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水晶蒼蠅拍:太多人在平庸的機會上花費太多的精力

(2017-06-14 05:01:15) 下一個

謹慎型投資人給人感覺好像總是很膽小,但其實相對於絕大多數天天追求漲停板年年挑戰高收益的“勇敢者”來說,他們賭得是整個人生。隻有當你賭得足夠大的時候,你才會謹慎,隻有你想贏得足夠多的時候,你才會忍耐。很多時候,不理解隻是因為大家不在一個遊戲桌上而已。

不迷糊兄的口號 :shut eye buy, 押房子,閉眼買,躺著賺,很簡單。

雖然他的口號是比較誇張的,但是選擇指數是“謹慎”+“忍耐”。

我在去年寫的“我與朽哥聊幾句”的帖子中,也曾經號召“押房子 ”,但是我選擇的基礎也是非常“謹慎”+“忍耐”。

因為我們都賭得足夠大,所以我們才會謹慎,而且我們想贏得也足夠多,所以我們才會忍耐。


公司研究的核心是空間、結構、深度、角度;交易策略的核心是概率、賠率和預期差;投資體係的核心是對象,時機,力度;而投資最本質的核心是價值、安全邊際和複利。這幾個環節是同心圓,越後麵的越靠內環。內環決定戰略和原則,外環確定策略和技術;內環是道,外環是術;內環解決了What和Why,外環實現了落地的How;內環不牢靠是悶頭亂撞,外環不紮實是誇誇其談。

市場的高波動不代表高風險,反之市場的平靜也不等於均衡。平靜和激烈放在不同的尺度看完全不一樣,日線的驚濤駭浪可能在月線來看隻是個小浪花。均衡與失衡的關鍵不是短期的波幅,而是到底距離價值線有多遠的問題。或者說,波動的程度僅僅體現情緒的烈度,但決定中長期方向的是價格與價值的偏離度。

當流動性泛濫遠去之後,你還會投資嗎?你的資產結構還健康嗎?這是目前我們應該問自己的戰略級別的問題。在“錢多多”趨勢下推升出來的收益率是有很高欺騙性的,善於用趨勢變現的是高手,被趨勢迷惑並在趨勢末段入套的就有點兒被動了。讀了這麽多書,其實提煉出來就兩句話:和趨勢作對,你很難發財;和均值回歸作對,你很容易破產。

謹慎型投資人給人感覺好像總是很膽小,但其實相對於絕大多數天天追求漲停板年年挑戰高收益的“勇敢者”來說,他們賭得是整個人生。隻有當你賭得足夠大的時候,你才會謹慎,隻有你想贏得足夠多的時候,你才會忍耐。很多時候,不理解隻是因為大家不在一個遊戲桌上而已。

所有的大虧都是貪和怕導致的,而對賺快錢和一夜暴富的期望又是貪和怕的本質原因。穩健說起來容易,但那意味著你要在別人快速賺錢的時候不眼紅,在你的保守屢屢被瘋狂的市場暴擊的時候不變卦。根本上是需要對自己理念和方法的絕對信心。而這種信心又不能是盲目的。信心最終隻能來自於知識、曆史和經驗。

不管哪種投資風格和所謂門派,你可以有不同的市場假設,不同的理論內涵,不同的價值主張,不同的操作體係,甚至不同的世界觀。但所有的這些不同都是表象,它們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必然必定符合複利法則。一個在複利法則上無法自圓其說的方法論,無論您拽多高深的詞,拿出多深奧的理論,用多牛的人來背書,都是無濟於事的。

投資要想成功需要承認兩個前提:第一,我們都是凡人,我們必將不斷犯錯;第二,投資的核心原理早已穩定,我們要做的不是創新,而是理解並執行。投資要想慘敗可以建立在另外兩個前提上:第一,我天賦異稟,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第二,我擁有或者發現了最新的炒股奧義,我在投資理論上已經幫人類跨出了新的一步。

無論是公司的經營變化,還是資金和情緒的變化,其實最終一定會在估值上反映出來。但估值反映不出來的,是這種變化到底是對還是錯。而對於投資人來說,估值的意義除了“對”和“錯”之外,更重要的是真相與其預期驗證之後的結果分布。所以估值是乍看很直觀,再看看好像很複雜,最後看時又沒想象的那麽複雜。

沒有高賠率相伴的高確定性,是雞肋。沒有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賭博。但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可能給你高賠率。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是理解市場的有效性與局限性,理解錯誤定價在什麽情況下最容易出現。

