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煙山風情組曲 (初秋篇)

(2015-09-16 17:30:34) 下一個

 

 

美國東部連綿起伏三千多米長的古老阿巴拉契亞山脈,也許不如相對年輕的落基山脈那樣鼎鼎有名,卻也因其橫跨多州又屏擋著長長的東部海岸而盡人皆知。其中山景人文風情最遐彌於世的,當屬北起田納西南至北卡的大煙山國家公園。

美國政府於1934年建成此園以保護阿巴拉契亞山南最後的原始森林。公園總共占地八百多平方公裏, 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 被估計約100,000 多種動植物包括獨有及瀕臨滅亡的稀有物種存在, 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地;她同時還擁有悠久的文化曆史,曾是多種文化多個民族的家園,所以是世界遺產之一。這樣的山景曆史風情,再加上安全便捷的441號公路橫貫公園南北,入園還免費,使得大煙山成為美國遊覽人數最多的國家公園,每年約有900萬人來此觀光(比黃石公園還多)。當然,其中很多人是衝著山腳下越來越多的人工遊樂園而來。我們以前曾帶孩子們來過,也是在山腳下花去大部時光。現在“空巢”的美好歲月,終於可以好好來看看就在離家不遠處的這座大山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勞工節長周末,我們先來欣賞秋初景色;然後當然會有後章,深秋景色;興致再高, 沒準兒也有冬景春景篇呢!

 

                                        青巒疊嶂 雲蒸霞蔚

因為古老,經受了太多的地殼運動及長年的水浸風化,這裏的山勢沒有落基山喜瑪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脈那樣的崚峭高陡,而是一貫地呈平緩圓滑之狀,但是層層青巒交疊煙遮霧繞的旖旎景色使大煙山別具風姿。她之所以被土著印第安人命名“藍霧”,是因為大片森林蒸騰出的水蒸汽形成的滯留於地表附近的濃霧彌留環繞於峽穀群山之間。清晨,山霧充滿峽穀,高處的山峰影影綽綽閃現於遠方;中午,山霧變成縷縷輕煙緩緩滑過山腰;  日落時分,山霧又成了玫瑰色的雲簾,映襯著夕陽下紫色的山嶺。

青巒疊翠,嵐氣漫穀

 

豔陽高照,鬱鬱蔥蔥

 

 

 

 

煙雲起落,環山纏繞

 

 

 

 雲起雲落雲卷雲舒

                

 

                  日升日落, 朝霞暮色

大煙山公園山間現有許多景點及步道。因為時間不多及身體因素,這次主要觀賞的是中心山頂風景。沿著441號公路從Gatlinburg進山,很快就行駛在風景如畫的Newfound Gap Road.途經Alum Cave Bluffs,Andrews Bald, Charlies Bunion, Chimney Tops 等景點(詳景請見下篇),在公園中心5046英尺高度的Newfound Gap 處觀賞了日出景色。

 

 

 

距Newfound Gap 約七八公裏,就是大煙山公園的的最高處-6,643英尺的克靈門斯觀望台Clingmans Dome. 在這裏欣賞日落時分景色。

 

 

 

 

Clingmans Dome 觀望台

 

 

翠色掩映  山居舊景

繼續沿著441號公路向南走,一路山清水秀翠色掩映,並不見黃紅枯幹之秋景。

 

 

 

 

一路相伴的清溪

 

 

 

路上可停下參觀了解阿巴拉契亞山南部19世紀時農民家庭和社區的生活方式,可見到的曆史性建築包括小木屋,伐木工棚,穀倉,教堂,磨米廠等。

Mingus Mill  明格斯磨米坊-利用水力研磨玉米等農作物。至今仍在使用。

 

 

 

山區農莊博物館,恢複展示了19世紀時歐洲第一代移民在此定居成為hillbilly的 山居農莊生活,舊建築物包括住房,穀倉,玉米穗倉,糖漿機,鐵匠鋪,等。還見到了喂養著的山豬家雞等家畜。

 

 

 

 

就在此地不遠處,我們遇見了據說在此山中常常可以見到的麋鹿。

 

 

它們很溫靜,任憑我等遊人隨意拍照

 

 

 

在路上也常看到成群結隊的野生火雞

 

 

 

          千年史淚       “風中緣”情  

沿著441號公路到公園南界就是著名的切羅基(Cherokee) 保留區了。據了解,印第安人的足跡在這裏已被證明存在11,000年的曆史,因而是比已知的印加,瑪雅,希臘,羅馬,埃及當然包括華夏文化都更古老的文明。按照計劃,我們首先在切羅基印第安博物館裏走過了一遍她的曆史…

 

 

 

