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

看現在 憶過去 想寫就寫寫
正文

哪裏最熱?中國?美國還是非洲?

(2017-07-25 12:30:17) 下一個

     這幾天高溫肆虐中國,想想我原來住的城市是最為有名三大火爐之一,現在恐怕也被越來越多的新火爐城市所替代,確切地說不是替代,而是火爐無所不在,遍及全國各地,長江黃河。過去我是情願手抱熱水袋,與湯婆子共枕一冬,也不願意過那汗如雨下的酷暑三五日的人,對高溫的恐懼尤甚。           

     看到微信中天天 都是熱!熱 ! 熱 ! 的帖子,一時心血來潮,想寫些自己近來的所見所聞,看看到底哪裏最熱。

    下麵是南京的天氣預告。7月23日5am實時氣溫,29℃. Feels like(感覺)43℃,humidity(濕度)88%,中間圖片是36小時的溫度,周六中午37度,感覺45℃(最高), 夜間28℃ ,感覺33℃(最低), 最下麵圖片是7天氣溫預測,顯示出下周白天氣溫在37~38℃之間,感覺45~47℃.

   下圖是美國加州棕櫚泉(palm springs)的溫度,美西的死亡穀,棕櫚泉,拉斯維加斯等旅遊地被公認為是最熱的天氣,22日下午4時,實際38,感覺40℃,36小時預測最高43℃,夜間最低28℃,濕度19%。7天中預測最高的一天44℃,感覺47℃。最低28℃.

   再看非洲北部的馬拉喀什,摩洛哥的最南部城市,也是這個國家最熱的城市之一,同樣的時間,實際27℃,感覺27℃,36小時夜間最低17℃,中午最高32,平均濕度28%,7天預測白天最高40℃,最低夜間19℃。

    哪裏最熱?從字麵上看, 棕櫚泉和馬拉喀什的實際溫度都比南京高,但仔細注意,南京的溫度自己的感受要比實際高得多,而美國棕櫚泉實際溫度和自己感覺差不多,非洲好些地方的溫度則和南京相反,自己的感覺都比實際溫度要低。關鍵就在於濕度,看上麵圖片的濕度,南京88%,棕櫚泉19%,馬拉喀什28%,濕度越高,人就不舒服,有時30度就感覺像40度一樣難以忍受,而濕度低的非洲一些地方即使40度就像30多度,中午在太陽下或是運動時會出汗,樹蔭下不運動就不會有汗,黃昏後得不停地加衣服,短袖,長袖,夜間也不必天天用空調。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皮膚急易灼傷,因為你並未感覺在40度的高溫下行走。所以濕度是評判高溫很重要的標準之一。

    今年的五月初和六月下旬分別去了棕櫚泉和摩洛哥的沙漠地區。體驗風景的同時也體驗的了當地的氣溫。

    從洛杉磯到棕櫚泉開車約一百多英裏,我們要去的是Mt San Jacinto(聖哈辛托峰)公園。一路就在山裏轉,路邊是碎石荒草,少有綠樹。  

   越來越感到溫度上升,但是奇怪的是不遠處的山峰還有積雪。山腳下是沙漠,說明這一帶溫差相當大。

   在這裏看到最多的就是風能發電機,覆蓋於整個沙漠。

棕櫚泉空中纜車(Palm Springs Tramway)站口。

     

     從停車場到纜車入口處有一段上坡路,雖然不長,但走上去還是氣喘籲籲,頭上的汗都冒出來了。天氣預報當時棕櫚泉的平均溫度是38~39℃,實際的感覺是中午40多度,夜間不到30度。

    棕櫚泉的空中纜車是世界上最大的360度旋轉纜車之一,1963年開始運營,也不斷升級換代。旋轉纜車顧名思義就是站在原地不動,纜車不停地360度旋轉,任何的角度每個人都能看到。現在全球有三大旋轉纜車,另兩個分別是瑞士的鐵力士山和南非的桌山。

    三大旋轉纜車已坐過兩個,兩年前坐過南非的桌山纜車,瑞士去過沒坐過,因為二十七八年前口袋裏沒銀子,隻好“望山興歎”。

    San Jacinto Mountains,海拔10,804英尺,這座山的山腳下,就是棕櫚泉城。纜車道建於兩個山峰中間,短短的10分鍾就從海拔僅為400英尺的沙漠荒地,爬到8,516 英尺高的Mountain Station 站,

     許多遊客在纜車啟動後突然的直升向上都哇的尖叫起來,因為有過桌山纜車的經曆,我也沒有感到多嚇人。

    下麵照片中頂部一大片黃沙地就是棕櫚泉,溫泉、高爾夫球場、滑雪場布遍全鎮,被譽為休閑度假勝地。

    明顯地看出這個沙漠城夾在兩山之中。北側是San Bernardino Mountain,南側就是San Jacinto Mountains。

   

 

     再往上城市的輪廓就越來越小了,湛藍的天空出現在眼前。隻要是低窪處就有水,有水就有綠。這是沙漠地質的特點。

     

