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日記

在這裏分享一下我在美國的日常生活隨感及家庭見聞,此博客純屬個人愉樂。
個人資料
北美新疆妞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叔叔走了

(2016-09-29 14:57:51) 下一個

前幾天,我收到家裏的通知,二叔在田裏務農,突然過世。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悲痛。一個生命的機會是多麽珍貴,人健康的活著是多麽有意義。這怎麽說走就走了呢?連一個早期診斷和搶救的機會都沒有。這讓我對中美醫療有了深思。

 

許多人都說在美國的醫生行醫都十分謹慎。如果你知道美國的醫學培訓模式,你還會這樣說嗎?美國本科階段沒有醫學專業,因此醫學生的培訓體係是“4年本科+4年醫學院+3~5年住院醫生+2~3年專科醫生”。美國的住院醫薪水是每月三千到四千美元,而根據Medscape網站2016年薪酬報告,美國醫生最低收入是年薪204,000美元,最高則可以達到443000美元,醫生在美國是常年的收入最高職業。

 

另一方麵,國內醫生有著複雜的職稱體係,住院醫師、主治醫、副高、正高之間缺乏明確界限。而在美國,醫生分為住院醫和主治醫(Attending )。住院醫階段會有十分詳細的操作要求,具體到一年必須完成多少個某某操作。住院醫培訓結束並通過考核後成為主治醫。而畢業後,他和當年帶他的主治醫地位完全平等。

 

而住院醫培訓結束後,醫生便可獲得在美國自由行醫的資格,他可以選擇繼續參加專科醫師培訓,或者開始行醫。由於美國醫學院每年高達將近5到8萬美元的學費,有不少美國醫學生們在貸款壓力之下會放棄專科,而直接就業。我的一個出自中國醫生世家朋友的孩子現在是美國住院醫的第二年即將結束,她說自己仍然沒法判斷,究竟哪一個選擇更好。“最理想的應該是,大部分時候一邊工作,這樣可以見識到最真實的醫學世界,對個人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明顯的。工作一年以後,基本上來了病人她也大概心裏麵就知道要怎麽做。” 仍在職的朋友說,在中國大醫院普通醫生基本上要聽主治的,隻管報病曆,主治說幹什麽就幹什麽。其實朋友的意見是每家中國醫院如果每年能有那麽一點時間,讓所屬的醫生能回到象牙塔裏麵在學術進修幾個月的話,那是最理想的了。

 

因為我做跨國醫療,所以和來美醫療的人聊的較多。最常聽客人說,到美國後一個很大的精神打擊是,“人命真的很不平等”。我告訴我們的客人,在美國常會有一些人因為嗑藥、酗酒的、跟警察打架等各種原因被送進來,有的人被警察抓到局子裏去以後裝病,住院幾天後才發現是裝的再送出院,而這些人基本不需要付醫藥費。“從倫理道德上來講的話,任何人都有權利得到治療,即使是流浪漢,即使是從來沒有社會做過貢獻的人。”但客人回複我說,“但原來在中國,有很多很誠實的人、好好生活的人都沒有機會得到這樣好的治療。剛來美國的時候覺得挺難過。”

 

在美國的醫院裏工作了十幾年,幾乎沒有跟病人談過錢,我也不清楚要花多少錢可以看哪一種病。因為美國的醫療雖然昂貴,絕大部分會由各種各樣的醫保來承擔,這會由醫院的財務跟保險公司打交道。而在相對來講,我聽到國內的客人常常講的中國醫生告訴她或他們的一句話是:“這個治療要花多少錢,家屬心裏要有數。”

 

和自己周圍的一些美國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士打交道多了,也和他們有了共同的認識:國內看病難、看病貴也有一定的道理。從患者的角度上來說,工薪水平的人賺個兩三千塊錢,拍個片子花幾百人民幣,但是回過頭來說,這個錢全自費的話是很貴,有醫療保險呢?很多人他沒有這麽好的保險,或者說這個他也沒有給自己去買類似的商業保險,可能就我目前的看到和聽到的來說,可能相當一部分還是國內的醫療保障體係做的不夠完美。
 

去年十一月回國一趟,有幸陪親戚去看病,發現那些稍微有些名氣的醫院急診科好像是排著非常長的隊,可能因為這是較好的醫院,所以仍然源源不斷有病人來,醫院床位不夠,於是過道裏也有打地鋪的病人。當時有這麽一種感覺,大家在急診間裏邊怨氣都挺重。

 

這幾年總是從中國傳來醫患關係緊張的新聞。我的幾個國內醫生朋友對傷醫事件的態度是:擔心,但是畢竟概率小,且擔心也沒有意義;有時候自己謹慎一點,比如不要背對患者,大概也就是這樣;要麽要是出任何事情,以後就不幹了。因為我自己做健康醫療這方麵的工作,就會非常關注國內的傷醫事件。可是當這種事發生的多了,我就有些疑問。我也知道醫生被殺在中國不是什麽新鮮事和好事,但是覺得有些醫生死得也太冤了。

 

醫患關係不好這是社會問題,但是不是代表這個醫生態度不好,但為什麽把醫生殺了?我感覺現在人們對人性是不是有些迷茫,對是非的分辨可能也是在經曆迷茫期吧。

 

我記得,幾年前先生的朋友在北京吃壞肚子,被送到急診室,疼的受不了,可是急診大夫沒有辦法給他治療,因為他手頭上沒有足夠的押金,他的同伴回去找銀行取錢,找有認識醫院的人才安排入院治療。我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非常無力,因為在中國沒錢有病連院門都不會讓你進。

 

通過我這些年來對中美醫療的切身感受,希望此文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中美之間加快醫療交流,讓患者對中美醫療有更多的了解。在我們已經開展的國際醫療過程中,讓客人有更多的選擇,也讓中美醫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我更慶幸的是早年追隨先生來到美國定居,能夠有機會在中美醫療交流中起一點橋梁的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錦西 回複 悄悄話 這文章寫的很片麵。以我十幾年在美觀察,中國城的號稱博士,“後博士”等行醫者,不僅醫術差(赤腳醫生)水平,人品也有問題。經常會“隨藥”開出香皂等類物品。而且在美國行醫的中國醫生和國內的醫生沒有可比性。
seezesiusiu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 agreed you.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