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在意

隨便寫寫,隨便看看,隨便聊聊
個人資料
何必在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之行裏斯本篇(10) – 跟著導遊四處走 (上)

(2024-06-07 15:59:20) 下一個

上一篇的一路向塔行已經把我給走趴下了,第二天非但沒有懶覺睡,一早就被豬隊友叫起來因為Paulo會在九點正在酒店和我們會麵。你就算不好奇,我也要交代一下這個Paulo是誰。這不得不提一下我的波士頓之行期間跟團的那個瘦如竹竿,開口如開機關槍的導遊Brain,他那豐富幽默的講解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以至於老公在沒征求我的意見下,就自作主張地上網預訂了一天的私人導遊,而Paulo就是導遊公司派來的人選。

九點整老公和我來到大堂,隻見一位戴著一頂漁夫帽帽,身材高大的中年大叔站在酒店大門口等候,老公上前自我介紹後,這算是接上頭了。因為Paulo是我們的私人導遊,所以路線可以完全靈活選擇。我們告訴他我們已經去過幾個最主要的景點,希望他能帶我們去一些冷門但又別具特色的地方。Paulo是個很健談的人,我想要作導遊這一行,如果你不是個外向型並且健談的人的話,那麽這份工不是很適合你,而Paulo在做導遊之前曾是個房地產經紀,但是由於新冠的影響,地產生意實在慘淡的很,於是他在情況稍微好轉後,轉職做了導遊,而導遊工作帶給了他這個熱愛曆史的人很大的滿足感,而且工作時間上的彈性也便於照顧和他同住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弟弟。怪不得Paulo的神情似乎有一絲憂愁,不知是不是由於平時照顧弟弟的勞心勞肺讓他倍感生活的壓力。

我們一起步出酒店後,商討著去哪裏,Paulo提議我們先去就在酒店附近的一個曾經是猶太人居住的社區看看。說到猶太人,我不由得告訴Paulo老公也有猶太人背景,他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公公是在德國出生的,但是由於害怕希特勒發動戰爭,所以他的爺爺一家大小包括老公曾祖父母都從德國逃了出來,老公的爺爺成為了軍醫帶著一家大小包括我的公公一起隨美軍前往巴西,然而老公的曾祖父母卻沒能直接來美國,卻隻能搭當時唯一可以上的船,去打了我的故鄉上海,而巧合的是,他們當時住在虹口區,而我的外婆退休前都是在虹口區中心醫院工作的。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料到,超過半個多世紀後他們的曾孫子竟然和一個上海女子結了婚。當Paulo聽到老公也有猶太人的背景,馬上從頭頂上取下漁夫帽,從外衣口袋裏掏出了一頂白色猶太人特有的yarmulke小圓帽並把它戴在他那已經有些禿頂的頭上。他解釋說他發現自己是猶太人還是成年後,當收養他的父親去世後,他才查到他親身父母的信息而確認自己是猶太人,而從此他信守猶太習俗和教規。但是他發現有些他帶團的遊客對猶太文化不是很尊敬,所以他在清楚遊客們的背景和文化傾向之前一般不主動表露他的猶太身份,也不會戴上yarmulk帽子。不過在知曉我倆對猶太人的認同後,他非常自豪地把他的小圓帽戴上了。

Paulo決定先帶我們前往參觀在Alfama還保存下來的古老城牆,我們一邊前行一邊Paulo不斷地給我們灌輸當地的曆史知識。我們到達的Mura LHAS 的Lisboa是葡萄牙致力保存的一係列古老城牆遺跡,它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一個是我們已經參觀過的城堡極其城牆,也就是古時裏斯本這個城市第一個用於防禦的石牆。而第二個是我們眼前所見的Cerca Moura也就是摩爾人的城牆,這裏的城牆據說是在大約10世紀在摩爾人統治的時期建造的,但是在一個多世紀後摩爾人受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勢力的攻擊,而最終在1147年國王阿方索一世在十字軍的幫助下把摩爾人趕出了裏斯本。雖然此後摩爾人不斷進攻想奪回領地,但是可能他們自己建造的城牆太過堅固,所以成功抵禦了自己的進攻。唉,要說有時建立“豆腐”工程可能還是具有長期戰略意義的。第三個是Dinis國王沿著Tagus河河口向西而建的城牆,我們沒去參觀,但是據說這段城牆是為了保護裏斯本海岸線的商業免受海盜襲擊。

下圖是城牆老區

  

