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北京的“四聯”到上海的“紫羅蘭”

(2016-08-02 11:01:32) 下一個

在文學城“幾曾回首”論壇上看到網友“大眼”美眉轉載了一篇名為“憶上海名店進北京”的文章,談到1956年為了“繁榮首都服務行業”,中央決定遷上海名店進京。

其中談到了“四聯”理發館的由來,引起了我對上海理發廳的回想。

文章提到,“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這四個遷京的理發館,最初的計劃是在東城、西城、崇文、海澱各開一家。可是,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地點。大家一商量幹脆四家聯合開一家大理發館,名字就叫“四聯”,取四家聯合之意。直到“文革”前,“四聯”的牌匾上除了“四聯理發館”五個字外,還有一行小字寫著“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四家聯合”。地點就選在金魚胡同33號,原來開在這裏的東單理發館,隻好給它騰地兒,搬到斜對過兒的紅星胡同去了。

四個理發店中的紫羅蘭,原來坐落在當時上海最有名的理發一條街,靜安寺附近的愚園路。短短100米左右的馬路上,一共才二十幾家店麵,竟開了 11 家理發店。

愚園路地處租界與華界交界處,交通便利,市口興旺,在著名的百樂門舞廳靠愚園路一邊開了一個”百樂理發公司“。後來,沿愚園路北側又相繼開設有 ——中華美發公司、中國理發公司、大美理發公司、紫羅蘭美容室等,從華山路到烏魯木齊路,愚園路一段百多米路段上共開有 7 家理發店,成為:“理發一條街”。

紫羅蘭開在愚園路上一個公寓樓的下麵,比地麵略低。它收費略低,麵向大眾;旁邊還有一個叫“小中理發店”則做附近居民和兒童理發生意,價格便宜。5家大店競爭激烈,服務力求周到,操作手藝推陳出新,其女子燙發發型,由長、短、中長三種基本發型,擴展到十數種不同發型,吸引眾多顧客。

網絡上找到的當年紫羅蘭理發店照片。

50年代在淮海中路1840號的開設的紫羅蘭美發廳。

後來,愚園路上又新增:濟華、立德爾 兩家小理發店,“理發一條街”共有 9 家理發店。

在靜安寺附近還有地處南京西路的滄州理發店,靠近陝西路的白玫瑰理發店。再往前在石門二路口上有著名的南京理發公司。王丹鳳,韓非,顧也魯主演的喜劇電影“女理發師“,王丹鳳就是在這裏體驗生活的。

這麽多的理發店在同一條馬路上能生存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據我的記憶,上海的女性,無論年紀長幼,大部分一直都有去理發館美發的習慣。尤其是每年的除夕,傳統上習慣趕於年三十晚、收爐前剪髮,這亦是舊式理髮店最忙的日子。母親到了這一天早上9,10點鍾出門去燙頭,一般都要到下午4點以後,甚至6,7點才能回家。這也是過去過年的年味之一。

相比之下北京似乎不太講究,70年代初一位同事回上海燙了頭發,雖然還是流行的短發樣子,但是與未經打理的短發相比,還是顯露出多了一份與眾不同的氣質。結果被領導叫去談話,要警惕資產階級的影響,令人啼笑皆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百年老樹 回複 悄悄話 當年上海淮海路上的那家紫羅蘭美發廳在武康路口的九層樓地標建築的底層。我曾在那裏燙過幾次頭發,想不到現在已成曆史的見證。後來有一次偶然走進“海華花園”門口一家小小的理發店,發覺中年店主的技術不錯,與其閑聊間才知道曾在紫羅蘭當過學徒。現在的大多理發店不光技術不過關,而且還要纏著你買他們的卡。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我當初穿了條牛仔褲,被領導談話,說那樣不好。那人活著真沒勁,穿馬褂合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