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旁的田陌

在這裏 我用自己的思索、
腳步和心情耕耘著一片田地…
原創文、圖(除注明外),
敬請尊重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普羅旺斯 願你的安詳永駐

(2021-04-05 17:11:30) 下一個

此為前次普羅旺斯之行有關景色及人文曆史的最後一篇博文,_幾個地方的合集。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我們住了十一宿的小鎮 Le Thor。

如大多數的出行,那次也是租度假村的房子,度假村實際上在Le Thor鎮外,但在那裏時我們每天出門或回來都會要穿過小鎮。像這一帶的大多城鎮,Le Thor 鎮裏也設有Tourist Centrum,但Le Thor 本身非常小,曆史遺跡有座羅馬式老教堂。而距Le Thor 僅3公裏半的 La sorgue 則是一處青山綠水古傳統民居俱在之地。甚至享有小威尼斯之盛名。事實上就規模而言遠及不上原版威尼斯,-那區別並不是一個模糊的‘小’字所能表達。

而從水的層麵,倒是令我想起遠在中國的九寨溝。雖然在規模上也是遠及不上。。。

眼前的這條水名為 Sorgue。它通過這裏分出幾條岔,最終都匯入羅納河。

石山下平靜的綠水令人聯想蘇軾的散文《石鍾山記》中的水潭。但是,此水很淺,感覺能奏出不絕於耳的‘嘩嘩嘩……’聲 似乎已在免為其難。感謝它傍山構成一道引人遐想的美景。

在wikipedia上,有一片與上圖極其相似的水的照片作為La Sorgue的招牌之一。上圖是我拍的,確切的說是從我拍的一張大圖中裁截下的。我的博客封麵也是從我在‘八寨溝’拍的照片裁取的。

上圖石橋,似乎也是La Sorgue的景觀之一。可惜當時周圍有點雜,我隻取了下半景。

還有這架老水車。。。靜靜的、略顯落寞的立在Sorgue 河裏。

**

從 ‘八寨溝’向上不遠(約7,5公裏),是一處“群山環抱之泉’(Fontaine de Vaucluse)的自然景觀。到達下兩圖的‘泉眼’要先到傍在其邊上的小鎮及村口的教堂、一條商鋪街,然後爬長長的石階,還要走一段土路。。。

略去攀登部分,現在已到達頂端。在古代,這裏曾是祭祀場所。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有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古錢幣和其它有重大曆史價值的、屬於公元1至5世紀的物件。

在驕陽下背著相機、ipad、水,…等等行囊,上行1公裏多來到上圖的洞邊。向洞裏麵望去,深不可測。掉進去就會穿越到另一天體的感覺 ;D。。。洞口的全景相當壯觀且散發著神秘感,照片暫不貼上,留給您想象的餘地。尤其是,一旦見過照片,親眼麵對時的那種震撼感會大減。拍了洞口照,再背著輜重大汗淋漓的往回走。

好在在回行的路上有一座頗具規模的畫具兼藝術品店,在那兒買了紙、筆和一兩樣小紀念品,-額外的收獲不僅讓人立即忘了勞頓還頓生‘賺了’之感~~。

**

上圖,我們那次在普羅旺斯駐紮的地界:小鎮Le Thor。

上圖即是小鎮Le Thor我們每天必經的城門洞,‘citygate’。從此出去拐一兩拐就是我們在度假村的‘家’了。

Le Thor 街景之一斑。

**

下圖是著名的 加爾橋(Pont Du Gard),-羅馬時代的供水渡槽。輸水的目的地是今天的Nimes城(古代:Nemausus。)。水道共長50公裏。建於公元1世紀,(公元38-公元52)。用工約1000人,用料約5噸多石灰岩。渡槽每日輸水能力35,000立方米。從建成到3世紀為Nemausus城的洗浴堂、泉、噴池供水。

