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二十六

(2015-08-21 18:34:07) 下一個

“五刑”是墨、劓、刖、宮、大辟,舜即位第三年指示皋陶研發出來,據說它被畫在樹皮上,比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還要早三百多年。

  墨,即刺青,現在很多愛美愛得不行的人士喜歡在身上“墨”。作為刑法的“墨” 又稱黥,則是在臉上刺字或圖,再染上黑色染料,質量極好,一輩子都不褪色。林衝被招安時,臉上字跡猶存,弄得他很沒麵子。拳王泰森臉上的“墨”跡麵積很大,他給自己施以如此嚴重的“墨刑”,不知道他是怎麽想的,熱愛中國文化可以有別的途徑,不需要自虐。  

劓(念意),鼻子旁邊一把刀,意思很明白:割鼻子。商鞅在秦國變法時,割了一個人的鼻子,那個人是秦孝公的叔叔贏虔。

刖,斬去左、右腳或雙腳,又稱臏,不過臏是指去掉膝蓋骨,膝蓋骨有半月板,比較符合刖的字形。商鞅當年在秦國砍掉很多人的腳,誰在路邊倒灰燼,都會招致刖刑。孫臏之所以被稱“臏”,就是因為他的膝蓋骨給他同學龐涓挖掉了。刖刑在戰國時代深受各國君主喜歡,導致假腳生意異常火爆,尤以MADE IN齊國的假肢做工精良、物美價廉著稱,假肢為齊國創造了不少“外匯”收入。

         宮刑,所有中國人都知道是指什麽,僅次於肉體死刑大辟,它是精神上的死刑,它還有別的名字,叫腐刑、淫刑和蠶室刑,所有的太監都是宮刑練成的,雖然他們中的很多為了謀生自己要求被宮。司馬遷因為李陵直言獲罪於漢武帝,被處宮刑,司馬遷痛不欲生,在給友人的書信裏寫道“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嚐不發背沾衣也”,是完成《史記》的信念支撐他活下去。我們都應該向太史公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辟,即死刑,死法多樣,分為戮、烹、醢(念海,把人剁成肉醬,還加上鹽)、烙(把人當烙餅,活活烙死)、車裂(戲文裏稱之為五馬分屍)、梟首、棄市、絞刑、淩遲等。商鞅的結局很慘,車裂而死,衝在聲討商鞅隊伍最前麵的那個人沒有鼻子。商鞅執法過於嚴苛,得罪人太多,“作法自斃”指的就是他。現代社會的大辟簡單化了,槍斃。穆斯林國家處決犯人愛用絞刑和石刑(用石頭砸死),薩達姆就是被絞刑處決的。有些恐怖組織還是鍾情於古典大辟,比如IS喜歡用刀砍頭(梟首),處決人質。

        這五種刑法一直被沿用至清末,起碼有四千多年的曆史。五刑很重,所以舜指示有些犯人可以酌情改判成流放,於是對應“五刑”又有“五流”,根據罪的輕重,流放地點遠近迥異,最遠的流放地稱為“三居”,不是說牢房有三居室(想得美!),而是指“四夷之外、九州之外、中國之外”,反正是有多遠滾多遠,去了就休想回來。不過我對“三居”的操作有疑問,押送犯人的差役怎麽辦?他們就在“三居室”定居了?

         皋陶大法官政績斐然,所有的壞人都覺得混不下去了,就像子夏說:“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意思是壞人一個個都跑到別的地方禍害去了。為表揚皋陶對於社會治安的貢獻,大禹後來封皋陶於皋(即現在的安徽六安,六安又稱皋城),皋陶姓由此而來,衍生出皋、陶二姓。不知道怎麽回事,皋陶成為李姓的始祖,唐玄宗後來追封皋陶為“大唐德明皇帝”。皋陶未必稀罕這個榮譽稱號,他被儒家尊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禹並列,活了106歲,在禹崩之前去世。

        舜確實知人善用,禹、棄、契和皋陶在各自崗位上都發光發熱,接著舜又任用倕代替共工任工師管理工匠,有趣的是,工師這個職稱有了新名字,就是以穿越人共工的名字命名。看來共工威望很高,都被流放到密雲水庫了,其名居然還成了官職的“注冊商標”。共工不是唯一的“注冊商標”,後麵還有,堯的天文官羲和,後來成了夏朝的天文官的代稱,王莽登基後推行上古禮製,其天文官就叫“羲和”。

         舜任命伯益為虞官,相當於林業部部長,主管草木鳥獸,有史料說伯益是皋陶的兒子,不過查無實據;任命伯夷為禮官,主管祭祀大典,相當周代的五官之一司士;委任夔為樂官,夔在音樂上極有天分,和帝嚳有得一拚,擊打石製的樂器就能讓野獸載歌載舞,他若鼓瑟吹簫撫琴彈吉他和鋼琴,該是何等盛況!那時的音樂可不是現在的流行樂那麽簡單,擔負著倫理和諧、與神靈交通的作用,如果你瞎唱什麽“江南STYLE”可能會被割去舌頭,割舌在五刑之外,但曆史上很多人被割去舌頭,禁聲與阿諛其實也是舌割的症狀。

        舜委任龍為言官,相當於後世的禦史大夫,負責納言頒令。又令十二牧收集整理天下對天子品行的議論,這看上去與龍的職分有重疊,但十二牧是十二大諸侯,他們代表“國際輿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