也是去過多次的。 工人師傅帶著我們邊看邊講: 礦材如何被篩選煉成生鐵, 鑄鐵, 再煉成鋼, 經熱軋,冷軋成矽鋼。。。跟紡織廠女工為主的情況大為不同,鋼鐵廠內幾乎看不到女工。環境也恰好相反:一個是白白淨淨,一個是烏漆抹黑。我們同學中父母一個在鋼廠一個在棉紡廠的就有很多,真是粗曠與細致的絕佳組合。參觀後照例要寫作文,從來沒發愁過。因為當你看到煉鋼爐出鋼時那沸騰熾熱的場麵;鋼水象紅瀑布流瀉下來時濺出的燦爛的鋼花和軋鋼車間裏飛舞的火龍時,你不可能無動於衷毫無想法。

 
小學學農主要去郊區拾個稻穗,看看怎麽養蠶,去茶場采個茶啥的。印象深的是看整個製茶流程,關鍵步驟是炒茶。大鐵鍋內人工翻炒,一個茶場隻有很少幾個人能擔此重任。火候,翻炒頻率,時間,手勢,外加看,聞,撚,揉。。。上等好茶都是人工翻炒出來的。那一雙手在鐵鍋內上下翻飛,猶如舞姿般美妙。
 
勞動人民真偉大。
 
當好不容易等到上初中住到校農場學農兩周時,我們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辛勞。第一次離開家過真正的集體生活,真是太興奮了。大通鋪,男女各一間,一批兩個班,那就是睡五六十個人的大地鋪啊。從熄燈到真正安靜至少要大半個小時,不過,它變得越來越短,白天的勞累讓大家更願意多睡會兒而不是多吹會兒。勞動以割麥為主,間或收山芋和做果樹管理。彎著腰割兩小時麥子的體驗遠勝過長期的口頭教育,吃飯時那個香,那個快,那個幹淨!早晨山裏帶著清香的空氣,在池塘裏洗漱的新奇,傍晚打著手電到小河溝裏抓螃蜞,宿舍樓後墓地的磷火。。。一輩子的記憶。
 
學軍受條件限製就沒那麽多可書可寫的了。我們參觀過本地駐軍炮兵部隊,看他們表演疊豆腐幹被子,觸摸過軍馬,讓解放軍叔叔幫我們做隊列操練。去較遠的軍用機場看飛機起飛降落,看它盤旋,俯衝再拉起,看它超低空飛行。聽飛行員叔叔拿著飛機模型講飛行原理。
 
相比後來的學生幹坐在教室裏學書本知識,我們的學生生活真是多姿多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