黑盒狀態下,盒子裏麵裝的是什麽很重要,圍觀和出價的人認為盒子裏裝的是什麽也很重要。大多數時候和放長時間來看,盒內物品本身更重要。但特定的時間內和氛圍下,圍觀群眾的判斷和出價有可能造成一些極端情況。

公司的不確定性到底來自哪裏?我想主要是:1,未來市場需求與當前預期之間的差異;2,公司戰略製定及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3,對經營產生重要影響的各種不可控因素(如原材料波動,匯率波動,政策重大變化,顛覆性技術革新等);4,競爭烈度的大幅提升;5,隨著時間的拉長使一切事物不可控進而不可測。

對於上述一到三的對策,其實是解鈴還須係鈴人。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團隊是提升這三項確定性的根本依靠;對於四,更重要的是生意屬性上的根本特征,已非簡單事在人為的範疇;對於五,唯一需要的就是對生命周期的敬畏和對安全邊際的重視,其應對本質已在企業自身之外。

投資人的主動性努力不外乎以下幾點:第一,尋找中長期經營提升確定性高的企業;第二,尋求中短期賠率好的價格;第三,構建能平衡黑天鵝風險和研究的有效回報的投資組合;第四,持續學習爭取每年進步一點點;第五,保持身心健康,做好以上循環並耐心等待。其它的,基本就交給國運了。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有多大?我覺得第一它是重要的,但它一定是在一個長期的刻度上才顯示出這種優勢;第二,所謂的配置一定要有足夠的力度才有效果,優質的配置機會但你隻配了很輕的資產,也沒什麽意義;第三,資產配置本身並不必然導致升值,它是分擔風險,這兩者區別很大。最後,配置的重要性與單一資產的規模成正比,大部分的人問題不是配置而是規模。

又驚聞一位年輕有為的投資人突然去世,讓人歎息。投資真的不能隻爭朝夕,隻要堅持做對的事情,資產加零隻是時間問題而已。但身體歸零,一切的努力還有什麽意義呢?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風險控製可不僅僅是在投資領域。保持健康的身心,別做高危的事,甚至別亂穿馬路,都是對自己,對家庭,對客戶最大的負責。

感恩節要說幾句的話,我最感謝的是時代。很多所謂的成功和牛逼都是好時代給的,沒有長長的雪道,大多數群眾連瓜都沒得吃。我推崇經濟發展,是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惡,其實本質上是因為貧窮。

經常在微信看到“中國麵臨劇變”之類的文章,其實客觀的講中國的劇變一直在進行時中,就沒停過。隻不過我們經常容易高估短期事件對中國變化的影響,而大大低估中國長期持續變化的驅動力和重要性。就像複利一樣,漸變且持續不斷的漸變是最好的路線圖。又想起最近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話:繁榮總是靜悄悄的發生,而災難總是在大吵大鬧中降臨。

市場時刻都熱點繁多,新聞每天都有驚悚頭條,但咱做投資的真要有點兒滿清太祖那“任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勁頭。與真實的價值為伍,站在概率和賠率的有利麵,透徹理解並執行複利法則,其它的何必管它那麽多?大多數的所謂對策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聞都與投資沒關係。其實過度的關注反映的是內心的焦慮,這是種病,而且不好治。

投資成長中有兩個臨界點,在第一個臨界點之前是艱辛的學習,用勤奮都不足以描述,簡直是廢寢忘食的惡補。完成這個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但1萬小時定律是最起碼的。過了這個基礎臨界點後,反思和質疑開始產生價值(之前別瞎反思),實踐和總結推動著越過第二個臨界點,但悟性和天資可能讓一些人永遠翻不過去。兩次質變之後,將開始享受學習積累和資產積累的雙重複利。

如果用最樸素的個人投資經驗來看,我自己是如果一年不怎麽賺錢,第二年大概率的就會有所收獲,如果第二年還是不怎麽賺錢,那意味著第三年一定是超級大豐收。當然這個規律也有對照的另一麵,比如如果一年大賺第二年多是平淡,如果連續兩年大賺那基本上要對未來一年有相當保守的預期了。那報告下,過去兩年還不錯...

有網友和我說:過去10年股票賺10倍其實沒什麽了不起,一線房產10年也10倍了。這話可以這麽說,但這賬這麽算就糊塗了。為什麽呢? 因為房產這10年你賺的不是能力的錢,是運氣的錢,是超級景氣的錢。未來10年您還打算靠房子再翻10倍?但投資紮實獲得的可不僅僅是錢,更值錢的是經驗和能力。再過10年比比看?