 山頂處的觀望台,可以把整個棕櫚泉城一收眼底。

  黃黃的一大片,右邊隱約有點綠是棕櫚泉城,這就是西域。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西域的風景都如出一轍。

星羅棋布的白杆子是風能發電機,在加州的沙漠中比比皆是,成了一道風景線。  

 山頂有好幾個步道,最容易走的也要一小時,我們就選擇最簡單的,許多徒步登山愛好者也有從山下爬到山頂的,需要一天時間。

山頂風景

   最不可思議的是,山下烈日炎炎,山上卻涼風習習,溫度驟降了二十度,就僅僅二十分鍾。提前看了天氣預報說是山上隻有十七八度,在進公園前的一刹那仍被近四十度的高溫嚇到,怎麽都不信山上會這麽冷,猶豫了片刻才帶上夾克,看著短衫短褲的人簌簌發抖,更覺得我們的決定絕對是英明之舉。

 下山之後,頓時又覺得腦袋熱血沸騰,猶如至於人間煉獄。小心翼翼地發動汽車,感覺輪胎都要融化了。

 一路向棕櫚泉開去,車內儀表顯示外麵的溫度是50 ℃,時間16:47 

   

 一路上僅看到一人在行走,我都替他捏把汗,該不會中暑吧,這是個很強悍的美國佬。

     傍晚去了一年一度的當地印第安人節日,當地居民都會拿上自家拿手的食物,藝術品擺攤,吸引了不少遊客。

     雖然下午的酷熱仍未散去,但是陣陣涼風已撲麵而來,走在路上已感覺沒有太大不適。

     19:06   36 ℃ , 僅兩個多小時,溫度已降了十多度。

 

    為什麽叫white party?不明白。

 

  自家做的點心。 

   燒烤牛肉漢堡的漢子,看到火焰騰起的一刹那,再也不會想到幾個小時前這裏的氣溫還是四十多度,如果不是溫度迅速地降下來,不僅會把遊客嚇到,自己也會烤成肉餅。

 

印第安人的繪畫。

                   

  印第安人在賣他們的音樂唱片。

西部牛仔民間音樂家。

     我們一直思索著這裏溫度會變化那麽大,有點像以前我們稱之為弄堂裏的過堂風那樣,是不是與地理地形有關?後來看了網上的解釋,棕櫚泉夾在山脈之間,使得公路通過的隘口成為一道天然的風洞,這個風洞的風力效應足以大到可以驅動風力發電的風車,而每年高達三百天以上有定時定向的強風,在近二百平方公裏範圍內,豎立著約四千座發電風車。足以提供棕櫚泉地區的民生用電及整個Coachella Valley的農業用電。棕櫚泉還有個叫“風之旅”的旅遊線路,也是旅遊觀光的新潮。如果風力很小,這裏的熱天就很難過了。也不會是布滿溫泉、高爾夫球場、滑雪場的休閑度假勝地。

     我們住的是新落成才兩個月的酒店,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巒之中,山腳下是高爾夫球場,周圍環境也相當優美。早晚的溫度非常適宜。絲毫也不會想到與中午的高溫有如此大的反差。

    處於沙漠地帶,不毛之地裏的一塊綠洲,水源相當的重要,San Jacinto的山泉水、科羅拉多河水以及深層的地底溫泉是其來源,花草的旁邊都安裝了伸出地麵的水管,趁著太陽還沒出來,就要進行人工澆灌,否則40度的高溫立刻就能將花草曬枯。棕櫚這個本身就帶有熱帶氣候的植物,加上泉字,你感到這個城市名還真是名副其實。

第二天我們的目的地是聖地亞哥,據出發地約150英裏,途中還要經過一個叫Palm Desert(棕櫚沙漠)的小鎮。沙漠替代了泉,聽起來就有些可怕。

10:06,溫度已達36 ℃.   

  在這個公園處停留了片刻。

   

 這個步道頂端有個小涼亭,注意到仍有人往上爬。

40分鍾後的溫度43℃,我們在Coachella Valley觀景台停下,這裏是個農業區。

向下看我們開過來的公路。不愧為棕櫚沙漠。

離沙漠越來越遠,距聖地亞哥越來越近,道路也變得寬敞起來。

  14:27分時的溫度,已降到20℃. 關掉了空調,披上了外套。

    馬拉喀什是摩洛哥最南部的一個城市,也是進入撒哈拉沙漠的出發地,氣溫要比北部的幾個城市高,我們去的那兩天,中午溫度在35度左右,比一周前低了3度,很幸運。

    這座城也稱為紅城,所有的土地,房屋一律都是褚紅色。給這座城市又添加了幾分熱度。是我們去的六城市中最熱的。 當時的感覺是一種幹熱,所以不是那麽難忍。洗過的衣服在室內兩小時就幹。除了午後一點到三點回酒店休息以外,其餘時間都能走,樹蔭下,建築物下不動隻是微汗。比中國的火爐城感覺要好得多,本地人基本都是阿拉伯長袍。不管溫度多高。

 

