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與人為善之身善

(2015-07-24 13:33:12) 下一個
與人為善之身善
 
身善,就是講人要“行善”,身體力行地做善事,不做惡事。“行善”與佛教講的“慈悲”是相通的。“慈悲並非隻是一種心態,辭典上說:“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就是說,慈是給人以快樂,悲是救人於苦難。可見,“慈悲”,更主要是指人的行為,看到別人有了痛苦,就去幫助他快樂起來;看到別人有了難處,就去幫助他解決困難。但佛教關於行善的理念中,似乎摻雜了太多的因果報應的勸誘,即強調行善可以積福、積德”、“善有善報”等,而我理解的行善,則應該是純淨的,沒有個人的功利之心,沒有求獲善報之心,不是什麽個人的福德、陰德。
 
天津曾有個白芳禮老人,在他74歲以後的19年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他去世後人們發現,他的個人生活狀況簡樸得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隻是一個零。老人的行善事跡,至今感動著社會,淨化著人心。這樣的境界,令那些曾經捐出過百萬、千萬、上億的錢做慈善的富翁們也感歎“高不可攀”。
 
再說個古代的故事。《戰國策》載:中山國是個弱國。一次國君舉行宴會,但準備的羊肉羹不夠,大夫司馬子期沒分到,大怒,竟因此叛到楚國去了,並說動楚國來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兵敗,隻能狼狽逃跑。這時發現有二個人扛著武器緊跟其後。中山君回身問這二人意欲何為,這二人對曰:“臣有父,嚐餓且死,君下壺餐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一壺飧,就是一罐子飯也,但因為這一點善事,居然能讓人捨命報之。
 
可見,事有大小,善無大小。你能解決伊拉克、敘利亞難民問題,拯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當然是行善;但雷鋒雨中幫大嫂抱孩子,漢朝張良幫一個老人到橋下撿鞋子,或者公交車上你能給給小朋友讓個座兒,也是行善。事不在大、錢不在多,在心之誠。也就是感人說的:“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當前社會問題不少,我不是說都能靠行善來並解決,但如果大家都來真心行善,解決種問題必然能發揮大的正能量。我想起五十年代小學課本中有一則伊索寓言《北風與太陽》:“北風與太陽為誰的能量大而相互爭論不休。他們決定,誰能使得行人脫下衣服,誰就勝利了。北風一開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緊緊裹住自己的衣服,風見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發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風刮疲倦了,便讓位給太陽。太陽最初把溫和的陽光灑向行人,行人脫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陽接著把強烈陽光射向大地,行人們開始汗流浹背,漸漸地忍受不了,脫光了衣服,跳到了旁邊的河裏去洗澡。”
 
你懂的。對於社會人心,行善是陽光。
 
(《冰川隨筆》(5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