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合眾國曆史光影: 新英格蘭海岸見聞(二)

(2016-08-25 07:57:26) 下一個

近400年前深秋的一個清晨,英國小夥子威廉.布萊福德(Willam Bradford),與他一半是親密家人般的清教分離派會友一半是不親密的隨船乘客,一起在鱈魚角最北端走下了在大西洋上驚心動魄航行了60多天的破舊木帆船。這位後來成為北美歐州移民第一個成功殖民公社的領?並紀錄了這段少為人知曆史的他,當時看到的是今天海角上這樣即將冉冉升起的朝陽嗎?

當年這艘“五月花”號木船上走下的102名乘客,隻有一半人活過了第一年冬天。可是,他們的後裔占到當今美國人口的12%,有超過3500萬的美國人可以將族譜追溯到這批乘客,其中包括亞當斯父子,布什父子,富蘭克林·羅斯福,格蘭特等九位美國總統,還有著名詩人朗費羅,韋氏辭典的編纂者韋伯斯特,演藝明星瑪麗蓮·夢露,設計師蒂凡尼等人。

“五月花號”不僅在美國建國史上舉足輕重,它由此而發生發展的合眾國文明在世界上也豎起一麵高高的旗幟,正如170多年前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斷言,“新英格蘭的文明,像高地燃起的大火...用它的光輝照亮了遙遠的天邊”。

來到鱈魚角,最急不可耐的,就是去親身探訪體驗“五月花號”的登陸點。從遠處觀望最北端名聞天下的普羅文斯頓港灣Provincetown 。

高聳著的就是當年於此登陸的“五月花號”乘客朝聖者Pilgrim 紀念碑,1907年開始建造三年後建成,是此地聲名顯赫的地標。

紀念碑前的說明

底層紀念館中複製的木帆船“五月花號”

1620年11月11日淩晨,當新大陸新家園曆曆在望,船上的人們無不思忖:我們將如何管理未來的新世界?領袖的權威,軍隊的威力,宗教的神示,還是國王的恩賜?...在登陸前,由當時清教分離派領袖在船艙內主持起草了“五月花號公約”,41個成年男人在上麵簽了字。下圖是畫家費裏斯(Jean Leon Gerome Ferris)繪製的名畫“五月花公約的簽訂”。端坐在桌旁注視人們簽字的是當時清教分離派思想領袖威廉·布魯斯特(William Brewster)。

“……我們在上帝麵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政治體。為了更好地落實、維護和發展前述目標,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將不時被製定、頒布或設置,隻要其最符合、最利於殖民地的普遍福祉,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這份寥寥數語的草簽文件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份真正的社會契約,也是將契約作為政府權力惟一合法來源的實例。它本來隻是一群人基於對無常命運的恐懼而定下的權宜之計, 這顆種子卻在日後長成參天大樹,蔭蔽數世,滋養億人。它的簽約方式及內容代表著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誌決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強權來決定管理。這在王權與神權統治的時代,顯露了第一縷人民民主治國的光芒。

沒有朋友歡迎,沒有旅社可以住宿...,16個全副武裝的男人,第一次下船在北美這塊荒涼的沙地上落腳。

靠岸後婦女們第一次洗衣。星期一從此成為新英格蘭傳統洗衣日; 男人們第一次出行發現了新鮮水源, 此地現在就叫朝聖者泉Pilgrim Spring.

第一次發現並偷走了印第安人埋藏的玉米,此地現在叫玉米山 Corn Hill;第一次與原住民印第安人遭遇戰,這裏現在叫首遇 First Encounter.

在鱈魚角自駕遊走過上述所有留有最初登陸者史跡的地區。這些人如圖所示很快離開半島轉移到更適合耕種的地區成立了北美第一個殖民公社,並將自己的公社與英國的出發地同樣命名普利茅斯。那裏現在也設立了博物館。

此地紀念碑牆上地上嵌滿了這樣的石碑。據說當年建造時散布全國各地的“五月花號”乘客後裔捐送石碑,一路免除郵運費用運送到此。

60層116級台階逐步攀上紀念碑

紀念碑上俯瞰普羅文斯頓港灣

墓地裏可曾葬有幾世紀前從英國渡海而來的先人英魂?

紀念碑麵對大西洋,朝聖者們的母國就在幾千海裏外的大洋彼岸。

從港口回望紀念碑

“五月花號公約”在北美新大陸的遼闊土地包括新英格蘭,德克薩斯,加利福利亞,愛荷華等這些向西擴張的前沿州裏,得到了先民自然嚴格的遵守,為全美國的政體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紀念館買到的幾本書特別是這本2006年出版的暢銷書中,了解了當年歐洲赴美大移民前後的曆史細節,特別是先民們與土著印第安人50多年的交往過程。

最為震撼的史實是,在17世紀中葉14個月的“菲利浦國王戰爭”中印第安人死去十之七八,比16世紀的大瘟疫中死去的更多;而在這場血淋淋戰爭中總共死人百分比遠遠超出獨立戰爭及後來內戰的總和!就在1676年,“五月花號”登陸56年後,正是當時乘客的後裔簽署了通行證,讓一艘名為“海花”Seaflower 的木船運出滿船戰後已淪為奴隸的印第安原著民,賣往加勒比海牙買加及非洲,其中包括當時幫助朝聖者落腳教會他們種玉米的印第安首領的兒媳和孫子--一些人為尋求自由來到美洲卻迫使另一些人變成奴隸--曆史再一次講述了“農夫與蛇”的故事!我們每年的感恩節除了吃火雞玉米真該增加些別的內容......