加爾橋是羅馬時期所造渡槽中最高的:71,5米,且是保存至今最完好的。

橋下淌著的水即為Gardon,是羅納河的支流之一。18世紀,在最底層的渡槽邊建了石橋。

我們上橋從一端走向另一端。上圖和下圖:在橋上俯拍Gardon。

左側,羅馬時代渡槽的石柱。

上^,iPad圖。

/下圖 相機拍攝。

高下立見 ;]

Gardon

上圖為 Pont Du Gard 附近的山。頗有特色的地貌。

**

十幾日忙忙碌碌穿梭於各老牆斑駁的城鎮和青山綠水之間,不知不覺到了旅程的最後一天。這日前行的目的地是赫赫有名的旅遊重鎮 Gordes。

Gordes離我們居住的Le Thor 24公裏。我們本準備用大半天時間參觀G鎮,然後早一點回來收拾行李備好第二天的回程。可是出發後,車上的導航給我們帶上了一條不是直接去Gordes的路。車開了二十幾分鍾後、沒見導遊書上印著的、遠遠看去鋪在山坡上的G村。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片黃黑土高地上的農貿集市。見市場邊有停車的地方,就索性下車逛'集'。

不料,這下車一走竟然'發現'了被法國(或國際?;§)某協會命名的|| 法國最美的村莊,(請注意:不是“之一”)。她的名字是 Menerbes。

回來以後才查看資料。曆史上這裏曾是16世紀70年代法國宗教戰爭中的重要戰場。不過M村在英語世界的聞名,則是由於英國作家Peter Mayle 寫於九十年代、以M村為背景的一部小說。後來它被美國導演Ridley Scott 拍成電影(2006),名為《A Good Year》。故事裏,一位富裕的英國人來到M村繼承叔父的遺產,然後發生了浪漫故事…。

上圖是M鎮中心一帶。房舍很古樸氣氛很現代^^。

正如到過的幾乎普羅旺斯所有的小城與村鎮,時常會與開放的畫室不期而遇。

在Menerbes當然不會例外。在資料上看到過,有某協會為某某地的在事業中途的藝術家和作家每年提供一兩個月到M村居住資助,以體驗這裏古樸的寧靜與安詳,(抱歉細節記不清了)。

房背後的城堡莫不就是16世紀晚期那場宗教戰爭的‘堡壘’?

這裏要提一下,歐洲各地,尤其是法國南部,幾百年的老城堡比比皆是。有些保存相對完好的甚至裏麵仍住著人家;有的經政府或旅遊公司什麽的出資內部經複原裝修,向遊客開放;有的則基本隻剩一副外殼,內部除了幾麵磚牆和凸凹的土地麵外啥都沒有。最後這種也會向遊客開放,有時甚至可能會小小收費,-可以理解啊,即使是保護殘牆也需要銀兩花費的。

上圖的城堡屬於哪類當時實在沒時間去探究竟了,還是把寶貴的時間放在多走走M村上吧。

這裏是走向M村最高處的途中,下方口袋裏似乎是養殖土。可見這家的主人正在幹活。這家院子的後麵是與另一座山相隔的山穀。

一處幽深老宅。

但凡有遊人的便是M村的主要街巷。路左邊的畫架後麵是另一家開放畫室。

招牌近景。

M村的一條旁街。無聲息的小巷口擺著一缸照料的非常好的繁盛開花的植物,-小巷的生機在暗處~~

回觀主街。遊客的車是不可以進村的。當地的住戶可以,但沒見哪家有車房。所以估計住戶的車也隻能在家門口停片刻、完成任務後回到山下的停車場。到過的法國很多老村都如此。有的老村,住戶的車也到不了家門口甚至不進村。

上圖,一處山泉長流水。-在法國山村的街角常會有碰到。這裏可以說已經到村的頂端了。

回程,取了一條比較直接的路。

**

從M村出來,我們並沒直接奔Gordes,而是去了Menerbes與Gordes之間、距M村7公裏的古式村莊Lacoste。

Lacoste 比Menerbes還小,其麵積隻是後者的1/3,但也是個有相當名氣的地方。這裏有9世紀的老城堡,還有3世紀羅馬時代遺存下的石拱橋(the Pont Julien)。