其實吧,資產增值了怎麽都是好事,但人要善於分析自己的錢是能力還是運氣得來的。而且,千萬別用資產景氣高位區域的數字當成自己的身家,最真實的身家一定要在你的主要資產處於熊市蕭條期去計算。當然,在很多人眼裏,自己的資產是永遠隻有漲潮沒有退潮。講實話,時間放長了看,德不配位比周期輪替對財富增值的殺傷力更大。

我經常和朋友說:懂得把自己放低一點兒,淨值就容易更高一點兒。所謂放低點兒就是接受世界運行的複雜性和市場生態的多樣性,接受自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事實。放低點兒後,進,可保留擴張能力範圍提升自身實力的餘地;退,可更加坦然的專注於自己熟悉和能懂的領域。在投資這個人人自命不凡的世界裏,老天其實很多時候更關照笨小孩。

看幾個公司的曆史研究報告,翻到15年上半年期間的報告時,紛紛出現“公司正在搭建互聯網+大平台,應價值重估”的內容。要不是這些曆史證據,還真忘了那時的“互聯網+”大潮。僅僅1年半後,曾炙手可熱的互聯網+概念已經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各類報告也不再提及。一切就像個夢,一個昂貴而可笑的夢。

某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基金,自12年10月底至今的收益率是120%左右,看起來尚可。但這種策略的另一麵,是其產品成立的09年4月到12年10月底的3年半裏淨值幾乎都盈虧10%以內上下波動,產品成立的7年裏其收益的90%都是來自去年的牛市。這種隻做強趨勢其它時間近乎空倉的策略,長期看賺錢肯定沒問題,但代價也很高昂。

人之所以平庸,是在平庸的機會上花費了太多的精力。當然如果連這點兒努力都沒付出,那就不是平庸而是慘淡了。但要想超越平均水平,就需要把精力用來尋找和把握人生級別的大機會。而這又是以長期的思索、通透的判斷體係為前提,並以異乎尋常的耐心和超乎常人的利益計算模式為基礎的。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想超越思維和決策的舒適區,還是很艱難的。

投資的竅門就是巧方法+笨功夫。巧方法是指方法論體係,讓你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聰明的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認識;笨功夫,就是踏踏實實花時間花精力一點點去閱讀、 搜集和積累。市場裏80%的人被笨功夫這層就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額收益的入圍資格。剩下的又有一半兒被巧方法擋住了,原地打轉收益與付出無法匹配。所以相當贏家,既要甘於“笨”又要善於“巧”。

相比世界上的很多東西來說,人性都算是相當可靠的。遺憾的是,人性惡的那部分,總是更可靠一些。

有朋友對我說:看你每天晃來晃去的,投資就那麽輕鬆啥都不用幹?我說當然不是,隻不過我們工作的形態不同。一般工作的繁忙很容易識別,但投資工作其實就是三件事:學習、思考、做決定。除了學習研究是較容易看到的,更重要的“思考”和“做決定”完全可以一點兒外在表現都沒有,但其實它們才是最重要的可積累無形資產。

職業投資人的社交很單純,不需要維係多餘的社會關係。在主動篩選後能沉澱下來的是三種人:第一種是有料。某一方麵的學識好,能彌補自己的知識短板開拓思維,與之交流有益;第二種是有趣。或風趣豁達或古靈精怪,與之交往總能給生活帶來一抹亮色;第三種是有品。就是能信任靠得住,價值觀相近可坦率的說心裏話。當然如果能多條兼顧,自然是交友的精品。

很多次被問到過”職業投資會不會讓人的社會交往能力退化“?我是這樣覺得:與人真誠交往的能力永遠不會退化,除非你從沒學會過真誠。但社交的技術套路確實有可能退化,比如不管喜不喜歡都要學會周旋賠笑的能力,看人臉色揣摩心意的能力,複雜人際間”懂事兒“的敏感性等等。確切的說也不是退化,而是沒必要和懶得那麽累。

投資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那份錢。往小了說,對一個公司沒有充分的信心,最多隻能賺到財務數據直接相關的那點兒錢,再遠點長點的錢是不可能賺到的。往大了說,對國家未來從心底悲觀,那麽最多賺到幾個波段的小聰明的錢,要賺大錢也很難了。格局、曆史感這些東西在99%的時候都很虛,但在1%的重要決策時刻往往就是強大信念的真正支撐點。

作者:水晶蒼蠅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