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皮皮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皮皮蝦:【美國的這首關於中餐的打油詩冒犯了我們嗎?】

(2016-04-16 08:56:23) 下一個

前兩天飯後百步走,邊走邊和一個朋友電話聊天。他正在和本蝦討論美國藥物開發的做法,本蝦也順便走到附近的藥房給母親取藥。在排隊等候的時候,本蝦繼續電話討論。

 

這時身後一個白人(不知為何本蝦覺得他是猶太人)提醒我不應該這時候電話,有點擾人。於是本蝦跟朋友匆匆掛別。

 

取完藥回程把電話再打過去,朋友覺得那人有種族歧視之嫌,但同時也認為這是個體的做法,不代表美國整體有製度上的歧視。本蝦反而覺得,這隻是個體之間對一件事的看法差異或容忍度的不同,即使在國內同族間也會發生。而且本蝦作為當事人可能覺得聲音不大,但換位思考也許別人真的覺得很煩呢?總之,即使對方有點過分,不是什麽大的原則問題,就讓一下也沒什麽了不起的。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誰知另一件事又引起了本蝦對美國種族歧視和政治正確的思考。

 

美國很有名的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4月4號出版的最新一期是關於旅遊和飲食的特刊,這期刊出了一首關於中餐的打油詩,由81歲的著名作家Calvin Trillin所作。

 

 

在分享他的詩之前,容我先對他作個簡單介紹。Calvin Trillin自1963年起就是紐約客的常年撰稿人,內容包括幽默段子和紀實等廣泛題材。當然他也是許多其它雜誌的投稿人。他出版了18本書(有小說有紀實有專欄文集),很多書是暢銷書。Calvin Trillin 寫過不少關於吃的文章,而且也很好中餐。


 

為了不影響你的第一感覺,在本蝦給出人們對這首詩的反應和評價前,先與你分享一下這首詩。以下是英文原作。如果你想聽Calvin Trillin 親自讀的這首詩,你可以到《紐約客》的官網上點擊鏈接: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04/04/have-they-run-out-of-provinces-yet-by-calvin-trillin

 

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

BY CALVIN TRILLIN

 

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

If they haven’t, we’ve reason to fret.

Long ago, there was just Cantonese.

(Long ago, we were easy to please.)

But then food from Szechuan came our way,

Making Cantonese strictly passé.

Szechuanese was the song that we sung,

Though the ma po could burn through your tongue.

Then when Shanghainese got in the loop

We slurped dumplings whose insides were soup.

Then Hunan, the birth province of Mao,

Came along with its own style of chow.

So we thought we were finished, and then

A new province arrived: Fukien.

Then respect was a fraction of meagre

For those eaters who’d not eaten Uighur.

And then Xi’an from Shaanxi gained fame,

Plus some others—too many to name.

 

Now, as each brand-new province appears,

It brings tension, increasing our fears:

Could a place we extolled as a find

Be revealed as one province behind?

So we sometimes do miss, I confess,

Simple days of chow mein but no stress,

When we never were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more provinces we hadn’t met.

Is there one tucked away near Tibet?

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 


 

給出英文原詩的目的是本蝦不想因為翻譯造成對原意哪怕一點點的背離,這對我們的討論會不利。但是,我知道有讀者讀英文有難度,隻好勉強作了以下翻譯,隻作個參考:

 

他們的省份到底有完沒完?

By Calvin Trillin

 

他們的省份到底有完沒完?

沒完我們就會很煩。

很久以前隻有廣東餐,

(很久以前我們很容易意足心滿)。

但是後來來了個四川,

搞得廣東菜成了舊歡。

四川菜是我們的新寵,

雖然麻婆豆腐會把你的舌頭辣穿。

然後冒出來個上海菜,

啜小籠湯包得把腮幫鼓圓。

再然後是毛的家鄉湖南,

又是一種獨特的佳饌。

我們以為差不多了,然後

又來個新省叫福建。

再之後沒吃過維吾爾菜的人,

就不怎麽遭人待見。

然後聲名鵲起的是陝西的西安,

還有其他的省份-太多了數不完。

 

現在每當新的省份出現,

都會帶給我們緊張和不安: 

每次我們發現一個新的地方,

背後是否都有一個新省遮掩?

