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湖風信子

有心的日子有滋有味,有愛的生活有聲有色;用普通的文字書寫平凡和特別的日子,以樸實的語調講述平靜與心跳的生活。
正文

《我不喜歡你這樣》

(2015-09-17 17:09:11) 下一個

 

Image result for small kids be nice to each other

    帶著孩子們在小區附近散步的時候,三歲的Tom走在老師的後麵,不停地去拍老師的屁股。老師提醒了他幾次,他還是忘記。老師蹲下來,麵對他,很嚴肅地對他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碰我的身體,你的手請放在你自己的身上。”Tom雖然一會兒就忘記了,但是老師的話他還是聽懂了,也慢慢理解了。尤其是老師邊說邊把Tom的手放到Tom自己身體上的動作示範,連1歲的小孩子都能夠明白。所以在兒童中心,就是對小小孩子,當他們和其他孩子發生類似矛盾的時候,老師也會很耐心地這樣告訴孩子們,對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可以直接當麵告訴對方。

    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這樣做,那麽孩子聽到別人的心聲,學會按照別人喜歡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也就是學會尊重別人;同時,老師這樣明確的表示出自己的意願,也教會了孩子:如果,不喜歡,就坦率而明白地告訴對方。也許,有人會認為這麽小的孩子,他們能夠理解老師說的嗎?事實證明,盡管他們還小,但是他們聽得懂。他們有時候忘記,有時候,則隻是在試探對方的底線在哪裏。

    有些父母習慣說:孩子還小,不懂的。可是,要知道,人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受。孩子雖然小,他們一樣有自己的喜好,這一點那些和孩子們經常在一起陪伴他們照顧他們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隻是很多時候,成人為著一些他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比如,麵子,比如,忙碌,等等,就忽略掉了。這樣的忽略成習慣了,孩子的喜好得不到關注和尊重,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不在意自己喜好,最終就分不清自己究竟真正的喜好在哪裏了。很多時候孩子的喜好很多是由父母去決定了。

    看過好些家長說起孩子在幼兒園和其他孩子打架,父母往往不問緣由會以小朋友要友好直接命令孩子和那個先前打成一團的小朋友做好朋友。其實,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尊重的。家裏一個親戚的女兒剛來加拿大的時候曾經在幼兒園被老師告狀說咬了一個小男孩。當小男孩的父母到幼兒園抱著兒子哭成一團的時候,小女孩的媽媽真誠的道了歉。回家後,媽媽問起咬人的原因,小女孩說,那個小男孩踢她打他掐她,她不會英文所以沒法表達自己不喜歡小男孩那樣對待她,也沒法向老師說明白。媽媽聽到小女孩說完, 一時間也說不上什麽話。平時教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現在對方都欺負人打上門了,女兒以自己的方式告訴了對方自己不喜歡,在那樣的特殊狀況下,算是孩子的一種特殊應對語言吧。既然自己女兒不喜歡,對方也沒有要進一步要溝通的意思,這友誼就免談了。而那個男孩是不是也在疼痛和哭聲中學會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

    想一想,還有一個很常見的情形:我們帶著孩子去參加一個聚會,孩子表示出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做父母的往往會感到很尷尬或者很丟臉,處於禮貌,很多時候都會逼迫孩子對那個人給出喜歡的笑容,而很少去問一問孩子為什麽不喜歡那個人,什麽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厭惡或者敵意。也許那個人曾經對孩子不友好,或者看上去像動畫片裏麵的某個反麵角色。父母多問一問,也許就會聽到一些想不到但是卻可以理解的原因,而不會隨意責怪孩子的不友好啦。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用不著勉強。這和成人是一樣的。成人的社會也有原則,每個人都有不喜歡別人觸碰的方式,或是身體,或是心裏的隱私。別人真的做了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我們有多少的時候會看著對方明確而堅決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很多的時候,都是躲開逃避或者打著哈哈算了,有矛盾為了和諧一律不問是非不尊重個人心願,其實結果最終就是大家都戴著一層厚厚的麵具,久而久之,不僅僅看不懂對方是不是喜歡自己這樣的方式,到最後竟是連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的方式。

    和成人比較起來,孩子的世界更簡單。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們很快就學會了這種直接而坦率的表達方式。

    孩子學會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是學會愛護自己和尊重別人的第一步,也是心理成長的第一步。如果你不允許孩子說出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孩子就會對你說:我不喜歡你這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