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y 花生 我的老鄉曾國藩 (三)

(2016-04-22 16:03:38) 下一個
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文正諡號是皇帝給予臣子最大的殊榮,必須有皇帝親自下詔。這一傳統始於宋代司馬光,他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複加。”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隻有八人。
 
所以,有時候看到爛電視劇裏,底下人畢恭畢敬的說著曾文正公如何如何。。總是令我直冒冷汗。曾國藩生龍活虎的在電視裏說話呢,怎麽就用上諡號了?真是活見鬼了!
 
文正這兩個字,愚以為,曾國藩是當之無愧的。
 
按照“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經緯天地曰文,守道不移曰正。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其經緯天地之才不容置疑。
 
這裏且說他的內外賓服,守道不移。
 
曾國藩寫過很有名的一幅對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他始終秉承著儒家思想,除了極少數涉及家族利益(曾九帥給他惹得禍)的事件外,絕大多數,都貫徹著以誠相待,開門見山的處事原則。
 
先扯一下曾九帥,曾國荃。
 
九帥其人貪婪可比和珅,暴戾直追項羽。所到之處,縱兵劫掠,城內民眾一概坑殺。曾國藩深知其短,家書裏孜孜不倦的勸誡,為官第一要清廉。九帥不僅置若罔聞,還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氣用事。
 
曾國藩將攻陷天京一役交給曾國荃之後造成的南京城內的空前浩劫,致使曾剃頭的罪名永遠的留在了史冊上,暴力的罪孽被永遠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滔天罪行,天地難容,大帥是如何庇護九帥的呢?
 
在太平天國李秀成的自述裏,曾文正公為了家族的利益做了一些有違他一身處事的陰暗之事:
 
關於洪秀全的死因。一說當時洪秀全十四年窮奢極侈的荒淫生活,已經身形臃腫,騎不得馬,開不得弓。李秀成突圍入城,見到洪秀全,要他讓城別走,另辟江山。遭到了洪秀全的慨然拒絕。天王說,他夢見了白胡子上帝,上帝許諾他即日派遣潮水般的天兵天將來解救他。李秀成哭笑不得,戲謔問道:咱們被困多時,自己都吃不飽,天兵天將來了,吃啥?天王指著台階上的草說:食此甘露。李秀成徹底暈菜了,說:那您帶頭吃吧!天王食之,中毒而死。而曾國藩為了誇大九帥的戰功,上報朝廷,說洪氏懼九帥之兵,服毒而亡。
李秀成隻身一人逃難過程中,被兩個農民捉獲,解送官府。曾國藩改為,被曾帥追兵拿獲。
這最後一點,充分體現了曾國藩拙樸之中不失圓滑世故的一麵。李秀成總結太平天國十大失誤,有一條誤立政無章,曾改為誤不應專保天京,扯動各處兵馬。這樣一來,不但誇大曾九帥攻克天京的功勞,又把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戰功解釋為太平軍把江浙軍隊調回保衛天京所致。可謂一箭雙雕!
曾國荃攻陷南京,動用大量船隻,運送天王府搜刮的財寶。為了掩蓋罪行,將天王府付之一炬。朝廷為了平定暴亂,花了上億白銀,指望能從天王府大庫裏挽回些許損失,不得已而了之。
 
曾國藩待人寬厚,嚴於律己,短處是非常顧及親情之誼。比如攻陷天京一役,倘若他能起用左宗棠而不交付給他的胞弟曾國荃,事情就會完美得多。
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曾國藩既有本文化溫厚長者循循善誘的一麵,又有耽溺血緣親情的一麵。當然,我們不能苛求曾國藩,他是一座高山,但高山再高還有天空,再美也有陰陽。
 
平心而論,在涉及國家君主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曾國藩不計自身厲害,以身報國。乃難得一見的真儒。試舉一例。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陷天京後,大局已定,曾國藩幕府裏暗流湧動。許多有識之士都勸曾國藩反。他一生的對手左宗棠就曾委托胡林翼給曾國藩捎去書信一封。裏麵隻有八個字:鼎之輕重,或可問焉?大意就是,要不要問鼎中原?
曾國藩讀完後提筆改了一個字:鼎之輕重,未可問焉。斷然拒絕。
 
胡林翼也勸曾國藩: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包括彭玉麟也上書: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曾國藩讀完後,驚慌失措,連連喊著:不成活!雪琴怎能如此試探我。邊說邊把紙條塞到嘴裏,吧唧吧唧給咽下去了。。。
 
曾國藩的幕僚甚至召開了玄武湖會議,想要模仿宋代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給曾國藩黃袍加身。一幹人等衝進曾國藩府內,曾國藩避而不見,隻是命人送出來一幅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此聯上句出自蘇東坡,下聯出自王安石,雖不同人不同時,但渾然天成。表達了曾國藩不為皇權所動,堅決不做亂臣賊子,忠君報國的心誌。
 
眾人見主帥意已決,隻好作罷,紛紛散去。
 
那麽,問題來了,曾國藩為神馬不反呢??
 
不利條件
 
1.曾國藩暴力平定太平軍,勒捐,即失去了家鄉鄉紳的支持,也失了群眾基礎。
 
2.曾國藩一生為軍餉所煩憂。攻陷天京後,他積極裁軍。一方麵是為了朝廷放心。另一方麵養兵一日,耗費巨大。
但是!但是!
曾國藩缺軍餉是政府刻薄,故意掣肘。解決軍餉最有效的辦法是:我tmd反了! 當時天下賦稅,半出東南。曾國藩在南京稱霸,占據東南,錢財之憂,就是清朝政府的了。。
 
有人說曾國藩幕府內部不和。矛盾重重。
非也!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彭玉麟都不是泛泛之輩,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然左宗棠也不會勸曾造反了。而後來,左宗棠征戰新疆,曾國藩大力支持。此二人雖爭勇鬥狠一輩子,英雄相惜,棋逢對手,未嚐不是快意!
相反,曾國藩天下人才盡歸曾府。當時的巡撫大多出自曾國藩門下。
 
 
難道是曾國藩迷信,怕中了南京做帝都,皆敗北的厄運?自古以來,從南往北打,少有成功。隻除了朱元璋一人北伐成功,最後還是以其子朱棣在北方造反,將政權移到北京為終結。
 
我覺得都不是。到底為什麽??我下次再說吧。。。
 
劇透一下:以字觀人
 
公元1101年,被貶萬裏的黃庭堅奉召上任,途徑萬州,地方官在南浦西山擺酒接風,第二天,黃庭堅乘舟東下,臨別時,以西山題記相贈。友人喜愛之至,把文章鐫刻在太白岩。
 
鹹豐7年,萬州父母官馮卓懷把西山題記的拓片贈送給恩師曾國藩。曾國藩閱後,發出了“海內存世,黃書第一”的感慨。使得西山題記名滿天下,摹拓者蜂擁而至,一時間,洛陽紙貴。
 
曾國藩是一個嚴於律己的儒生。他曾經說過要把平時寫的每一個字當作書法來練習。然而,曾國藩的書法雖然很好,在晚清眾多大家之中不過尋常。人說字如其人,予觀曾文正公之字,總體來說嚴謹有法度,雄健樸拙,走筆凜然,正氣天成。如果說,黃庭堅的字把宋人“我書意造本無法,天真浪漫是吾師”的審美哲學發揮到極致的話,曾國藩的書法則盡顯他一代名臣內斂耿直的陽剛之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