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進步,德國病人前往醫院問診恐怕很快將成為“往事”。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坐在家裏,麵對壹臺電視機,完成全部治療。
眼下,德國壹大批初創企業湧入醫療領域,掀起了壹場數字革命。
精巧的小玩意兒?別開玩笑了,來看看真正的數字化醫療要怎麽玩?
位於柏林、久負盛名的夫朗禾費研究所開發了壹套名為MyRehab的應用係統,可以讓病人在家裏進行康復訓練。整套係統包括壹部特殊攝像機、壹臺電視機和壹條裝有多個感應器的胸帶。壹個虛擬人物通過係統指導病人進行鍛煉,糾正其動作。係統還允許醫生和治療師通過互聯網視頻連接,與病人實時交流。
MyRehab是諸多新研發的醫療應用之壹,許多人相信,它們將掀起下壹場互聯網革命:醫療保健數字化。繼智能手機改變了人們的交流、移動、購物方式之後,醫療將成為下壹個方向。
互聯網壹眾巨頭公司如穀歌等,紛紛瞄準這壹領域,開展大規模投資。美國今年預計對涉足醫療保健的初創企業投資43.8億美元。市場不再局限於壹些精巧的小玩意兒,如保健腕帶、藍牙牙刷等。新應用專註於真正的醫療保健,從生孩子到治療癌癥等。
眼下,德國許多公司正利用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推動數字化醫療的進步。智能手機上已有數以千計的健康保健相關應用。比如,有的用於測量血壓,有的分析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有的可以檢測孤獨癥……壹款名叫“線索”的應用聲稱能預測女性下壹個排卵期,以便進行生育安排。還有壹款應用聲稱能通過掃描照片發現壹種罕見的眼癌征兆。
在線醫療的新時代正在到來,將為醫生和病人帶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引發壹係列問題。比如倫理問題:壹旦出事,誰負責任?數字化服務將使治療變得更加透明,還是讓病人陷入數據海洋從而更加困惑?而眼下最迫切的問題恐怕是:在線服務費用由病人支付,還是納入保險體係,由保險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擔?
但有壹點是明確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將改變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傳統關係。
虛擬診斷能否替代當麵診斷?
以皮膚檢測應用Klara為例,病人用智能手機拍攝兩張皮疹或肝斑照片,上傳後回答若幹問題。兩天之內,病人將收到回復,醫生會給出壹個臨時診斷,嚴重的話,比如懷疑患有皮膚癌,則要求病人在兩周之內找專科醫生復診。這款應用售價29歐元,已被下載13.5萬次。
Klara的研發者西蒙·波爾茨說,公司已成功為98%的照片做出診斷。他相信,公司未來很大壹部分收入將來自德國境外。目前,來自海外的問診圖片大約占20%。至今,保險公司尚未為Klara用戶提供補償。
當被問及是否有壹天運算法則將取代醫生問診時,波爾茨表示無法預測。但他相信,很快,醫生就可以在家裏利用平板電腦對病人進行遠程診斷了。
至於倫理問題,根據目前的職業指引規定,醫生不能純粹通過“打印材料或社交媒體”進行診斷,也就是說,虛擬診斷不能替代當麵診斷。對此,Klara采用“醫療意見”這樣意義模糊的表述來規避可能引起的麻煩。
弗蘭茲-約瑟夫·巴特曼是德國北部城市弗倫斯堡“醫生總會”的壹名外科醫生,他認為現階段采取措施製止技術公司提供虛擬問診服務完全沒有必要。周圍有那麽多優秀的醫生,相信很少有人會“放棄當麵問診而選擇智能手機”。
初創企業如何服務新壹代患者?
