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家庭爐灶的變遷

(2015-11-10 08:09:27) 下一個

在中國,近幾十年家庭做飯用的爐灶幾經變化,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社會的變遷。

大灶:

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以前在部分城市用的是大灶。不少人在電視劇裏也曾經看到過。我們家以前的灶頭就類似下麵照片中的那個那樣,它是用泥磚砌成,帶有煙囪。但是比這個要大一些,上麵的灶頭部分也比圖裏的要寬,與灶的寬度一樣。有兩口鍋,兩個鍋之間內側有一個小鍋用來放水,在做飯的同時加熱鍋內的水。燒火是在後麵,用的是稻草。小時候一到冬天,需要有人燒火時大家都搶著幫忙。有時候,兄弟姐妹擠在一起燒火,有著無窮的樂趣。

用大灶燒出來的米飯特別香,如果燒好的米飯再多加點火煨,貼近鍋底的米飯就會結一層鍋巴,風幹後用油鍋炸,蘸上白砂糖,吃起來是又香,又脆,又甜,價廉物美,味道真是好極了。有時,我們還在灶膛內用碳木灰的星火烘烤山芋。大灶很占地方,灶台大,後披間得堆放柴草,也比較髒。

灶上麵部分有一個小龕用來敬放灶王爺。每年到了送灶的時候,供上寸金糖,酒釀糯米圓子湯,水果等種種甜食,為的是甜甜灶王爺的嘴,讓他吃了以後,上天敘職時能對玉皇大帝多說一些好話。平時在家裏也都要謹言慎行,不可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灶王爺一直在注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

 

煤球爐:

大灶不用以後用的是煤球爐(如下圖)。

每天清晨,家家戶戶忙著生爐,成為大街小巷一大奇特的“景觀”。人們並不喜歡煤球爐,它由鐵皮作衣,模樣不雅,升騰起來的煙霧,刺人眼鼻,嗆人心肺,汙染環境。生煤爐看似簡單,其實也有一定的訣竅。先把前天晚上沒燒完的煤球拿出來。在爐子裏放入引火的紙張,紙的上麵放上柴爿,然後放入劈成兩半的小煤球。點上火以後,一邊流著眼淚,鼻涕,一邊用扇子扇火。如果技術不佳,經常會生不著,要重新來一遍。所以,生煤爐最好選擇在弄堂的通風口,如是遇上下雨天柴草受到潮濕,煤爐就特別難生。人們用芭蕉扇不斷地給爐子煽風。否則的話,爐膛沒有生熱,或者一邊旺、一邊生,煤爐串不出旺火,就煮出夾生飯,或者慢吞吞上不了火,把人給急死。煤球爐還需要不時地把堆積在下層的煤灰用鉤子除去,灰塵很大。

家家都有一個煤球箱,煤球店送來的煤球就放在裏邊。時間長了,有不少煤球屑,等積累到一定量,和上水,攤在水泥地上,劃成小格。等曬幹以後收集起來,就可以像煤球一樣用了。

 

煤餅爐:

後來,煤球爐改成了煤餅爐,煤球也改成了煤餅,並安上了爐門。煤餅爐要比煤球爐好用些,煤餅本身就有好些氣孔,解決了通風問題,提供充分的空氣助燃。利用開啟爐門的大小掌握進入爐內的空氣,不但可以控製爐火的大小,還可以將爐火封起來,這樣就省了生爐子的煩惱。同時,生爐子也可以不需要用柴草點燃煤餅,用火鉗夾到其他爐子上夾一塊燃燒的煤餅放進要生的爐子裏作引子就行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爐灶也芝麻開花節節高,煤球爐在大部分地區都退出了曆史舞台。各類爐灶不斷升級換代,用上了易燃、安全、潔淨、環保、高效的煤氣、液化氣和天然氣,還有電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胖子' 的評論 : 爐灶也是生活中值得回憶的情懷。
南胖子 回複 悄悄話 這些爐灶全使用過。最喜歡的是大灶。做出來的飯好吃又香。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七色花瓣' 的評論 : 沒有什麽遺憾的,要知道後來城區裏的家庭要裝煤氣有多麽困難,需要排隊等著。偶而生一次爐子覺得好玩,天天做就知道麻煩了。
七色花瓣 回複 悄悄話 很遺憾我從來沒有用過煤球爐。雖然住在城郊,但那個小區從來就是管道煤氣。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那群孩子從小喜歡玩火,過家家的時候用馬口鐵罐頭鑿個洞當爐子,用雪花膏的盒子當鍋子,揀樹脂燒飯吃。過年去老家,成天蹲在大灶邊上看火苗,不停地往裏添柴,把飯都燒焦了。吃完小核桃,把殼扔進火裏,看火苗吱吱竄,好開心啊!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橫塘雨眠' 的評論 : 兒時的回憶總是令人感到溫馨。在父母親的嗬護之下,無憂無慮。
橫塘雨眠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懷念以前用過的這種煤球爐,希望能有機會再重溫,在那些嗆人的煙味裏找尋早已遠逝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