從Paulo講解的口氣中可以聽出他對裏斯本的愛,也可以感受到他以猶太人為榮。我們走在鋪滿石子幽靜的小巷中,想象著這曾經是多種文化和宗教相融合的地方,兩邊的房屋是破舊的,可能承載著沉重的曆史讓它們倍顯滄桑,就像Paulo介紹給我們的一位年邁的小店女店主,她已經步伐蹣跚,兒女都已經離開葡萄牙去國外謀生,但是她還是守著她的小店來維持生計,也讓她有個點兒可以和鄰居們話話家常。看Paulo和她親切地聊天,可想而知,Paulo也是這裏的常客。特別喜歡小店門口牆上掛著女店主中年時的照片,那灰白的底色很輕易地把年代感呈現出來,看著老太太照片中燦爛的笑容,希望如今的她依然能笑顏常開。

下圖是女店主

我想沒有葡萄牙人不為他們曾經在航海曆史上所創的輝煌而驕傲,Paulo當然也不列外,我們都聽說過茶是如何被引來到西方的不同版本,而Paulo很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的版本,據他所說茶是最先由葡萄牙人在成功環航到印度後從那兒帶回葡萄牙,而tea這個詞的由來是從葡萄牙人從印度運送茶葉時在貨物上的縮寫標識,T代表transporte (葡萄牙語的運輸),E代表ervas (葡萄牙語的草本植物), A代表aromatico(葡萄牙語的香味),所以TEA就是運輸有香味的草藥。這個我實在無法考證,大家聽過算數,如果和史實不符,千萬不要怪我。

從我們酒店出發仿佛去任何景點都會途徑壯麗的商業廣場,這回也不列外,雖然這次沒有見到那位唱歌劇的街頭藝人大叔,不過Paulo卻指給我們看一家據說是葡萄牙最出名的糕點店Confeitaria Nacional,它出名因為人家曾經是專為皇家製作糕點的。哇,人家在門牌上驕傲地標注著咖啡店已經有180年了,不過這個標識肯定是好多年前做的,因為咖啡館是1829年成立的,那據今年就得195年了。跟著Paulo遊,我就不好意思進糕點店,但是我心裏記著一定得找時間來這裏嚐嚐他們出名的蛋糕。

下圖是咖啡店外觀

作為猶太人的 Paulo不可能不帶我們去對葡萄牙曆史特別是猶太人在歐洲遭遇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1506年裏斯本大屠殺紀念碑。據說在1496年,開始居住在葡萄牙的猶太人被驅逐,他們在葡萄牙的社會地位日漸低下,他們還被強迫洗禮皈依天主教,否則就得被驅逐。當時的Manuel國王一世還通過法令將所有猶太人改宗。而這些被迫改宗的人成為了新基督徒,然而原始的基督徒對這些新基督徒很是排斥。所以時有暴力事件發生。據Paulo解釋,進教堂必須脫帽的習慣並不是出於禮貌或對教堂的尊重,而是當時由於猶太人被迫皈依天主教,但是很多猶太人仍然遵循猶太習俗,會戴上象征他們猶太身份的yarmulke小圓帽,然後再在小圓帽上戴上一頂禮帽以掩蓋他們真正認同的猶太身份,所以要求所有入教堂的教徒除下帽子的規矩是用來檢查進教堂的是不是那些陽奉陰違的猶太人。

任何大屠殺的起源都是由仇恨開始的,裏斯本大屠殺也不列外,天主教對猶太人的仇恨,加上當年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是我沒想到大屠殺的導火線是那麽的微不足道,在1506年4月19日周日,在我們所處的紀念碑後的Sao Domingos教堂內,信徒們正在祈禱結束持續的幹旱和瘟疫,當時有幾個信徒突然聲稱他們看見一束神奇的光芒,一定會有奇跡發生。這個傳言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地在當地居民以及港口許多外國水手們中傳開,他們紛紛來到教堂門口聚集想見證奇跡的發生。可人群中的一個新基督徒以嘲諷的口氣評論這個奇跡的說話時,引起了眾怒,很快地演變成一場暴力,而新基督徒們成為了暴力的目標,導致數千人喪身,直到國王派軍隊幹預,才結束了這場暴動。曆史一次次地證明暴力是仇恨的產物,可悲的是現實中人們往往會忽視曆史帶給我們的教訓,而讓悲劇一次次地重演。

下圖是紀念碑

 

我和老公本想進教堂看一看,但是Paulo十分清晰地表示有生之年他都不會踏足這個教堂,我們也就尊重他的立場也過門不入了。我後來上網查了查,這所教堂建於1241年,曾經可是裏斯本最大的教堂之一,而且,這裏曾經是葡萄牙皇室婚禮儀式的舉辦場地。教堂不但在1755年的大地震中差點完全被摧毀,修複後,在1959年的一場大火中再次嚴重受損,直到1994年才修複並重新開放。