也許,巴特曼過於樂觀了。事實上,新壹代患者已經出現。他們在博客中討論疑難病癥,將X光片上傳到Instagram社交網站,在“臉譜”上組建醫療討論群等,這些早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且,大量醫生在調查中表示,他們曾通過網絡查找特定病例資料,從而避免了誤診。
為了適應新型問診關係,壹些初創企業致力於為醫生打造舒適的網絡辦公室,位於呂貝克的Patientus便是這樣壹家企業。它開發的應用軟件有點類似Skype,但功能要強大得多。創始人尼古拉斯·舒爾威茨原打算當壹名醫生,但最終就職於壹家醫療保險公司。他驚訝地發現市場上竟然沒有壹個專門的醫療保健視頻會議係統,於是於2011年開始研發。
舒爾威茨說,醫務人員每月支付100歐元,即可利用公司平臺進行網絡問診,這對於吸收新病人非常有效。“當然,妳也可以拿起話筒為病人提供谘詢,但能看到彼此顯然感覺很不壹樣。”Patientus平臺搭建的虛擬問診空間相當逼真,甚至有候診室,病人在谘詢之前必須在此等候。平臺還為病人提供體檢服務,病人可以不必車馬勞頓,醫生也能隨時隨地辦公。
柏林壹家初創企業正在研發壹款新應用,試圖打造壹個虛擬私人醫生,能壹天24小時提供服務。如果這壹模式受歡迎,那麽運算法則將很快替代醫生問診,至少是部分替代。
另壹款名叫“壹生”的新應用,靈感直接來自於產房。開發人員從診室了解到,許多準媽媽在選擇生產醫院時會問醫院是否提供WiFi服務。“這就是新壹代患者,她們在生產時都放不下手機,”“壹生”創始人戴維·沙夫說。
“壹生”應用軟件最初提供的服務有點像“數字懷孕日誌”,準媽媽可關註她想了解的內容,如情緒波動、疼痛等級等。平臺上有3D超聲波室,掃描結果可以和朋友分享。軟件最大的賣點是準媽媽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搜索到懷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以便對潛在危險做好應對。軟件還會對各種突發事件作出警告,比如病人發現下身出血,軟件會敦促她趕緊看醫生,以防早產。
沙夫說,“壹生”應用軟件最終提供的醫療保健服務將覆蓋壹個人的壹生,包括體檢、血液化驗、手術詳情、過敏史等,診斷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相關資料將存於雲端。
“我們之所以從懷孕服務開始做起,是因為它基本上是正麵結果。但為什麽壹個癌癥患者就不能使用這類應用軟件呢?”沙夫說。
數據過載?
在醫藥領域,進行大量數據分析並非什麽新鮮事。IBM超級計算機“沃森”能在3秒鐘內搜索2億頁學術論文,為某個特殊病例尋找所需信息。“由於計算機的超強能力,在不久的將來,它將隻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治療方案,其他人則不必忍受侵入性治療所產生的強烈副作用,”“醫生總會”的巴特曼說。
但是,智能手機持續收集有關數據真的能讓病人更加健康嗎?弗倫斯堡大學醫生喬瓦尼·馬約對此表示懷疑。他說,隨機獲取的數據常常作用有限,“壹名優秀的醫生隻收集少量但正確的數據”。
誠然,從醫學角度來說,那些統計行走步數、測量心跳、監測卡路裏燃燒量的健身腕帶和智能手表等確實沒有多大意義,但今天的智能手機,功能已今非昔比,而且價格合理。它們能監測血糖水平,加壹枚小小芯片可以充當脈搏血氧計,加壹個火柴盒大小的附件可以測心電圖。
“任何心臟病患者都會非常小心哪怕最微小的心臟不適,但妳不希望總是叫救護車,”新創企業Cardiogo創始人、心臟病專家延斯·貝爾曼說。而支付1975歐元年費成為Cardiogo會員後,患者可以得到壹款迷妳心臟測試儀,小得足以揣進褲兜。這樣,無論妳身處何地,都可以隨時做心臟檢測,並即時把結果傳給心臟病醫生。
醫生接到患者發來的心電圖後,可以迅速調閱其醫療記錄做出分析判斷。如有必要,還可將病人資料提供給現場醫務人員。會員每年享有兩次免費呼叫服務,之後每次服務收取95歐元。
薩那公司旗下有幾十家連鎖醫院,遍布德國全境。董事會成員馬庫斯·穆舍尼希被視為德國醫療初創企業界的思想領袖,曾建立聯合會支持數字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他說:“我毫不懷疑,未來優良的醫療服務將攜手互聯網。”在線服務更為便宜,且覆蓋麵更廣。他強調,令數字醫療勢不可擋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病人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