 大部分的撒哈拉沙漠團從這裏出發。全程600多公裏才能到達沙漠的邊緣。這又是一個對熱的考驗。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幾乎占滿整個非洲北部,占全洲總麵積的25%。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也是世界上陽光最充足的地方。摩洛哥屬北撒哈,那是幹旱副熱帶氣候,幹旱副熱帶氣候的特征是每年和每日的氣溫變化幅度大,夏日會到50℃,冬日會零度以下。

必經之地是翻越阿特拉斯山脈,這座2400公裏長的山脈把地中海南端和撒哈那沙漠隔離開來。也把撒哈拉的炎熱阻擋了不少。遠古時代由於歐洲,非洲和北美洲相連,阿特拉斯山脈在地質上是現美國和加拿大阿帕拉契山脈的一部分,在非洲和北美洲板塊相撞時形成,當時遠比今日的喜馬拉雅山脈要高。許多山峰上還有冰川時期遺跡,高的山峰終年積雪。目前最高峰4000多米。

山上有綠樹,也有人家,隨著越走越遠,綠樹也漸漸稀少。

tizi n tichka pass,提什卡山口,這種壯觀險峻的公路在大山裏不少見,這不是最險峻的。也不是最漂亮的。是1936殖民時期的法國人建造的。

Ksar Ait Benhaddou(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 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區。起建於公元八世紀,在防禦牆內建造堡壘房屋,Ksar就是堡壘,四周還有修建的箭塔作為抵抗外來入侵。 是摩洛哥南部建築的經典範例。198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從六十年代起,好萊塢許多大片在這裏拍攝。

一路的行程中,白天最感熱的就是築壘村,因為是中午,從山腳下爬到山頂需要一段時間,但也不是汗流浹背,是可以忍受的那種熱。

這種房屋結構是用當地的紅泥巴加幹草做成磚胚搭建的,很不牢靠,但是牆體厚實能抵禦夏日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  

在雨季時,居民與外界的交通需要淌水或借助毛驢過河,後來政府幫助建造了橋,現在是夏季,河床已幹涸。 

許多居民搬到了河對岸較新的住宅。年輕人不斷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老建築群多為旅遊點,附近居民白天去老城擺攤,晚上回新宅自己家。

dades gorge達德斯峽穀, 被稱之為猴掌特殊地貌的一塊。林立嶙峋,起伏突兀,看見有人攀登。

    Dades河穀的綠地,隻要有水源就有綠地,就有居民,隨著沙漠化嚴重,可種植的土地就越來越少。這塊河穀很漂亮。一般種植椰棗和橄欖。

 

 Todra Gorge 托德拉峽穀,冰川時期形成,最高離地麵300米,最窄處10米。兩天的路程感覺還是與美國西部猶他州的南部和亞利桑那州的北部相像。

 

    第二天傍晚到達撒哈拉沙漠邊緣,必須放下行李,帶上大量的水騎駱駝進入沙漠,夜宿帳篷。夏季因為氣候炎熱,進沙漠推遲一小時,次日早晨出沙漠提前一小時,也就是下午六點之後出發,早晨四點必須出來,所以也錯過了日落日出的最佳時間,六點之後並無感到很熱,那天無風,感到有些悶熱。有風時沙子會漫天飛揚,相機鏡頭特易損壞。那晚確實是無法入睡,帳篷營地建在沙丘的低窪處,因為這裏有水源,帳篷一點不透氣,並且是無供暖和空調設備的,棚內溫度足有30度,但蓬外很是涼意習習,許多人夜宿戶外,拍攝星空。早晨起來刮起了風,沒有絲毫熱的感覺。感覺就是二十度多點。而初冬早春進沙漠的都得穿上羽絨服,蓋上七八條毯子,帳篷裏。騎駱駝並非容易,很辛苦,雖然每次僅一個半小時,臀部疼了兩天才好,看起來浪漫,實際很辛苦。

我們駝隊的牽駱駝人穆哈默德。

早晨最後時分,太陽才升起。

   完成撒哈拉的行程之後,我們又開始了北去菲斯的路程,約450公裏,前兩個小時還需用空調,後來感覺溫度不斷地下降,要求司機關了,傍晚時分到達了菲斯,菲斯被認為是個中世紀活化石的迷宮老城,保留著千年古城的風貌和九千多條巷子。當客店老板到路口接我們時,第一句話就說:“你們真幸運,三天前這裏的氣溫還是43度。”

   快要到菲斯時的沿途風景,地貌已完全改變。

水肥草綠牛羊壯。

    媒體曾問過在中國工作的非洲人,究竟是非洲熱還是中國熱的問題時,他們都說中國熱,許多國人不相信。雖然我未去過東非西非,但去過近赤道的新加坡和馬拉西亞,那裏的熱遠比北非南非熱得多。所以我還是相信他們的話。

    通過這兩地的的遊玩,再回想我所呆過的中國夏天,我會毫不猶豫地說,中國最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風景優美! 熱點怕啥! 中國的熱加濕加霧靄使人感覺不舒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