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吾心之所向

(2017-09-13 07:01:25) 下一個

17歲的外甥女參加2016年中學生作文比賽的獲獎作文

~~~~~~~~~~~~~~~~~~~~~~~~~~~~~~~~~~~~~~~~~~~~~~~~~~~~~~~~~~~~~~~~~~~~~~~~~~~~~~~~~~~~~~~~~~~~~~~~~~~~~~~~

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

                                      ---- 題記

    自年幼起,“故鄉”此一詞,於我總是模糊的。李太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少陵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些從小就學起的句子是多麽的深摯動人,於我心中勾勒出故鄉溫柔哀婉的模樣。然而細細推敲,卻是惘然。不知是少不更事不懂鄉愁,還是身在其中不識鄉情,故鄉於我,如同日出和日落的尋常,左手握右手的無感。也不是沒有出過遠門,再多的思念也隻是對家人,對故鄉卻並無太多眷戀,是以對故鄉的感覺有如隔霧看花,可望而難及。也就不明白古人的故鄉情結,是如何情深不知所往。

    從小一直生活在濟南,今年暑假偶然去德州,並在那裏長住了幾日。“安靜的小城,不事繁華,唱清平歌謠,看光陰流緩。”---- 之前對於這樣的小城生活總是心向往之,但真正在德州生活了幾天,才忽然發覺自己畢竟年少,耐不住平淡簡樸。以前總覺得濟南市中心喧喧攘攘,平白地惹人浮躁,這時回憶起來,竟然覺得這種繁華熱鬧如同那《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景象一般,雜亂卻充滿人情和生氣。

    臨走的那天,我執意找到代表德州特色的去處,卻最終也隻能還是去了商場、影院,因為也實在別無異處。據說也有一個文化公園,似乎是唐朝時某個不知名的使臣來朝時不巧在德州去世,是以修了這麽一個公園,然而也終究沒有什麽可看。這時我忽的想起杜少陵的那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來,不由得一陣驕傲自豪。大舜躬耕過的曆山至今還香火綿延,鍾聲浩渺;易安清麗婉約的詞句在後世仍能勾起千萬文人的愁思;辛棄疾那一份寧折不彎的風骨亦不知撐起了多少人的精魂。還有那七十二名泉前無數騷人墨客的吟詠,一齊回蕩在我的心頭,有如黃鍾大呂,那是一種難言的震撼。以前總想著走出去看一看,卻殊不知最美最好的風景就在身邊,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發現,自己未曾讀懂過濟南。
 
    不久前,我因事去了趟北京。中華浩浩之都,繁華與底蘊自然無兩。然而當我在擁堵的車流中望向有些灰霾的天空,抑或是在故宮前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穿梭的時候,總會想起濟南小小的古街中那一片片粉磚黛瓦,一道道小橋流水,它們如同古時候的隱士,大隱於市,聲名不顯,卻自有一份恬淡從容。很少有這樣一個城市,能夠兼具北方的舒展大氣和南方的秀美婉約,濟南確如其名,有如山澗中的一彎清泉,隨著山勢或激流飛湍,或靜水潺潺,最是安閑自在。

    仲秋那天,我特意去了曲水亭街。要一壺茶,在泉邊靜坐。古巷古香,清泉石上,垂柳殘荷,遺風讓畔,俱是道不盡的風情雅韻。店家養的蟈蟈在遠處“絲紮----絲紮----”地叫著,聲音與流水聲相和應唱,在悠悠的時光裏起起伏伏。陽光和熙溫柔,歲月亦不複猙獰,在靜好的時光中放空繚亂的心情,物我皆忘,這汩汩流淌了千年的泉水,似乎早已是我心靈的桃源。

    是的,我的的確確未曾讀懂過濟南,更未曾讀懂過故鄉。若是浮浮躁躁,庸庸碌碌,汲汲於生活,則哪裏不都是異鄉嗎?先前總不懂蘇雪林“願為行腳僧,到處棲遲,湖山好處便為家”的想望,現在,我卻有些明白了----心若遼闊,隨處便可為家。
 
    吾心之所向,即為故鄉。

    入則鬧市,出則桃源。有家家泉水,有戶戶垂柳;有明月鬆間,有清泉石上;有厚重的曆史,有現世的繁華。這就是我的濟南,我的故鄉。

    閑暇時不妨沿著那泉水,四處走走看看吧。毋需多帶什麽東西,一雙眼,一顆心,足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