港灣今日建築風貌

17世紀末18世紀初,在普利茅斯成功公社的接應下,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來到了美洲,擴展形成的新土地就是與母國英格蘭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新英格蘭”。其中最為宜居宜運的波士頓成為重要中心。

睿智的國家城市不會忘記自己的曆史。波士頓有一條著名的長達2英裏半的"自由之路” Freedom Trial, 講述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故事,每年吸引數百萬遊人從此一一走過--隻要沿著圖中所示紅磚砌成的路線及路標。

它的起點是1634年建成的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 下圖上1795年建成的州議會樓State House 正麵對公園。下圖左是1809年建成的公園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 “美利堅聖歌”首次從這裏唱出;下圖中是國王禮拜堂 king's Chapel, 第一個英國國教堂;下圖右富蘭克林雕象背後是1635年由清教徒建成的第一個拉丁公校。

國王墓地 King's Bury Ground, 埋葬著美洲殖民地的首位政府官員,及圖上右所示“五月花號”乘客;葛蘭納瑞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 埋葬著許多著名愛國誌士,及右下所示富蘭克林父母。

這一階段的景點介紹革命前自由獨立思想的凝聚。

1765至1775年間,英國日漸沉重的政治經濟壓力迫使波士頓殖民地革命的火花開始燎原。左圖是老南街教堂,1773年冬塞繆爾亞當斯 Samuel Adams在此成立波士頓茶黨。右圖上是老州會議室Old State House,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在此宣布獨立誕生; 右圖中是老角落書店Old Corner Bookstore--當時的革命文學中心標誌; 右圖下是在這幢建築陽台下1770年波士頓英軍屠殺現場的標誌。

範納爾大樓 Faneuil Hall ,當年許多重要會議在此舉行,以塞繆爾亞當斯為首的革命者在此大聲疾呼獨立自由。下圖是大樓對麵著名的昆西市場。這一階段的景點講述了獨立戰爭前的情形。

圖上是位於波士頓老區北端保羅裏維爾的家 Paul Revere House 。1775年4月18日,這個愛國銀匠在老北教堂(圖下左)計劃懸掛出警示燈籠並不惜冒險騎馬去萊新頓Lexington 及康科德Concord 殖民軍隊集結處報告英軍襲擊的軍情,在打響獨立戰爭第一槍中立下不朽功勳。圖下右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 埋葬犧牲於1775年6月17日英軍炮火中的愛國誌士。

下圖上左右是建於1843年221英尺之高的邦克山紀念碑 Bunker Hill Monnument, 紀念在獨立戰爭中第一次主要戰役中犧牲將士。1783年合眾國終於征戰勝利贏得了獨立!戰後為了維護政治自由經濟獨立,從1800年至今,查爾斯頓海軍碼頭(圖下)建立修整擴展不斷, 世界上最老資格的憲法號帆船戰鬥護衛艦也在此展示。一條漫長血腥但發人深思令人振奮的開國之路!

今日波士頓掠影

鱈魚角海因尼斯美國已故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的博物館,由1635年建成的老市政廳改建。內有JFK從1934至1963年的各式展品的多謀體展覽。

博物館附近設有約二公裏長JFK遺跡步道共十處景點。第一處景點是總統父母於1928年購買的海因尼斯海岸邊的一處夏日別墅,下圖上為全家照。圖下為景點二,1960年時的海因尼斯主街,到處是支持JFK競選總統的居民遊行及住滿報道記者的旅館。

景點三:芳名玫瑰活到92歲的JFK母親非常喜愛玫瑰花,因此主街及附近珍珠街頭到處可見門麵前玫瑰。

景點四:南街上的這座教堂,是肯尼迪一家常去的教堂。

景點五:JFK在海因尼斯軍工廠前發表了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講話。

景點六:肯尼迪總統1961年簽署了建立鱈魚角國家海岸線的法律文件。

景點七:肯尼迪總統1961年建立了美國和平團 Peace Corps, 50多年來20多萬美國誌願者先後服務於139個發展中國家與地區。

景點八:附近的鱈魚角海事博物館通過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爭取到的資金建成。圖下照片是博物館前19世紀舊船模型。

景點九:肯尼迪家族愛好帆船運動的傳統。

景點十:美國第35屆總統JFK, 年僅43歲被刺殺身亡。

海因尼斯港灣邊的肯尼迪紀念公園

旅居在此時我常常坐在此處國旗下麵向大西洋的海港邊讀書沉思。

在新英格蘭特別是鱈魚角波士頓行走,曆史的故事不停在耳邊回響;曆史的斑影不時閃進鏡頭;曆史的光芒不斷照爍思想。在驢行中撫今追昔,真正是益處多多。

謝謝觀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溪邊燕語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二位到訪鼓勵!
雨女 回複 悄悄話 真票亮!我們今年春天剛去過。
coppertown 回複 悄悄話 a long recall of the history!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