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如海

寫情,您寫得過我嗎?
正文

英年早逝的初唐詩人王勃

(2015-05-06 18:16:41) 下一個
你的一切並沒有消失
隻是經曆過海的變異
已變得豐富而神奇
----英年早逝的初唐詩人王勃

王勃被認為是唐代的第一位詩人。王勃後來成為初唐四傑之首,我想跟他的叔祖王績是唐代第一位詩人,可能是有關係的。

許多時候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幾個"緣"。

第一個 : 血緣你的祖上是幹什麽的,這個就有基因的遺傳問題。我們當然不是說是基因決定論,但是跟基因還是有一點關係的。

第二: 地緣你是什麽地方人。我們經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區域文化成長起來的人,他的性格、他的才情可能是有差異的。江南跟塞北是不一樣的。

第三呢? 是姻緣你跟什麽人結婚,這個也很有講究。古人結婚講門當戶對,今天我們許多現代的人是反對這種說法。其實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有許多文人士子,可能自己家族出生並不是名門望族,而希望通過姻緣來改變自己的出身。第四種是屬於學緣你是跟誰學習的?你的導師是誰?在不同老師的指導下,你會成為不同的人才。所以我們說王勃的成功,可能跟他的出身有關係。

王勃少年就出名了,《舊唐書》說王勃六歲就能夠寫文章了。小的時候就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他後來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稱“初唐四傑”。大概在上元二年(675年)的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因為自己犯罪而受牽連被貶到交趾任職的父親。一路上經洛、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那裏王勃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膝王閣大宴之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部督府所在地南海,後來又渡海去了交趾探望了自己的父親。返程的時候在海上遇到了海難,溺水而死。然後被海浪衝到今天越南的土地上。

王勃今天存詩不多,大概就八十多首,而且大多是五言律詩和絕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是他那一首《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成為唐人送別詩的名作。其實王勃寫送別詩有一個明顯的主題,什麽呢?就是以精神的一致來克服離別的悲痛。他非常喜歡用這種方式去寫。我們可以舉他大量的送別詩,來看出這一個特性。你都會發現他是把送行者,被送者,以精神的一致來克服離別的悲痛。王勃有一首詩叫《山中》,寫得非常精彩, 就二十個字。

長江悲已滯,
萬裏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黃葉飛。

詩的意義在於詩人與落葉的隱含對偶,當落葉離樹飛揚,詩人也渴望“脫離”他的“固定”的位置,行動起來, 飛回家中。而樹葉的飄落還意味著秋天和即將到來的毀滅,因此就增加了詩人回歸的急迫感。王勃最早運用了一種出色的含蓄表達手法,以單純的意象或描寫句法來結束全詩,而這一種手法使得絕句結尾就呈現出開放性和暗示性,後來就成為詩歌結尾的主要形式之一。不過對王勃而言,他最偉大的作品依然是他的《滕王閣序》。我們一般講到《滕王閣序》,就會講到他那一句著名的句子: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個句子當然好,但整篇《滕王閣序》重要的是它的內容。什麽內容呢?麵對歡樂無限的宴會,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歡聚時的常見心態。王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識盈虛之有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據說王勃曾經撰寫過《周易發揮》五卷,對推步曆算尤其精通,曾經作過<<大唐千歲曆>>。中國古代的術數之學,強調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定數。人的命運也是自然無法控製的。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王勃的這兩個句子: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表明他深受術數之學的影響,從而造成他內心的悲涼的根本。這裏的關山難越,既指來南昌的路途,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之路。人在受挫折時最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同情,可是世態炎涼,遭遇挫折的人卻往往感到別人在遠離自己。孤獨無依中的悲涼心境徹底透露出來。舉目無親 沒有人理解: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種感受豈止一天兩天?“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這是人生的普遍規律,更是王勃二十多年人生的真實體驗。他不到十四歲赴考高中, 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是後來卻因為戲為《檄英王雞文》而被逐出沛王府。處於集會的場合,王勃自然不宜過分渲染自己的個人痛楚,隻好借馮唐、李廣等名人來安慰自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古代文人的處世之道,既然仕途遭受挫折,那麽我還是到父親那裏去享受天倫之樂吧!所以“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裏”並不是王勃的真實意願,而是他萬般無奈之下的痛苦抉擇。不僅如此 他還要把自己的痛苦隱得更深,帶著滿臉歡笑說自己“喜托龍門”,說閻都督是自己的知音。王勃作這篇《滕王閣序》真可謂曲盡衷腸!

我們看到王勃能寫出如此水平的作品,更加感歎他生命的早早離去。不過呢,我也特別想說:我們真的有必要為他的,英年早逝而哀婉歎息嗎?當我們為王勃英年早逝而哀婉歎息的時候,我們是基於一種這樣的考慮:就是如果假以天年,如果王勃能活得更久,他還能夠寫出更多更優秀的詩文嗎?但是我想 ,這樣的假設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在人文領域,庸俗的進化論是行不通的。從大的角度說,並不得見的後世的作品就一定比前世的作品要高明。比如說《紅樓夢》問世已經幾百年了,今天有哪些作品已經超越了《紅樓夢》?就個體而言, 一個人晚年的作品不一定就比他早年作品要出色。比如說中國現當代的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他寫過《雷雨》、《日出》等優秀的作品。曹禺先生1910年出生,寫《雷雨》的時候是哪一年呢?1933年。可是曹禺先生是1996年去世的,他在寫出雷雨之後還活了60多年。但是我們今天說,他其他的作品並沒有超越他23歲的作品《雷雨》。因此我們就說 我們不必為王勃的英年早逝而扼腕歎息。事實上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在他年紀輕輕時候就已經離世了。但在文學史上依然永垂不朽。可以看一下這張表格:
賈誼 : 33歲
王勃 : 27歲
李賀 : 27歲
納蘭性德 :33歲
拜倫 : 37歲
雪萊 :31歲
濟慈 :27歲
裴多菲:27歲

王勃跟雪萊連死亡方式都很像。雪萊和一位朋友開著他的遊艇去迎接拜倫,返航途中遭遇風暴 船覆人亡。雪萊的墓碑上鐫刻著援引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三行詩句。我們也可以借用這三行詩句對王勃說:你的一切並沒有消失隻是經曆過海的變異已變得豐富而神奇另外我們還可以借用濟慈墓碑上的話。

25歲不幸與世長辭的濟慈留下的墓誌銘是什麽呢?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人生不過是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水上,無論你怎樣用心著力,也無論你怎樣漫不經心,隨著迢迢遠去的水流,我們的名字逐漸黯淡,乃至最終消散, 化為無形。所以我們說王勃這樣的詩人,生命雖短 ,但聲名恒昌。生命不論短暫或長久,隻願如夏花般燦爛,如流水般流轉足矣,足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