在18世紀曾經有位侯爵身份的色情小說家住在此村他自己的城堡裏。城堡在1792年的一場暴動中被毀掉了。2000年城堡的廢墟和附近的采石場被舉世聞名的服裝設計師皮爾 卡丹買下。重整廢墟並將采石場修成舞台。然後每年夏天會請來頂級大腕音樂家在Lacoste村舉辦音樂節,與不遠的阿維尼翁的藝術節相呼應。不僅如此,卡丹還在村裏買下不同樣式的房子然後修繕。。。

我們在那裏時夏天已經過去。也許這就是為什麽每條小街都是人去巷空的模樣?據官方資料,Lacoste 麵積10平方公裏。每平方公裏住著38,5人。所以,整個村子的常住人口確實有限。像右手門上窗簾的房子,裏麵是否真有人居住還真不好說。但經常會來人照看打理一下門麵是肯定的。(估計會是市政規定)。

至於修繕,是指內部,外部不能動,或隻能修舊如舊。這些老舊原模樣的房子外觀是刻意保存下的,即是屬於文物類。

後來才知道,早先於卡丹,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已經有美國畫家Pfriem買下村裏的一些各式房子,然後修繕。1970年在此地建立了Lacoste藝術學校。請來著名藝術家來此講課。。。就在不久前,現在叫Savannah College of the Art 的它,還擴大了學校在這個山莊的基地,以接納更多的學生。

上圖即是剛才那條小巷的盡頭。眼前這座鍾樓是Lacoste的景觀之一。

**
從Lacoste出來,向上14公裏。終於,Gordes 在期待中進入視野。下圖景象盡管在各種旅遊介紹的相關圖片見過多次,一旦實在眼前,還是不能不下意識的屏住了氣。

上圖,到'高老莊' Gordes 的村口後,在進鎮的大道邊拍下了這片‘標準像’。原來,經常掛封麵、作為G村招牌的拍攝地點,就如此簡單的在我腳下。;))

Gordes之所以在旅遊界著名,也是因為這裏有諸多古羅馬時代的遺跡、1525重建在11世紀城堡地基上的城堡和建於中世紀的修道院等等。並且,城堡的北部能見到文藝複興的成分。還有就是其地理位置的壯觀。

側麵的Gordes。城堡在鎮的頂端。它曾是上世紀法國 op-art 藝術家Victor Vasarely 的工作室。現在,城堡中正展出比利時弗萊明畫家Pol Mara 的作品,-他也曾在Gordes居住過。

山坡上層疊的老瓦和老牆讓時光留住了腳步。

上圖是‘高老莊’的鎮中心,在村的最上部分。

上圖,村裏隨便一條斜街。

還是在鎮中心。上圖,戰士雕像是對二戰時這裏發生的戰事的紀念。

在鎮中心的一家開放畫室。室主歡迎我進去看看。這些作品所以特別吸引我,是因為它們太像剪紙了。或可以說就是用剪紙的方式做出來的,當然並不是真的用上了剪子。對我頗有啟發。

鎮中心的一處幹花草藝術店。

在Gordes村所在的山腳下,有一片石屋‘小村’des Bories。建於18世紀。據說建築風格是追從公元前5000年當地人的居住模式。一個個彼此連接的石頭小黑屋,沒有窗戶,泥土地。。。

**

回頭說那次行程的起始。我們本來計劃先去梵高住過的Arles。結果,我先生在設計車上的導航時少打了字母r。結果那天,我們興衝衝的在“導航”的指引下去了Ales。

Ales

上圖是Ales停車後要進城的地方的噴泉。Ales也是一座旅遊之城。記得我們費了好大勁才停好車。也去了市中心的旅遊局,那時才發現錯了方向。將錯就錯,我們去了市裏的兩所展覽館。

