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方水圓

陸美港台, 男女老少, 華人心聲, 日子過好。
正文

去台灣,來美國,回大陸

(2018-11-09 19:12:38) 下一個
去台灣,來美國,回大陸,這不是在談旅遊行程的安排。這是一大批中國人在兩代多的時間裏所發生的故事。
 
從當初少年離開家鄉開始,到如今年邁心係家鄉或是又回到故土。歲月蹉跎中,其內容是繽紛多彩的,也是苦樂交融的。這不是少數個人的經曆,是這個時代洗練一些中國人的過程,它裝滿了多少個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與兒女情長,還譜寫了整個時代中多少家庭的悲歡離合,也襯托著其中大格局更迭起伏的巨変。
但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這些人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去了台灣的所謂外省人的第二代。成長後,其中不少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甚至精英。他們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就像他們來自大江南北的不同口音一樣,各有特色。大多數是隨著父母或親友身不由已地去了台灣,又順著時局潮流來了美國,隨後的六七十年裏,跟著世界格局的風雲變幻,他們寄籬異域卻心係故國,以不同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回歸大陸貢獻家鄉。
 
他們大多數是抗戰嬰兒,在日寇侵華烽火燎原日子中成長。溫飽難求朝不保夕,生存活命是他們童年中的最大渴望。顛沛流離的日子中,學校教育的多少與家庭傳承的潤澤深淺則因人因地而異。而隨後的個人前途與人生過程更是靠著一己奮發向上的毅力自求多福,置身在完全不同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歐美社會,這批人別無他途隻能背水一戰,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求得立足之地。
 
絕大多數是赤手空拳來到新大陸,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狀態複雜,亞洲麵孔的年青人,會不時的遭受到公開歧視的壓力,甚或敵視的眼光。故事中,許多都是具備完整學曆與豐富社會經驗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多年拚搏奮鬥的努力累積中得到的。從年青時期開始,幾乎所有人都是單槍匹馬,在強勢文化的歐美社會,毫無選擇,隻能憑著自己的決心與靱性,去爭取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他們完全沒有社會關係,更談不上走後門的人情安插等等的方便渠道或不法捷徑。無論是求聀還是在聀工作都必須靠個人條件與能力。至於獨立開拓事業的發展,更是需要成倍的投入。
 
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初到的頭一二十年裏,對這片新大陸充滿著好奇和新鮮感,更多的是對美國夢的響往,幾乎每個人都在為他們憧憬的未來編織著美好的遠景。現代化的歐美生活環境與豐富的物質條件,讓這些從戰亂烽火中存活下來的年輕人難能自持,對眼前的西方文化由衷的傾服與欽羨是自然的。然而進入第三和第四個十年之後,異域的冷酷現實與切身體驗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他們逐漸變得冷靜與客觀了,領略到了非我族類周遭中的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但為了生存與發展,而且在已無退路的大環境中,容忍與抗爭兩者交織而成的應對方式成了常態。但當他們有較多可支配的條件與時間的隨後歲月裏,這些人開始了真正的思考,也可說是他們懂了,他們成熟了。
 
無論認知中的西方價值觀所標榜的自由平等與人權如何超然高貴,但在麵對種族與文明差異時,它卻顯露了脆弱本質甚至虛幻。雙重標準時不時地不斷再現,隨著歲月的推移,那股子壓力就變成了不再是充耳不聞所能抵消的負擔。這些久居海外的華裔美國通們終於不得不承認,他們多半生所追求的美國夢遠非僅有物質上的滿足就能一蹴而就的。略帶嘲諷的是,在這覺醒中的周遭,一股勢不可擋的聲勢,正促使他們的下一代己開始暢談今後如何回到大陸去追逐中國夢了。
 
然而,隱忍不發的華夏傳統文明因素,和他們與生俱來的不忘初心之故國情抔,加上後天漫長歲月中沉澱出來的其他優勢。大多數都深刻了解自已來自何處與為何滯留異域的因果關係。時光的流逝,不僅未讓他們淡忘華人的傳統文化與根源,事實上他們渴望故國強盛與民族複興之心更加殷切。這不是唱高調,也不是任何外在因素的驅使,更非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的影響所致。
 
數以萬計的這批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曆練,異域體會,以及智慧情懷,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是很少有過的。去台灣、來美國、回大陸,不是史詩,是個默默磨煉與成熟的過程,但它是充滿千千萬萬的感人故事與中西互動人間冷暖的曲折篇章。是眾多離鄉背井的華人當中,寄人籬下生活的真切記錄的一部份,獨一無二的一部份!
 
大洋彼岸夢繞魂牽的故園並沒有荒撫,遠走他鄉的遊子們也並不一定都能再回去常住,但他們正不斷的以不同方式的關懷和回饋從旁輔助,好讓神州早日重新回到它數千年裏原來應有的位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三河匹夫 回複 悄悄話 “下一代...回到大陸去追逐中國夢”? 從來沒見過,舉幾個例子證明一下?
workforwal 回複 悄悄話 這群人遠不如緬甸移民。
workforwal 回複 悄悄話 可悲!
springdale 回複 悄悄話 來美孕婦,應該好好讀一讀,為了未出生的下一代。
靜悄悄 回複 悄悄話 回大陸發展事業還是養老?
回大陸養老就算了吧,除非在那兒老了不生病不求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