所以我承認有時候我們會懷念,

那些隻有炒麵而沒緊張的簡單,

那時我們不需麵對新的威脅,

不需和沒見過的省份打個照麵。

西藏附近是否還藏著個省份?

他們的省份到底有完沒完?


 

好了,現在進入正題。你覺得這首詩怎樣?或者我單刀直入地問你,你覺得這首詩冒犯了你嗎?

 

本蝦自己沒有這個感覺。我隻覺得作者是用一種假裝無奈和應接不暇的調侃語調講敘中餐的豐富,還有在探索發現中餐的無窮無盡的多樣性時認識到自己過去的無知和現在欣喜之情。這種擔心哪年哪月才能吃得完的焦慮,不正是詩歌常用的一種正話反說的手法嗎?也許我理解歪了?

 

可是就有人認為這是冒犯、是種族歧視、是政治不正確!就因此提出抗議並引起美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他們認為這首詩體現了一個白人站在白人文化中心去審視少數族裔文化的傲慢。歸納起來,主要有這麽幾種論點:

 

“這是什麽?一個白人眼裏的中國菜係?兄弟,你不是哥倫布,中國也不是你發現的新大陸。”(這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一個叫Karissa Chen的華裔在推特上發聲的)。

 

詩裏的他們指的是誰?正是這首詩第一行裏的這個詞,讓我意識到,我,作為一個華裔美國人,被這首詩排除在外了。因為"他們"隻能是指中國人,而他們的省份,他們的食物,擺在了"我們"的餐桌上。而"我們",隻能是對此感到困惑或者驚喜的白人食客("新共和”網站New Republic上一位華裔作者的文章“隻想要中國文化,不想要中國人的白人詩人”)。

 

這首詩是一個白人對那個曾經的“白人星球”的懷舊(Nostalgia for a White Planet)。 在詩的末尾,作者表達了對過去的日子的懷念。那時候,‘我們’-言下之意應該是指美國白人-不需要麵對這麽多的複雜性,不需要麵對這麽多有著自己的食物、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和人格的人(西雅圖周報《陌生人》The Stranger)。

 

整首詩的意象是恐懼,詩裏彌漫著困惑和困擾的情緒。?而詩的題目,“他們的省份到底有完沒完?”也正是我們這個世界所關心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覺得中國太大了,而且中國人有那麽多,他們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 總而言之,作者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已經沒有別的省份了(Jezebel網站模仿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口吻,用諷刺的語調對這首詩進行的分析)。

 

 

這首詩的錯誤之處在於,用白人男性的眼光(或者說是味蕾)來看待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美食的這樣一種不自覺的白人中心主義(Salon網站上的文章)。

 

天呐!中國人當年階級鬥爭的那根弦繃得很緊,看來在美國另一根叫做種族主義的弦也繃得很緊。這還讓人活嗎?能輕鬆點嗎?能別那麽敏感別上綱上線嗎?不就是一首詩嗎?不就是一個族裔("我們")對另一個族裔("他們")的一些陌生、好奇、驚奇或者就是哪怕不適應不習慣不理解,表達一下不可以嗎?分享一下不行嗎?開個玩笑逗個樂不好嗎?能別這樣小題大作嗎?

 

如果讓Calvin去看一下“舌尖上的中國”,會不會讓他震撼地昏過去呀?或者讓翠花上盤酸菜和豬肉燉粉條怎樣?本蝦以前的老板是個猶太人,她告訴我說,她非常敬佩中國文化,並非常鼓勵本蝦不要妄自菲薄以為中國文化的謙卑在美國會吃虧。她有個閨蜜去了上海,回來後驚呼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感歎任何一種文化在這點上都比不上中國,"你永遠想象不出的豐富"。

本蝦認為,美國畸形的"政治正確"理念、過分強調多元化,已經做過頭了,對藝術創作都達到了半文字獄的地步。這樣下去讓人禁若寒蟬,會危害立國的根本,傷及言論思想自由,傷及表達的自由。這將是包括華裔在內的全體美國人所不希望的。

 

你說呢?

 

2016.4.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