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四十六

(2015-09-23 11:29:26) 下一個

大禹二年,他本來想傳位給皋陶,無奈皋陶死了。(“二年,咎陶薨。”)一般說來,帝王之死才能稱為“薨”,皋陶非帝而似帝,大禹給他的好兄弟這麽高級的待遇,很對得起這位兼職宣傳部長的司法部長。
  大禹五年,他把諸侯召集到女嬌的故鄉塗山開會,會議議題不詳。(“五年,巡狩,會諸侯於塗山。”)也許大禹想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亡妻的悼念,讓天下諸侯都來聽聽“候人兮猗”的愛情主打歌。果真如此,大禹倒也是條有情有義的漢子,確切地說是“丈夫”。

塗山會議之後,大禹南巡到濟江,在江麵上看到兩條黃龍背起大禹的禦舟,船夫們都嚇得半死。唯獨大禹泰然自若,說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害怕作甚。”,黃龍們被他的大無畏精神嚇得落荒而逃。(“南巡狩,濟江,中流有二黃龍負舟,舟人皆懼。禹笑曰:‘吾受命於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龍於是曳尾而逝。”)大禹對黃龍說的話,被徐誌摩學了去,他後來模仿“禹體”給林徽音寫情書:“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大禹真的了不起,對現代文學都產生了影響。
  大禹七年,他又召集諸侯開會,會議地點在浙江會稽,會議議題很明確,審核各諸侯對九州都做了哪些貢獻,衡量諸侯貢獻的標準也很明確:你該交的稅交了沒有?現在的“會計”之稱,就是從“會稽”而來。《夏本紀》最後一句話就是:“會稽者,會計也。” 會稽大會上,大禹秀了一把帝王至高無上的派頭,殺掉防風氏首領。(“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

因為防風氏沒有交夠稅嗎?沒交夠,來年再補交唄,何必殺人?大禹殺防風氏不是出於稅務問題更不是防風氏做的貢獻不夠大,僅僅因為防風氏遲到了,大禹覺得他很不給自己麵子。無論防風氏怎麽解釋都沒用,大禹堅持把他處死。

大禹當時既是天子又是山川之神,心理膨脹到了極點,無法容忍別人有意、無意的一點冒犯。也許還有另一個不足為人道的原因,防風氏個子太高,達三丈,才一丈高的“山川之神”大禹在他麵前簡直就是侏儒,難怪大禹心裏不爽。防風氏也是,你沒事長那麽高幹嗎?真是瘋長。

據說防風氏被殺的法場就在紹興縣的刑塘村,按《會稽記》的說法“防風氏身長三丈,刑者不及,乃築高塘臨之,故回刑塘”。《國語·魯語下》所載:“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別以為這是無稽之談,說這話的人就是孔聖人。

《夏本紀》雖然沒提防風氏這個巨人,當然也就沒提大禹殺他這件事,但後來的《孔子世家》裏司馬遷全文援引《國語》關於防風氏的記載。當時吳國攻入越國會稽,找到一根巨大的骨頭,吳人好奇心和我一樣強,聽說孔子博學大名,就派使者去請教孔子。

估計該使者不會千裏迢迢扛著一個大骨頭從越國去魯國,所以孔子應該沒有看到骨頭,但孔子一聽就猜出那是防風氏遺骸。本來人家隻是想知道大骨頭是怎麽回事,孔聖人話裏的一個字又勾起了吳使的好奇心,便問“群神”都是哪些知名神仙(我也特想知道)?孔子又使出繞暈宰我的那套RAP功夫:“山川之神足以統管天下,守護山川之神的就是神,祭祀土地神(社)和穀神(稷)的是公侯,他們全都屬於王”(“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王者。”),孔聖人說的話每個字我都認識,可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麽!誰要用這種調調跟我說話,我肯定會瘋掉,吳國使者涵養挺好的,臨走時說話的口氣像個和尚:“善哉,聖人!”,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和尚。

孔子對於“群神”的解釋讓我醉了,沒心思考證吳人挖出來的骨頭究竟是恐龍骨頭還是人骨頭。南宋大學者呂祖謙可能不喜歡醉酒的感覺,又不好意思和聖人較真,於是悄悄地在《左氏博議》裏把“群神”改為“群臣”:“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一字之差,天人相隔,甚於千裏之遙也。

孔子回答吳人什麽是群神的那段話,簡直是一場“偷換概念”的“盛宴”。他首先偷換的是群體與個體的概念,“群神”被他解釋稱“山川之神”,“山川之神”是誰?大禹呀,孔子連防風氏都知道,不可能不知道大禹生前便被封為“山川之神”吧?第二步,他偷換神、人概念;第三步,他幹脆搗漿糊了:一個王者把神和人一鍋端!

漿糊也罷,恐龍或是防風氏也罷,讓我們趕緊回到會稽山,作為“群神”或是“群眾”之一和大禹在一起,因為大禹來日無多。

大禹做“會計”的時間隻有幾個月,從春天做到秋天,一直做到死,比諸葛亮還要鞠躬盡瘁。(“秋八月,帝陟於會稽。”)大禹去世時,年僅68歲,比堯在位的時間還短,看來“偏枯”之症對大禹的壽命影響極大,五帝裏壽命最短的顓頊都活了98歲。

有傳說稱大禹後來為防風氏平反,並恩準防風氏後人立廟祭祀,因為查明防風氏是因為治水才遲到。這個可能不大,因為大禹沒有時間搞外調,再說大禹剛殺了人立馬就平反,不太符合大禹的作風,那時他可是“山川之神”兼人間天子,怎能犯下如此嚴重的過失?。

《竹書》說大禹僅做了七年天子,《夏本紀》說是十年,有三年誤差,我也不知道該信哪個,如果孔子還活著,我一定會用微信請教他老人家。現在說什麽都晚了,“餘生也晚”,不過我能猜得出孔聖人是如何解釋三年誤差的,加上“三年之喪”就對上了,不過我沒法相信。因為《夏本紀》上明確說“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不含“三年之喪”。好在隻有三年誤差,對於號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不算啥。(本章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