美洲印第安人也極大可能源自東北亞洲人自白令海峽的遷入。切羅基印第安人最早從新英格蘭的易洛魁土地上經由俄亥俄河進入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區。公元前2000年時切羅基以狩獵為生氏族頭領為領袖的文化已在阿巴拉契亞山南方圓幾百公裏地隨處可見。此圖是當時最主要節日“青玉米節”的情景。

 

 

 

1540年, 切羅基人首先遭到西班牙尋金者索圖((Hernando de Soto)帶隊入侵,然後在18世紀末葉蘇格蘭德國英國以及其它歐洲人逐漸步其後塵來到此地。切羅基人始而友好對待這些遠方白人,其後則以不斷的戰鬥以求生存。 1760s 他們與北卡入侵者的戰鬥失利終於迫使切羅基人全部撤退到藍嶺山中。當時的印第安公主南希與其叔父是主和派,而其表哥則是強硬的主戰派。南希曾在印第安人發戰前給白人報信而被族人視為叛徒。迪思尼正是部分地以切羅基人這段曆史創作了風靡全球家喻戶曉的印第安動畫片“風中奇緣”。這是博物館中南希照片及其故事

 

 

18世紀末葉,切羅基人開始與白人移民們建立了各種合約並逐漸接受歐洲文化習俗。就在此時,切羅基的一個銀匠賽闊亞,創造了切羅基語言文字係統使得全部族人可以讀寫自己的語言。

 

 

1828年喬治亞州發現了金礦,這使當時的美國總統傑克遜在1830年簽署了Removal Act, 迫使所有密西西比河以南的土著印第安居民移居到新指定的保留地,即現在的俄克拉荷馬州。1838年,美國政府強迫16,000多切羅基人走上了約六個月之久西向1200多公裏的“哭泣之路”(Trail of Tears) 的艱難裏程。 可以想見他們扶老攜幼被迫離開家園眼淚滴進腳窩的這一步步!

 

 

 

 

當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切羅基人因病餓死在路上。有幾個族人沒有服從移民令而躲藏進大煙山中因而在此一代代生存下來。直至1889年,約有56,000公頃的切羅基印第安保留區終於在公園南界創立,現在約有10萬多切羅基後人生活在此。。。在博物館流連的幾小時內,我一直在不停感歎著切羅基人 令人同情萬分的曆史,由此更聯想到美洲其它地區包括中南美的印第安人被侵略遭受屈辱的大致相同曆史,心中更是唏噓不止。。。讓人高興的是,今天的切羅基印第安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保留區內生活得很是不錯,目之所見盡是一派富庶情景,完全不同於來路上見到山中被稱為hillbilly 居民的貧困景象。因為是周日,印地安保留地的村莊不對外開放,使我們沒能按計劃探訪,但是下次一定會去!回程中在一家小店裏見到切羅基七個族群之一的熊族工藝家“走著的熊”的作品--狼,我買下帶回。

 

 

多出的時間決定開上以此地為起點的全美著名的最高景觀路藍嶺山路再看山景。它469公裏長,均高6000英尺以上,聯結了山那度與大煙山美國東部的兩大國家公園,按照小冊子裏的介紹,是一條為“吉普賽式走走停停邊走邊觀景遊玩的旅行而設計的景觀路“。我們隻走了20幾裏便回來了。

 

 

 

 

                               平穀遺貌    大樹芳蹤

來之前就被旅行社告之,要想了解歐洲移民在大煙山首批定居成為hillbilly(山居鄉巴佬)的生活情景, 就一定要去Cades Cove 這個自然與曆史的showcase 窗口看看。

Cove, 在當地就是平穀的意思,在幾座山嶺之間。它坐落在大煙山西南Townsent小鎮附近的峽穀,麵積約為28平方公裏。1838年,14,000多切羅基人被迫從這裏離開後歐洲人開始進入,在內戰前此地居民已達700多人。拓荒者們開墾當地肥沃的土地,周邊尋找木材建起簡陋的木屋。直到1999年,最後一個當地居民才最終離世而去,此地“唯留白雲空悠悠”--當然還有相當數量的白尾鹿及其它野生動物。

 

 

 

 

 

沿著11公裏長的loop車路,我們隨著眾人觀賞了各處景點,主要是當時留下的居住農房,穀倉,磨房,及幾處教堂。與前麵參觀過的19世紀農莊博物館的情景大同小異。正在興致索然準備盡快離去之時,前方突然塞車。下來一看,一棵大樹上據說趴著三隻熊小子,樹下還有據說是他們的姨之類的一隻大熊在守候!這一下可真是喜出望外,要知道從去年開始在全美各國家公園遊覽,黑熊就一直是我尋尋覓覓的目標,可是始終未能得見芳蹤,好不遺憾。現在終於相信“上帝給每人的賜與是一樣的--隻是有人先得有人後得”!可惜不敢走近,拍出的照片不夠清晰,十分懊喪!

 

 

 

(大煙山初秋篇到此結束,深秋篇再見!)

 

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