上下兩圖是考古博物館。這一帶的考挖掘出的土文物。

青銅、石頭和獸骨做的壇壇罐罐和器物。可能還有耳墜項鏈之類的。很有意思。另一是一家古典主義的畫館。(或待以後另出博)。

然後就是那次旅行的小遺憾。即是下圖上的Uzes。去Ales的路上路過這座古城,準備過幾日回來造訪。可是後來安排不出時間了。

Uzes

Uzes是一座非常美的老城。待疫情過後再去普羅旺斯時那裏一定是第一站。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問好大菲!我們是自駕行,如果能對坐飛機去那裏的遠方遊客也有借鑒意義那就太令人高興了。法國的旅遊業非常成熟,當地人熱心和藹,一般不會遇到難解決的事情。。。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翔實的大帖,圖文並茂,介紹得真好!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這書在故事敘述中常現幽默,所以讀的話還是英文原著更好。加拿大一般的圖書館裏還有中文書可借,這在我們這邊簡直不可想象。~~。不過我覺得這也未嚐不是好事。首先,如果是西方的書,是不懂的語言的話,還應該是首選英譯本。比如,我感覺《小王子》的英譯本比中譯有趣多了。還有,我們有幸趕上網絡時代,不僅可以網上購書,還可以網上讀書。省了好多麻煩。
問好啦。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我記得應該有中文版,我讀的是英文版。羅馬水道,我讀的是鹽野七生那套羅馬人的故事,圖書館借的中文版係列。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普羅旺斯的英文餐飲書應該是從法語翻譯過來的?
我們在那裏時租住度假村的房子。裏麵有全設備的廚房。每天出行回來路過超市買上平時在家三餐所需的生熟料回來簡單做一下。隨意方便,節省時間。還有,同樣同等原料的食物,一是餐館不一定有,二是,有的話價錢上會貴很多?沒研究過哈。
度假村裏也有小餐館,不過要事先預定。而一旦出門,回來的時候自己就難把握。如果要保持自由放鬆的心態就要盡量不做任何預定~~。-這是我的旅行經驗之一。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原來如此。那本書好像沒有中文版?它是Peter Mayle 的代表作,曾是國際暢銷書。而後來拍成電影的《A Good Year》好像是電影比原小說更有名。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那本普羅旺斯餐飲書是英文的,我好像也借過。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是的。好幾年前讀的,Yard Sale一元錢買來,讀完,好像捐了。反正有去鄰居家做客吃得要趴下的描寫,很好笑。另外,圖書館開放時,很喜歡一本畫冊,普羅旺斯的餐飲,封麵照片是舊木桌上舊銀刀叉,我家有一個風格的刀叉。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你讀過Peter Mayle 的 ’ A Year in Province‘‘?-是真正愛看書的人呐。

謝謝並問好。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是。那邊的羅馬大道和輸水道在當年建時都應該與這位能人有關。是說阿格裏帕。謝謝你的提醒。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那裏冬天風大的地方應該是海邊?那一帶差不多所有的村子都是從山頂漫下,這固然有應古代戰時易防禦之需的緣故,但不戰已經好幾百年了,應該早下山了,因為冬天的大風對當時靠燒柴取暖和造炊的情況是十分不利的。我瞎猜哈~~。

那裏確實大小餐館遍布每個村鎮。尤其是,法國人與中國人一樣有中午正式進餐的習慣。這與它北邊國家的人的習慣不同。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昨天看見那張著名羅馬水道照片,一個人名給卡住了。想到對水道羅馬大道做出貢獻的阿格裏帕。今早才想起來。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羅馬的橋啊。每次看見這樣的照片都覺得親切,想到凱撒奧古斯都等等人名。
讀過普羅旺斯的一年,那裏冬天風大,吃的可是要撐破肚子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