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 電影,阿富汗

(2021-10-23 19:21:55) 下一個

阿富汗最近又登上了新聞的頭條。在美國軍隊開始撤軍阿富汗之時,塔利班展開了新一輪的攻勢,先後攻占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並在8月15日攻占了首都喀布爾,總統 ashraf ghani (阿什拉夫 加尼)當天逃離喀布爾。給美國阿富汗20年戰爭吹響了熄燈號,再次執政的塔利班政權宣布重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經常上新聞頭條的阿富汗,留給我的是印象是貧窮,動亂,恐怖和戰爭,對阿富汗的生活,文化,曆史幾乎一無所知。

疫情前在蘭州,偶然入住亞朵酒店,這家酒店大堂裏有一個圖書角,擺放著流行的雜誌和書籍。在那裏我讀到了我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描寫阿富汗生活的小說《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這本書曾經占據紐約圖書排行榜130周,在60多個國家出版,風靡世界。它撩開了阿富汗的麵紗,帶我走進了阿富汗的社會深處,同名電影《追風箏的人》讓書中的故事更加豐滿立體,猶如身處其中。不論是什麽樣的社會政局,種族宗教,平民生活中的悲歡離合總是生命的主旋律,人性中的卑鄙和崇高是人類的共同特征。

為了了解塔利班政權的曆史淵源,知曉阿富汗的近代戰爭曆史,在眾多關於阿富汗的書籍中,我隨機挑選了《帝國的墳場 阿富汗戰爭全史》。這本書著重描寫了曆史上英國三次攻占阿富汗,蘇聯9年的阿富汗戰爭,911事件以及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三大帝國最後都無法徹底征服阿富汗而撤出,這個驍勇善戰的民族,把阿富汗變成了帝國的墳場。

在近代阿富汗的曆史中,蘇阿戰爭(1979-1989)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遭到了阿富汗遊擊隊的頑強抵抗,最終被迫在1989年撤出,蘇阿戰爭也是蘇聯在1991年解體的導火索之一。蘇聯電影《Братство》(兄弟會,Leaving Afghanistan,2019)講述了1988-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時發生的真實事件,描寫了當時撤軍行動的艱難,士兵對戰爭的迷茫,以及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貪婪,不能想象,曾經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會把武器彈藥都偷走賣掉,難以相信,那個印象中永遠強大正確的俄羅斯,在撤軍30年之後,會出現這樣的反思紀實電影。

阿富汗遊擊隊能夠抵抗蘇軍如此長久,不能沒有外國的援助。當時正在和蘇聯冷戰的美國,自然不會坐視蘇聯的擴張。Charlie Wilson (1933-2010)是德州的眾議院民主黨議員,他全力在各種勢力和資源中斡旋,促成了眾議院支持CIA的Operation Cylone(旋風行動),在蘇阿戰爭期間,為阿富汗聖戰遊擊隊(Afghan Mujahideen)提供武器裝備和訓練軍事人員。2007年的真人真事電影《Charlie Wilson's war》(查理威爾森的戰爭)就是描述了這些錯綜複雜的幕後故事。我所以喜歡紀實電影,是因為真實的故事遠比想象的更為精彩。

《The Hornet's Nest》(蜂巢, 2014)是美國的一部描述美國阿富汗戰爭的紀錄片。攝影是父子記者 Mike Boettcher and Carlos Boettcher,他們從2008年開始,跟隨美軍士兵,深入阿富汗的山穀執行任務,那年父親Mike已經54歲。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僅僅2014年,就有22位戰地記者犧牲在這個炮火連天的地方。這個記錄片打開了美國阿富汗戰爭的一扇窗口,透過窗口,我看到阿富汗連綿不斷的高山,塵土飛揚的山間彎路,美軍打擊大山深處塔利班營地的軍事行動,透過窗口,我看到犧牲的年輕戰士,地雷炸傷的無辜孩童,土坯房裏的阿富汗鄉民,和晃動的鏡頭中,模糊的塔利班聖戰者的身影。

最令我扼腕的是,在《Братство》和《The Hornet's Nest》兩部電影畫麵中,有著完全相同的高山荒嶺,有著毫無二致的塔利班泥土圍牆營地,有著如出一轍的戰鬥場景,相隔20年的兩場戰爭,有著驚人的相似,堪比拿破侖和希特勒同樣敗在俄國的冰天雪地。人類總是上演相似的劇目,不過是演員的不同。

阿富汗這個多山,多部落,多民族,宗教思想激進的國家。在塔利班重新掌握政權後,會不會重蹈1996年塔利班執政的覆轍,災難和戰爭會不會就此結束,饑荒和貧窮會不會從此遠離,前景仍是撲朔迷離,也許並不令人樂觀,讓我們拭目以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