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北京的四合院。它不是那種老北京的傳統四合院兒。 這個四合院是由四座灰磚灰瓦結構的“L”型蘇式三層樓房圍起來形成的一個長方形院落。 每座樓有三個門洞, “L”型拐角的門洞裏有九個單元,其它兩個門洞裏各有六個單元。三個門洞的單元加到一起,每座樓有二十一個單元。我們那個四合院裏一共住著八十四戶人家。按照今除了把角樓門裏的房子略有不同外,每個單元的房間格局都是一樣的:並排挨著的兩個十二平米左右麵積的正方型房間的一側由一個不到兩米寬的走廊連接;走廊的一端是廚房,另一端是廁所;廚房外側有個門,們在是個四,五平米大的水泥涼台;走廊的另一端是廁所,廁所裏有個洗臉池,有個衝水馬桶,有個水磨石的洗澡池。
那年月院裏大多數人家都沒有屬於自己家的家具,即便個別家有最多也不過是有不多的幾件小家具。家具都是父母工作單位按需發配的。所謂按需,也就是按人口多少分配幾張木板床,再分配個學習寫字用的三屜桌,吃飯用的方桌,幾把方凳,幾把椅子,一兩個衣櫃。房子的麵積不大,家具也很簡單,而且各家都大同小異,但記憶裏我有個很溫暖的家。在這個稱為家的單元房裏我住了將近十八個春秋,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快樂的十八年,是在父母和三個姐姐身邊的十八年,是我住的時間最長的家。那個院兒裏的小孩兒是我的發小兒。
我們的四合院坐落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南麵,小時候它的周圍都是菜地。後來院北麵建了有色金屬設計院,東麵建了一大片鐵道部的宿舍樓,鐵道部的宿舍基本上也是幾座樓圍在一起形成一個一個的四合院。有色金屬設計院額宿舍建在了我們院的南麵。院兒西麵一直是菜地,1964年在那片菜地上建起了一座中學 - 玉淵潭中學。孩子們都叫它玉中。我有六年是在玉中度過的。
。。。。有空兒就寫點兒, 寫哪兒算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