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如海

寫情,您寫得過我嗎?
正文

雪在燒

(2023-11-08 15:43:39) 下一個

雪在燒

我的心是堅硬的岩石
不曾動搖
我的愛是蟄伏的春雷
未曾來到
任憑縹緲~
終於知道是你深深的擁抱
讓我癡癡的等待
也逃不掉
任憑燃燒
雪在燒 雪在燒
火中的身影 
絕望地奔跑
淚水化成的雪在飄
風中的足跡
是誰在尋找
心痛的故事
沒有人知道
所有的悲傷
凝聚成火
曾經的感動
消失無蹤
雪在燒
 
人世間,有些事情確實很微妙,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年少時愛過的那些老歌始終未曾從心底離去,它們若隱若現,不離不棄,一不留神,便突然跳將出來,不由分說,一把緊緊抱住自己。
 
就比如黃鶯鶯的這首《雪在燒》。歌詞如上:
 
 
回望上世紀末的港台文藝界,“雪在燒”幾乎是個梗,溫瑞安用它寫過一部小說,譚家明用它拍過一部電影,萬芳用它排過舞台劇……當然,這其中最讓我心悸的還是黃鶯鶯的同名歌曲。這首歌又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歌。說起這部電影,是導演朱延平的翻車之作。故事情節大致類似於劉恒的伏羲伏羲( 後來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菊豆),年僅16歲的少女被賣給一個老頭做妻子,飽受變態的丈夫的性侵和虐待。後來她愛上了來家裏幫工的年輕小夥子,兩人決定私奔。這份畸戀被老頭發現,小夥子在逃亡中被警察抓獲,反抗,被殺害;少女痛不欲生,也遂自盡殉情。故事的基調是非常灰暗的,人性是陰險畸形罪惡的,與沈從文的邊城,翠翠,黃健中的電影良家婦女,那種歌頌人性善良美好寬容的基調完全無法相比。但這首歌的詞曲都是那麽令人驚豔震撼。
 
我始終不明白的是,那些居住於亞熱帶地區,經年不見風雪的港台文藝家們為什麽偏偏對“雪”情有獨鍾,而且非要讓雪熊熊燃燒才罷休?而雪本質上是水,和火是對立的。這兩種意象是矛盾的,放在一起,卻有一種強烈的痛苦的美感。最初寫下雪在燒這三個字的人真是有才啊。我年輕時寫短篇小說,就把女主的名字起作“夏雪燃”,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很幼稚和矯情。
 
黃鶯鶯把這首歌演繹得柔美而又有力量,既纏綿悱惻,又黯然神傷,讓人過耳不忘。這首歌最早傳到大陸是1987年,我正讀高一,聽過一次,就再也再也無法從心底抹去。
 
或許,隻有想像中的“冰與雪”才是有求必應,慰藉人心的吧,真實的冰與雪隻會讓人寒冷,就如真實的痛苦一般。張愛玲在花凋中說得很深刻,人們隻同情那些書本上的不真實的苦痛,病成那樣的川嫦隻讓人害怕和厭惡。人心難測,人性不可知不可測不可控。
 
昨天這首歌在腦海中浮現時,立刻就想到了一幅畫,趕緊把它臨摹下來。在雪中糾纏奔跑的癡男怨女,誰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