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靜安公園軼事

(2015-10-26 10:48:30) 下一個

說到靜安公園,它最初就是外國墳山,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美租界工部局為處理外僑喪葬,在靜安寺對麵開設靜安寺路公墓,俗稱外國墳山。墓園內設禮堂、火化間、化屍爐、骨灰盒陳列室,共有6214個墓穴,到1949年已葬5353穴,其中90%為外國人。

1953年市人民政府投資18萬元將公墓改建成公園,1955年10月3日開放。1978年市園林處投資22萬元,把公園南部教堂及火葬門拆除改建茶室。

1954年,這裏被正式改建成為“靜安公園”。即便如此,依然還是有幾大看點,可能也隻有老上海知道這些往事了:

一是在公墓的南端,曾經有一座紅磚哥特式教堂(見上圖),內有火化間,我們中學在它南麵,上課時,經常會看到那個煙囪冒出黑煙,如果正逢刮北風,就會聞到一股極難聞的味道。還算好那時火葬還不普及。1978年被拆除,改建為二層樓的茶室。此後,茶室又被拆除,建成了現在的阿波羅大廈,門麵在延安中路,遊人已無法進入。

二是進入公園,甬道兩邊的數十棵“法國梧桐”高聳,綠樹成蔭,樹齡皆在百年以上。

三是園內西北部,有一座唯一留存的,由白色大理石墓室改建而成大理石亭(見下圖),該庭雕刻精細,結構別致,內設大理石桌、凳,麵積約20平方米,從中可見當年“外國墳山”的精致。

1978年,靜安公園內首次開設“電動轉馬”,就在公園東南部,當年吸引了不少遊客,玩一次還得排很長時間的隊。1999年,公園重建時被拆除。

此外,14世紀靜安寺寺僧壽寧,曾將寺內以及周邊一帶的“滬瀆壘、蘆子渡、赤烏碑、陳朝檜、講經台、綠雲洞、湧泉、蝦子潭”,定名為“靜安八景”,如今,這“八景”微縮成了“八景園”,就設在公園內。

公園初建時保留了公墓內原有的大樹,包括當時樹齡已逾五六十年的懸鈴木、銀杏、羅漢鬆等,樹木高蔭大,鬱鬱蔥蔥,為公園增色不少。公園四周有濃密的珊瑚樹、夾竹桃、香樟、水杉等,屏障了居民區建築。沿街道透牆種植花樹叢,有臘梅、牡丹、丁香、紫荊、木瓜海棠、茶花、黃楊球,間以雲杉、白皮鬆、廣玉蘭、香樟等常綠喬木,高低錯落,使園景與街景融為一體。在各景區之間,種植各種常綠喬灌木如香樟、桂花、羅漢鬆、夾竹桃等作綠化屏障,各自成景。道路邊、草坪中布置花壇,種植四季花卉,鮮花常年不斷,並散種黃楊球、龍柏球、廣玉蘭,豐富了園景。1981年起引種茶花,品種多,公布廣,成為公園特色。

過去,這裏不僅有外國墳山,還有中國廟會,就在靜安寺門前一段,在1881年形成。那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附近的鄉民開始來到寺前,設攤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這個老上海都熟知的“四月初八廟會”,前後一共存在了83年之久,直到1963年才告結束。為什麽要關?理由也很充分,由於靜安寺地處鬧市,廟會期間數萬人參加,直接影響到了交通和社會治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齡齡媽媽' 的評論 : 現在就像一塊在鬧市中的綠地,隻是樹木比較茂盛,要是對那一帶比較陌生的很難分清楚。
齡齡媽媽 回複 悄悄話 我出國前,2000年前,記得改造過了。六一帶學生去,根本沒有印象。倒是和學生去魯迅公園秋遊,印象深刻。總覺的離得近,沒有什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