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後,幾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個疑惑:是按著國內的時間過還是按著美國的時間過?
小時候看年三十的春晚,從電視中看到海外華人“天涯共此時”的同歡樂場景,都會被那些畫麵設置鏡頭切換得毫無雜念,滿心的隻有激動和興奮,真是覺得全世界的華人都與電視機前的我“共此時”“度良宵”。
後來大一些才知道有“時差”一詞。
然而,直到來了美國,才真正體會到“時差”的含義。
中秋節剛過。
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在陽台上看月亮,想著遠方的親人朋友們,他們已比我早12個小時看到了圓月,雖然是同一個月亮,然而,在我欣賞此刻此景的時候,他們卻在白天忙碌著。
會不會有人在忙碌中停下來抬頭看看天,想想此時的月光已灑在地球的另一半,而在另一半地球上某個角落的我也正仰望著天,思念著你呢?
瞬間的情感往往被瞬間的場景所牽動,再想去捕獲瞬間與你“共此時”的人,是多麽奢侈的事情。
孩子早已睡下,丈夫象征性地在我歡呼“看啊,月亮不見了”地時候閃了個身影,淡淡地說了句“哦,月全食哈?”就又坐回了電腦前。
頓時,心中的意境一下子被殘酷的現實催滅。
海上生明月,天涯怎共時?
明月空間照,咫尺難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