離開教堂一帶,我們走了沒多久就到了Rossio廣場,廣場中央有噴泉,還有一根幾十米高的柱子,Paulo告訴我們柱子上的銅像是Pedro國王四世,但是廣場最大的亮點是地上由小碎石鋪成的波浪般的石板,據說是1848年創造的,而這樣的設計還在澳門得到複製。去年我和老媽去澳門的時候就看到同樣設計的石板路,所以在這裏見到不由得讓我想起和老媽在港澳的溫馨時光。

下圖是廣場

穿過廣場,走了十分鍾不到,Paulo引導我們來到了一家書店門口。書店當然不出奇,但是這家可是世界上最老的書店,一家從1732年就開始經營的叫Livraria & Café的書店。至今已經有292年曆史,經曆了地震,大火,經濟蕭條等的風風雨雨,雖然書店大樓外牆的裝飾瓷磚已經顯舊,可能已經被幾經修複,但依然挺立在Garrett街73號,並且現在已經成了裏斯本的一道風景。這裏的書籍有些比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要老,但是也有當今最新出版的各類暢銷書籍。Paulo帶著我們入內逛了一圈,老公也正好趁機借他們的洗手間一用,我就在書店的一角發現了整個書架都放滿了葡萄牙引以為傲的著名詩人作家Fernando Pessoa的作品,傑出的文學作品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下圖是書店

 

在書店一側,隔了一條人行過道有一座天主教堂,Paulo照例不想入內,老公和我就走進了這座叫Paroquia dos Martires 也被稱為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Martyrs的教堂。這座教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147年,當國王阿方索一世從摩爾人手中奪回裏斯本後,為了紀念在包圍基督信仰的戰鬥中陣亡的士兵,建立了一座教堂並容納了由幫助阿方索取勝的英國十字軍帶來的聖母像,可惜教堂在1755年的大地震中被完全摧毀,於將近三十年後在以巴洛克和晚期新古典主義風格為設計基調而重建並再度開放。

下麵是教堂內外景

  

離開教堂,走著走著我們就到了Miradouro Sao Pedro de Alcantara, 這個據說是裏斯本最大也最吸引人的觀景台,在之前的博文中我有描述過這裏也是我和同事們路過,他們在那裏打卡,而我為了趕去酒店班車,隻能匆匆一瞥而過的地方,不過那時我還不知道這是個觀景打卡熱點。終於我有機會在這裏可以“左顧右盼”,拿著手機不時記錄下藍天白雲下在這個觀景台可以眺望到的美麗景色。

下圖是觀景台景觀

 

來到裏斯本,到處可以看見用瓷磚修飾的外牆,但是很多已經非常殘舊,有些牆麵上不少瓷磚不是缺損就是整塊都不見了。Paulo告訴我們在當地有一些專業偷手會喬裝成裝修工人或者工程維修人員在大白天公然一塊塊地把原裝的瓷磚從牆上挖下來,然後在市場上倒賣。見我們喜歡瓷磚的各種設計,於是Paulo帶我們去了一家專門出售古董瓷磚的商店,這家臨街的店鋪,從玻璃門看進去,鋪麵不大,但是當我們步入店鋪,才發現,裏麵有樓梯通往地下層以及第二層,店鋪內的瓷磚品種繁多,瓷磚上的畫麵各不相同,反正地上走的,天上飛的都有了,很多都可以看出年代的久遠。我隨手拿起了一塊看得出是複製品的四方形的瓷磚,一看這麽小小的一塊還不是什麽古董竟然要五十歐元。可想而知,那些不明碼標價的有些曆史的瓷磚裝飾品不上萬才怪呢。

下圖是各式瓷磚

  

下麵是我做的視頻

以上文,圖,和視頻都是原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何必在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每次的溫馨留言和鏈接,剛剛拜讀了菲兒這篇有關猶太人和上海的關係的博文,還了解到何鳳山這個有著強烈人道主義的英雄。有可能我老公的曾祖父母拿到的簽證也是何領事簽發的。我小叔子幾年曾前去上海演講,我特意讓老媽帶他去了猶太人紀念館。謝謝菲兒的好文,我會把何領事的故事告訴老公,讓他知道感恩,今後一定更要聽我這個上海老婆的話!周末快樂!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讚在意精彩的遊記,寫得真好,原來在意的先生有猶太人的血統,以後回上海可以去看看那個猶太人的博物館: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2406/3707.html

視頻也欣賞了,做得很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